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昔日的英国王子——现已被剥夺王室头衔的安德鲁·蒙巴顿·温莎在2001年泰国访问期间,竟然在四天内召集了40名性工作者到酒店!而且,这一切都是用纳税人的钱买单的"公务考察"!
十月,英国王室爆发大事件,安德鲁王子失去女王母亲的罩扶,最终被查尔斯国王剥夺了所有的王室身份。
最让人瞠目的是,查尔斯国王这个哥哥连面都没有露,只是一个电话,便让安德鲁彻底失去了所有王室荣光。据说当他收到哥哥的电话之后,连前妻的生日派对都取消了。
查尔斯这样极力打压安德鲁有着背后的原因,知情人士表示:“国王和他的母亲一样,不喜欢对抗”,所以对撤销安德鲁所有的王室身份时,有过非常多的纠结。
最近,英国媒体又炸锅了——那位早已因“性侵丑闻”声名狼藉的安德鲁王子,被曝出曾在泰国上演一场惊人的“荒唐大戏”。
这位昔日的英国王子——现已被剥夺王室头衔的 安德鲁·蒙巴顿·温莎在2001年泰国访问期间,竟然在四天内召集了40名性工作者到酒店!而且,这一切都是用纳税人的钱买单的"公务考察"!
安德鲁王子是已故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次子,65 岁的他早年也曾有过光鲜时刻。
他青年时投身海军,参与过福克兰战争,一度被视作 “战争英雄”,后来还担任英国贸易代表,频繁出入国际场合,顶着 “王子” 头衔为英国商业站台。
可这份体面下,藏着的却是与权贵圈子纠缠不清的荒唐。
起初,王室特权是安德鲁王子最坚固的“庇护所”。他的身份,本身就是一张通往全球顶级名利场的入场券。经由社交名媛吉丝兰·麦克斯韦的牵线,安德鲁在1999年踏入了金融家杰弗里·爱泼斯坦那个由豪车、游艇和无尽奢靡构筑的世界。他们的关系迅速升温,远非点头之交。
在爱泼斯坦的私人日记里,王子的名字频繁出现。有记录显示,2001年两人曾在纽约共进晚餐。次年,王子又亲身到访了爱泼斯坦位于佛罗里达的豪宅。这一切交往都被包裹在“高端社交”的外衣之下,似乎无懈可击。
真正的“特权”时刻,发生在爱泼斯坦2008年因性犯罪被坐实之后。普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罪犯,安德鲁却依旧坦然地前往其私人岛屿做客。
这种无视社会规则与道德风险的行为,背后正是特权赋予他的“豁免感”——仿佛他是规则之外的存在。当外界质疑的声音初现端倪时,王室的公关机器也立刻启动,轻描淡写地称之为“私人社交”或“家庭私事”,试图将一切争议都圈禁在内部消化。
然而,当弗吉尼亚·朱弗雷的指控浮出水面,王室特权这件“保护壳”瞬间变成了一面“放大镜”,将安德鲁的一举一动都置于全球的审视之下。朱弗雷声称,她在17岁时曾被迫与安德鲁王子发生关系,地点涉及伦敦、佛罗里达乃至爱泼斯坦的私人岛屿,而这一切的促成者,正是爱泼斯坦和麦克斯韦。
为了自证清白,安德鲁王子在2019年接受了一场电视采访,结果却酿成了一场史诗级的公关灾难。他坚称自己不记得见过朱弗雷,并辩解说事发当晚他其实在一场生日派对上。最离奇的是,他提出了一个生理上的辩护,声称自己因为“战争后遗症”而无法出汗,这与朱弗雷证词中对他出汗的描述直接冲突。
这番说辞,经由王子之口说出,在全球媒体眼中成了“王室傲慢”的最佳注脚,引发了铺天盖地的嘲讽。更致命的是,朱弗雷引述安德鲁曾对她说:“没人会相信一个妓女。”这句话通过王子身份的“加持”,瞬间点燃了公众对阶级压迫的愤怒。他的特权,没能让他获得信誉,反而让他的每一个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每一次否认都更像是一种挑衅。
正因为他是王子,这起发生在美国的民事诉讼才获得了超乎寻常的国际关注。一些美国民主党议员公开要求质询他,司法部门也批评他未尽到合作义务。他的身份,让他成了一个无法被忽视的“靶子”。
丑闻发酵到后期,曾经无所不能的特权,彻底异化成了一个禁锢安德鲁的无形“囚笼”。他既回不去往昔的荣光,也得不到普通人的自由。
由于美国方面声称掌握了包括通话记录和行程在内的大量证据,安德鲁王子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处境:踏出国门就可能面临司法问询。那个曾经在全球自由穿行的王子,如今只能困在国内。为了挽救君主制自身的形象,他的特权被系统性地剥夺。女王亲自授意,撤销了他的所有公职和军衔。
查尔斯三世登基后,这一决定并未改变。他被允许参加王室的家庭活动,但身份被严格限定为“私人”,这无异于一种“内部流放”。他的存在,时刻提醒着王室这段不光彩的历史。最终,他动用了最后一种特权——财力。据报道,他支付了约1200万美元与朱弗雷达成庭外和解,协议中他没有承认任何罪名,只是对受害者的遭遇表达了同情。
这笔钱买来的不是胜利,而是承认了除金钱外,所有其他形式的特权——身份、豁免权、公信力——均已破产。十几家慈善机构迅速与他切割,他名下的基金会也因捐款锐减而萎缩。他用钱买断了法律上的麻烦,却永远买不回失去的名誉。
安德鲁王子的故事血淋淋地证明,在一个信息高度透明、社交媒体能够瞬间引爆舆论的时代,“王室特权”这种依赖血统和神秘感的古老货币,已经严重贬值,甚至成了负资产。它不再是盾牌,而是能将个人瑕疵无限放大的显微镜。
这场风波,与哈里梅根夫妇引发的争议一道,共同削弱了公众对王室的信任。这不仅是安德鲁个人的溃败,更是英国王室在应对现代性挑战时的一次制度性挫败。面对公众审查的浪潮,任何试图依靠特权来掩盖事实或规避责任的行为,最终都会被证明是饮鸩止渴,并反噬其赖以生存的根基。
来源:影史奇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