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日报“崤函快评”(331)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16:20 1

摘要:《珊瑚颂》诞生于1961年,是歌剧《红珊瑚》主题曲。它借红珊瑚意象,颂扬革命者坚韧的斗争精神,勾勒出革命者坚守信念的形象,旋律优美有力,成为传唱不衰的经典。2019年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足见其价值。

让《珊瑚颂》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可人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让《珊瑚颂》重回大众视野,掀起翻唱热潮,但网络上部分翻唱出现不严肃、娱乐化倾向,引发人们对革命歌曲传承与创新边界的思考。

《珊瑚颂》诞生于1961年,是歌剧《红珊瑚》主题曲。它借红珊瑚意象,颂扬革命者坚韧的斗争精神,勾勒出革命者坚守信念的形象,旋律优美有力,成为传唱不衰的经典。2019年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足见其价值。

作为革命歌曲与红色经典,《珊瑚颂》承载着先辈的热血激情,记录了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历程。然而当下翻唱中,不严肃现象堪忧。部分翻唱者随意改编,篡改歌词致其失去内涵韵味,甚至与低俗内容结合恶搞表演。这是对革命歌曲的亵渎、对红色文化的漠视。革命歌曲蕴含的精神是宝贵财富与前进动力,任其泛滥会误导公众、削弱教育功能,导致传承断层。

传承红色经典需守正创新。守正即坚守精神内核与艺术本质,尊重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保持庄重风格,翻唱时把握主题情感,敬畏经典,不随意改编。创新则需结合时代与受众需求,以多样演唱形式丰富表现力,用现代技术重新编曲配器,借助新媒体渠道扩大传播。

新时代,我们要抵制不良倾向,守正创新,让红色经典焕发新光彩,激励大家逐梦前行。

打破“薯片桶” 让创造性绽放光芒

近期,诺贝尔奖的评选结果以及杨振宁先生的离世,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和诺贝尔奖的热议,其中一个关键问题便是:为何中国的专家院士难以获得诺贝尔奖的青睐?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桶装薯片的生产过程。桶装薯片并非直接切片油炸,而是先将土豆统一压成泥,再用机器制作成整齐划一的薯片,这样生产出的薯片规格一致、口感统一。这样的工业化生产模式,让人联想到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功利的家长和目的性过强的学校,让模式化教育饱受诟病。课堂上,学生们坐姿、表情相似,尽显疲惫与缺乏活力。学校如同“薯片桶”,将学生推向升学、求职的同一条轨道,过着几乎千篇一律的生活。学生们就像被碾压成泥的土豆,在失去个性和活力的同时也失去了创造性。

再看中国古代的火药,作为四大发明之一,历经千年,从宋到清成分几乎不变,配比仅有细微调整。古人虽知其成分和作用,却不掌握其化学反应原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和模式化教育下失去创造性的学生类似,没有深入探究和创新思维,又怎么能在科学研究上取得创造性成就?

想要在基础科学研究等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们必须改变模式化现状。教育应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只有摆脱模式化的束缚,让创造性的种子生根发芽,才能期待在各个领域绽放出绚烂之花,收获更多像诺贝尔奖这样的国际认可,真正提升中国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

来源:三门峡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