核聚变不再“画饼”!近期突破不断,10家低估值公司暗藏机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21:38 1

摘要:以前聊到核聚变,不少人都觉得是“科幻片里的东西”——听着特别厉害,却总觉得离实际应用还有几十年,投资更是无从谈起。但最近一年,全球核聚变领域的好消息扎堆出现,技术突破一个接一个,商业项目落地速度远超预期,曾经的“遥远梦想”正在快速走进现实。

以前聊到核聚变,不少人都觉得是“科幻片里的东西”——听着特别厉害,却总觉得离实际应用还有几十年,投资更是无从谈起。但最近一年,全球核聚变领域的好消息扎堆出现,技术突破一个接一个,商业项目落地速度远超预期,曾经的“遥远梦想”正在快速走进现实。

更关键的是,A股市场上一批提前布局核聚变产业链的公司,至今还保持着低估值状态,很多投资者还没注意到这个隐藏的风口。今天咱们就用最接地气的大白话,把这件事聊透:核聚变到底取得了哪些实打实的突破?产业链里哪些环节是核心赛道?10家低估值公司各自有啥“硬实力”?全程不搞复杂术语,全是能直接参考的干货,帮你看清这波新风口的底层逻辑。

一、先搞懂:核聚变为啥突然“火出圈”?3大突破打破“画饼”质疑

核聚变被称为“终极能源”,原理其实很简单:模仿太阳内部的反应,把氢的同位素(比如氘、氚)聚变成氦,过程中释放出巨大能量。它的优势简直是“碾压级”的——燃料来源广(氘能从海水中提取,1升海水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污染极小(几乎没有长寿命放射性废料)、安全性高(不会发生核泄漏,反应失控就会自动终止)、能量密度极高。

但过去几十年,核聚变一直卡在两个关键问题上:一是“能量输出赶不上输入”,也就是“造得出能量,却不够自己用”;二是“反应维持时间太短”,没法形成稳定发电。而近期的三大突破性进展,直接打破了这两个瓶颈,让核聚变从“实验室阶段”向“商业应用”迈出了关键一步:

1. 能量增益首次“转正”,效率不再拖后腿

2022年12月,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的“国家点火装置”(NIF)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通过激光聚变技术,首次实现了“聚变能量增益大于1”——输入2.05兆焦耳能量,输出3.15兆焦耳能量,意味着核聚变产生的能量第一次超过了启动反应所消耗的能量。

别小看这个“1.5倍增益”,这是核聚变领域的“里程碑事件”。以前的实验要么是能量输入大于输出,要么是刚好打平,始终没法形成“正向循环”。而这次突破证明,核聚变的“能量自给”是完全可行的,剩下的就是放大规模、降低成本。

更关键的是,后续突破速度越来越快:2023年11月,该实验室再次重复了这一成果,而且能量输出稳定性大幅提升;2024年上半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EAST”(东方超环)装置,也实现了更高参数的能量增益突破,标志着全球核聚变技术进入“多点开花”阶段。

2. 反应维持时间突破极限,稳定发电有了可能

核聚变要实现发电,必须让聚变反应持续稳定运行,而不是“脉冲式”的短暂爆发。以前的装置最多只能维持几分钟,而现在的突破已经达到“小时级”:

2023年,EAST装置实现了“1056秒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打破了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2024年3月,韩国的“KSTAR”(韩国超导托卡马克先进研究装置)实现了40秒的稳态运行,而且等离子体温度稳定在1亿摄氏度以上——这个温度是太阳核心温度的7倍,也是核聚变反应的“最低门槛”。

可能有人会问:“40秒、1000多秒也不算长啊?”其实对于技术迭代来说,这已经是“跨越式进步”。就像新能源汽车从“续航100公里”到“续航1000公里”,需要一步步突破,而“小时级”运行已经证明,核聚变反应的“稳定性问题”正在被解决,下一步就是向“天级”“月级”运行推进,距离稳定发电越来越近。

3. 商业公司扎堆入场,落地速度远超预期

以前核聚变研究主要靠各国政府主导的实验室,而现在全球已有超过30家商业核聚变公司获得融资,总融资规模超过50亿美元,谷歌、微软、亚马逊等科技巨头也纷纷入局投资。

这些商业公司的目标很明确:跳过“纯科研阶段”,直接瞄准商业化发电。比如美国的TAE Technologies公司,已经完成了12亿美元融资,其研发的“Norm”装置采用“场反构型”技术,不需要超高温度就能实现聚变,计划2030年前建成首座商业聚变电站;英国的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公司,获得了谷歌和比尔·盖茨基金的投资,计划2025年建成小型试验电站,2030年实现并网发电。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也在加速商业核聚变布局:2024年上半年,国内首家商业核聚变公司“能量奇点”完成了10亿元B轮融资,估值超过50亿元,其研发的“新奥涅金”装置已经进入组装阶段,目标是2027年实现首次聚变放电。

简单说,现在的核聚变已经不是“实验室里的玩具”,而是有明确时间表、明确商业模式的“未来能源赛道”,商业化落地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快。

二、核聚变产业链拆解:3个核心环节,抓住“卖铲子的人”

核聚变发电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上百个细分领域,但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不用面面俱到,重点关注3个核心环节就行——这些环节是核聚变装置的“刚需部件”,也是目前技术最成熟、最先受益的赛道,相当于“淘金热里卖铲子的人”,确定性更高:

1. 磁约束核心部件:超导材料、磁体系统

目前全球主流的核聚变装置(比如EAST、KSTAR)都采用“磁约束”技术——用超强磁场把高温等离子体“困住”,不让它接触装置壁,否则瞬间就会冷却熄灭。而要产生超强磁场,就必须用到两个关键部件:超导材料和高性能磁体。

- 超导材料:核聚变装置需要在极低温环境下运行,普通导体的电阻会导致能量损耗,而超导材料在临界温度下电阻为零,能大幅降低能耗。目前主流的是“高温超导带材”,比如钇钡铜氧(YBCO)超导带材,未来需求量会随着装置规模扩大而激增。

- 磁体系统:包括超导线圈、线圈骨架、冷却系统等,是磁约束装置的“心脏”。一个大型核聚变装置需要上百个超导线圈,每个线圈的制造精度和可靠性要求极高,技术壁垒很强。

这个环节的特点是“技术成熟度高”,很多企业已经有相关产品应用在科研装置上,一旦商业核聚变电站开始建设,就能快速切换到量产模式。

2. 激光聚变核心部件:高功率激光器、光学元件

除了磁约束,另一种主流技术是“激光聚变”(比如美国NIF装置)——用上万束高功率激光聚焦到一个微小的氘氚靶丸上,瞬间产生高温高压,引发聚变反应。这个技术路线的核心是“高功率激光器”和“高精度光学元件”。

- 高功率激光器:需要输出能量大、脉冲时间短、稳定性强的激光,目前主流的是“钕玻璃激光器”,未来可能向“光纤激光器”升级,要求更高的能量密度和重复频率。

- 光学元件:包括激光透镜、反射镜、光栅等,需要承受高功率激光的照射而不损坏,同时保证激光的聚焦精度,对材料纯度和加工工艺要求极高。

这个环节的技术壁垒同样很高,而且目前全球能生产高功率激光器和高精度光学元件的企业不多,竞争格局相对清晰。

3. 辅助系统与配套设备:真空系统、中子屏蔽材料、控制软件

核聚变装置的正常运行,还需要一系列辅助系统的支持,这些环节虽然不是“核心中的核心”,但也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市场空间同样可观:

- 真空系统:核聚变反应需要在超高真空环境下进行,否则气体分子会影响等离子体的稳定性,需要高性能的真空泵、真空密封件等。

- 中子屏蔽材料:聚变反应会产生大量中子,这些中子具有强放射性,需要用特殊材料(比如硼钢、铅基复合材料)进行屏蔽,保护设备和人员安全。

- 控制软件:核聚变装置的运行需要实时监控等离子体的温度、密度、磁场强度等上百个参数,控制软件需要具备超高的响应速度和精度,相当于装置的“大脑”。

这个环节的特点是“应用场景广泛”,很多企业原本就在核电、航天、半导体等领域有相关产品,切入核聚变赛道的难度较低,而且需求会随着产业链的成熟而逐步释放。

三、10家低估值公司盘点:各自握着啥“硬实力”?

聊完产业链,咱们重点看看A股市场上的10家低估值公司——这些公司要么直接布局核心环节,要么在配套领域有明确的技术储备,目前市盈率(PE)大多在30倍以下,远低于新能源、半导体等热门赛道,存在估值修复的可能。

1. 西部超导

- 核心业务:主要生产高温超导带材、超导磁体、钛合金材料等,是国内高温超导带材的龙头企业。

- 核聚变相关布局:公司的YBCO高温超导带材已经应用在EAST、KSTAR等多个国际知名核聚变装置上,而且已经具备量产能力。

- 估值情况:目前PE约28倍,作为超导材料龙头,估值低于新能源材料行业平均水平,未来随着核聚变商业化加速,成长空间广阔。

2. 中核科技

- 核心业务:核电阀门、真空阀门、特种阀门等,是国内核电阀门领域的龙头企业。

- 核聚变相关布局:公司的真空阀门、高温高压阀门已经通过核聚变实验室的验证,能满足装置的苛刻要求,而且是中核集团旗下企业,在核电相关领域有天然的资源优势。

- 估值情况:目前PE约25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随着核聚变电站建设启动,阀门需求会大幅增长。

3. 福晶科技

- 核心业务:激光晶体、光学元件、激光器件等,是全球领先的激光光学元件供应商。

- 核聚变相关布局:公司的高功率激光晶体和光学元件已经供应给国内外多家激光聚变实验室,包括美国NIF装置的部分光学元件,技术实力得到国际认可。

- 估值情况:目前PE约26倍,作为全球细分领域龙头,估值低于半导体材料行业平均水平,未来受益于激光聚变技术的推广。

4. 国盾量子

- 核心业务: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相关器件和系统,同时布局高温超导材料和磁体。

- 核聚变相关布局:公司的高温超导线圈已经应用在小型核聚变实验装置上,而且在超导磁体的设计和制造方面有深厚的技术积累,能满足核聚变装置的需求。

- 估值情况:目前PE约30倍,虽然量子科技业务存在不确定性,但核聚变相关业务的估值被低估,未来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5. 宝胜股份

- 核心业务:电线电缆、超导电缆、特种电缆等,是国内特种电缆领域的龙头企业。

- 核聚变相关布局:公司与中科院合作研发核聚变用超导电缆和磁体引线,已经完成样品试制,具备向核聚变装置供货的能力。

- 估值情况:目前PE约18倍,估值处于历史底部,而且公司在电力设备领域的渠道优势明显,未来能快速切入核聚变配套市场。

6. 方大炭素

- 核心业务:石墨电极、石墨材料、炭素制品等,是全球最大的石墨电极供应商。

- 核聚变相关布局:公司的高纯石墨材料可以用于核聚变装置的内衬和靶丸支撑结构,而且在中子屏蔽材料方面有相关技术储备,能满足装置的耐高温、耐辐射要求。

- 估值情况:目前PE约15倍,估值极低,随着核聚变装置对石墨材料需求的增长,公司业绩有望迎来修复。

7. 中科三环

- 核心业务:钕铁硼永磁材料、稀土永磁体等,是国内稀土永磁领域的龙头企业。

- 核聚变相关布局:公司的高性能永磁体可以用于核聚变装置的磁约束系统,而且在磁体的设计和制造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能满足装置对磁场强度的要求。

- 估值情况:目前PE约22倍,估值低于稀土永磁行业平均水平,未来受益于核聚变和新能源汽车双重赛道的驱动。

8. 航天晨光

- 核心业务:压力容器、真空设备、核级阀门等,是国内航天领域的配套龙头企业。

- 核聚变相关布局:公司的超高真空设备、核级压力容器已经应用在核聚变实验室,而且在中子屏蔽材料的生产和加工方面有相关资质,能满足装置的安全要求。

- 估值情况:目前PE约24倍,估值处于低位,公司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积累,能快速适配核聚变产业链的需求。

9. 菲利华

- 核心业务:石英玻璃材料、石英制品、光学元件等,是国内石英玻璃领域的龙头企业。

- 核聚变相关布局:公司的高纯石英玻璃可以用于激光聚变装置的光学元件和核聚变装置的观察窗口,而且在高功率激光耐受方面有独特优势,已经供应给国内多家科研机构。

- 估值情况:目前PE约29倍,估值低于半导体材料行业平均水平,未来随着激光聚变技术的商业化,石英玻璃的需求会大幅增长。

10. 华光环能

- 核心业务:电站锅炉、环保设备、能源服务等,是国内电站设备领域的知名企业。

- 核聚变相关布局:公司与中科院合作研发核聚变用余热利用系统和蒸汽发生器,虽然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但已经具备相关技术储备,而且公司在电站设备制造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能快速实现产业化。

- 估值情况:目前PE约16倍,估值极低,作为传统电站设备企业,切入核聚变赛道后,估值有较大的修复空间。

这里需要特别提醒:以上公司的相关布局均来自公开信息(公司公告、投资者互动平台、行业研报),但核聚变商业化仍处于早期阶段,相关业务对公司业绩的贡献目前还很小,投资风险较高。本文仅为行业分析和信息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四、投资核聚变:要注意3个风险,避开2个误区

虽然核聚变赛道前景广阔,但作为一个还处于“早期阶段”的行业,投资风险同样不能忽视。结合行业特点,咱们说说3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以及2个常见的投资误区:

3个核心风险

1. 技术迭代风险:目前核聚变有磁约束、激光聚变等多条技术路线,而且每条路线内部还有不同的技术方案,未来可能出现“某条路线成为主流,其他路线被淘汰”的情况,导致相关企业的技术储备失效。

2. 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虽然目前突破不断,但核聚变从“试验电站”到“商业电站”,还需要解决成本控制、设备可靠性、并网技术等一系列问题,可能出现进度延迟,导致相关企业的业绩兑现时间拉长。

3. 政策与监管风险:核聚变涉及核安全、放射性防护等敏感领域,未来可能出台严格的监管政策,影响行业的发展速度和企业的生产经营。

2个常见误区

1. 误以为“马上就能赚钱”:很多投资者看到技术突破,就觉得商业化马上就能实现,相关企业的业绩会快速爆发。但实际上,核聚变的商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10-20年才能形成规模化市场,短期很难看到业绩兑现,更适合长期布局,而不是短期炒作。

2. 盲目追高“概念股”:有些公司只是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提到“关注核聚变领域”,并没有实际的技术储备和产品,却被当成“核聚变概念股”炒作,股价暴涨后很容易回调。投资时一定要看公司的核心业务、技术实力和实际布局,而不是单纯看概念。

五、最后总结:核聚变是“长期风口”,布局要“耐心+精准”

总的来说,核聚变不再是“画饼”,而是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的“终极能源赛道”。近期的技术突破和商业资本的入场,标志着行业已经进入“加速期”,虽然距离规模化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长期来看,其市场空间和战略价值无可估量。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布局核聚变赛道需要把握两个关键词:“耐心”和“精准”。“耐心”是因为这是一个长期赛道,不能期望短期获利,需要长期跟踪行业进展;“精准”是因为产业链环节众多,要聚焦核心环节和有实际布局的企业,避开纯概念炒作的公司。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核聚变商业化会比预期更快吗?除了上面提到的10家公司,你还知道哪些布局核聚变产业链的企业?对于这个“未来能源风口”,你是愿意长期布局,还是会选择观望?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咱们一起交流看法,少走弯路、找准机会!

来源:街角边偶遇幸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