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株洲市中心医院的发展可回溯至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9月,湘潭卫生院株洲镇卫生所正式成立,彼时仅有3名工作人员,虽规模初微,却为医院后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医院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出现在1952年。当年5 月,株洲市开始筹建市立医院,1953年1月10日,医院正
株洲市中心医院的发展可回溯至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9月,湘潭卫生院株洲镇卫生所正式成立,彼时仅有3名工作人员,虽规模初微,却为医院后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医院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出现在1952年。当年5 月,株洲市开始筹建市立医院,1953年1月10日,医院正式与市卫生所分设,开设门诊;5月12日,株洲市立医院正式开放病床,定编床位40张,职工45名,设内儿、外产两个临床科室。改革开放后,医院进入快速发展期。1993年,医院更名为株洲市一医院。1997年,医院被评定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2月25日,中南大学与株洲市人民政府合作签约,株洲市一医院正式挂牌成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
经过70余年的发展,株洲市中心医院已成为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根据最新数据,医院由本部和田心院区两部分组成,占地292.33亩,编制床位1776张,门诊日接待量可达5500人次。
在人员配置方面,医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截至2025年,医院现有在职职工3727人,其中高级职称674人、博士38人、硕士研究生670人,有研究生导师59人。这支队伍中包括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和硕士研究生导师30名,中南大学兼职教师67名,中南大学临床医学技能考核专家30名,中南大学教学督导2名。
株洲市中心医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特别是在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方面走在了湖南省地市级医院的前列。目前,医院拥有2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消化内科、血液科)、1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创伤中心)、3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普通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点专科数量位居全省市州级医院第一方阵。
消化内科作为医院的王牌科室之一,于2010年成功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科室目前共有3个病区(含内镜中心),病床115张,医务人员80人,其中医生24人,包括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10名、博士1名、在读博士2名、硕士17名。
除了国家级重点专科外,株洲市中心医院还拥有完善的省市级重点专科体系。根据最新公布的 2025 年湖南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评选结果,医院有12个专科荣获“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称号,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妇产科、儿科、感染科、急诊医学科、检验医学科、病理科、护理。
在急危重症救治方面,医院在株洲地区率先开展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2019年,医院成功实施了株洲市首例自主ECMO治疗。
在技术创新方面,医院近年来开展了大量新技术、新项目。例如,血液科开展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填补了湖南省的空白;创伤中心创新的一体化救治模式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消化内科的 3E(EUS、ESD、ERCP)核心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株洲市中心医院在学术成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科研获奖方面,感染内在2021年荣获湖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这是市中心医院建院来第二次摘得此奖项。此外,医院还有4个科研项目获得株洲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医院各科室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发表了大量高质量学术论文。以感染内科为例,科室近年来发表SCI文章近10篇。心血管内科发表SCI论文20余篇。这些学术论文的发表不仅提升了医院的学术影响力,也为医学知识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贡献。
在区域医疗服务方面,医院构建了覆盖全市41家医疗机构的医联体网络,建立了完善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体系。医院在湘赣边区域医疗服务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市外转诊率从30%降至0.27%,真正实现了“大病不出市”的目标。
来源:泡在海里的ki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