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揭秘|古人喝茶这件小事

B站影视 2024-12-11 19:48 9

摘要:西汉时期,饮茶之风逐渐兴起,士人王褒在《僮约》中,就写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后来,民间出现了煎茶的雏形,即粥茶。根据三国时期魏国人张辑的《广雅》记述,四川人采摘某种树叶,将老叶子制成饼的形状,再放上浓稠的米浆。饮用时先用米汤浸泡,再用无焰炭火炙烤,将其烘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

西汉时期,饮茶之风逐渐兴起,士人王褒在《僮约》中,就写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后来,民间出现了煎茶的雏形,即粥茶。根据三国时期魏国人张辑的《广雅》记述,四川人采摘某种树叶,将老叶子制成饼的形状,再放上浓稠的米浆。饮用时先用米汤浸泡,再用无焰炭火炙烤,将其烘干变红,再捣成碎末放入瓷壶,注入沸水饮用;也有的再加入葱姜、橘子,以调和苦涩味。

唐朝的煎茶法

唐朝时期,中国人开始用煎茶法饮茶。

而茶叶命运的改变,要归功于陆羽。陆羽著有《茶经》三卷,提倡饮用以茶饼碾碎而成的末茶,茶末以米粒大小为宜。首先,煎茶前先烤茶,将饼茶用高温“持以逼火”,并且经常翻动,“屡其翻正”,否则会“炎凉不均”,烤到饼茶呈“虾蟆背”状时为适度。烤好的茶要趁热包好,以免香气散失,至饼茶冷却再研成细末。

与此同时,将鲜活山水放在茶釜中煮,当烧到水有“鱼目”气泡,“微有声”,即“一沸”时,加适量的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接着继续烧到水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二沸”时,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水,再用竹策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碾好的茶末。如此烧到釜中的茶汤气泡如“腾波鼓浪”,即“三沸”时,加进“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这样茶汤才算煎好了,可以舀出饮用。

宋朝的点茶法

“点茶法”在宋朝时成为饮茶的主流方式,对于点茶非常讲究。

首先,要将茶饼烤干、捶碎,再用茶碾细细碾成茶末,茶末碾得越细越好。随后将茶末倒入筛茶的茶罗中,筛取细碎茶末放在茶罐中,以备饮用。接着,将茶盏烤热后,用长柄小茶勺从茶罐中舀茶末置于盏中,倒入一点开水将茶末调匀,再用长嘴茶壶注水,同时以筷子、长柄勺搅匀,再注入更多的水,水的标准是“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的初沸之水。最后一步是调茶,须得“先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达到“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直到茶面上银光翻涌,才算是点好了一盏茶。

元明不再讲究泡茶法

到了元朝,随着饮茶群体的扩大,国人不太讲究茶道了。从那时起,中国人便在采茶后将茶叶焙干,直接在茶壶里沏茶喝,茶叶不再掺淀粉、香料,也不再制饼、碾末。随末茶一起消失的,还有用来制作末茶的一系列复杂茶具,只有装开水的长嘴茶瓶变为茶壶,继续被人们使用。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来源:九派快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