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末年,韦庄来到成都。因仰慕杜甫,他特意到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寻访杜甫故居。此时距杜甫离蜀那一年,已经一百三十七年了,杜甫草堂仅存遗址。为了纪念杜甫,韦庄便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茅屋。那么,韦庄是否在他重建的杜甫草堂住过呢?这个问题有必要探讨一下。之所以想到这个问
成都杜甫草堂唐朝末年,韦庄来到成都。因仰慕杜甫,他特意到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寻访杜甫故居。此时距杜甫离蜀那一年,已经一百三十七年了,杜甫草堂仅存遗址。为了纪念杜甫,韦庄便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茅屋。那么,韦庄是否在他重建的杜甫草堂住过呢?这个问题有必要探讨一下。之所以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突然意识到,认为韦庄在杜甫故居原址结茅而居的观点比较常见。譬如,曹丽芳的论文《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新解》(《名作欣赏》2005年第2期)就提到,韦庄在杜甫草堂旧址结茅而居。再如,2024年5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有一篇文章,是根据叶嘉莹的讲授整理的,题为《深情曲处偏能直,解会斯言赏最真——韦庄其人及温韦词风之差异》,该文也提到,韦庄重建杜甫草堂后,就定居于此。另外,殊春2022年6月1日在百度百科的“TA说”发布的《杜甫离开一百多年后,又一个诗人住进了草堂》,兰畦蕙畹2025年2月20日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唐诗日读——韦庄》,都持相同观点。就连非常权威的《杜诗学通史》(唐五代编,张忠纲著)也认为:“韦庄入蜀依王建,为其掌书记。第二年即在杜甫草堂旧址结茅而居。”我感到疑惑的是,此类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呢?据我所知,韦庄之弟韦蔼,将韦庄的诗编为《浣花集》,并在《浣花集序》中说:“(韦庄)浣花溪寻得杜工部旧址,虽芜没已久,而柱砥犹存。因命芟夷,结茅为一室,盖欲思其人而成其处,非敢广其基构耳。”《浣花集序》并没有关于韦庄入住重建后的杜甫草堂的记述。不过,上述关于韦庄在杜甫草堂旧址结茅而居的说法,应该不是空穴来风,有的论者提到的虽未说明出处,但加有引号的“遂定居焉”“遂诛茅重作草堂而居焉”,似乎是出自古代文献。经过一番苦苦寻觅,终于发现了“遂定居焉”的源头。原来,“遂定居焉”并非出自古文献,而是出自现代著名学者龙榆生的《唐宋名家词选》。书中有一大段用文言写的韦庄的“传记”,其中写道:“昭宗天复元年(九〇一),再入蜀,王建辟为掌书记。庄时年六十六岁。寻以起居舍人召,建表留之。二年,于浣花溪寻得杜工部草堂遗址。虽芜没已久,而砥柱犹存。因命弟霭,芟夷结茅为一室,遂定居焉。三年,霭为编次历年所作诗,题曰《浣花集》。(参考韦霭浣花集序)”至于“遂诛茅重作草堂而居焉”这句话,应该是今人对有关原文的改写,并无出处。虽然“遂定居焉”的源头找到了,但是这个源头是有问题的。尽管龙榆生先生在词学方面是大师级的人物,然而他的这篇韦庄传记中的一些表述是值得商榷的。既然他自己已经注明所参考的是韦霭《浣花集序》,那么可以认为,“遂定居焉”的说法并无根据,属于想当然。因为《浣花集序》只是说韦庄“结茅为一室”,意在纪念,并没有提韦庄在此居住。退一步说,即使韦庄在此住过,也只能是短暂的居住或者偶尔住上几天,谈不上“定居”。杜甫草堂的条件毕竟有限,再说,韦庄当时还担任着要职,他在成都城内,应该是有官邸的,放着官邸不住,却搬到成都西郊自己重建的杜甫草堂去住,别的不说,单是在西郊草堂与成都城内的官署之间来回奔波,就非常不便。因此,“定居”的说法,难以成立。再如,把“柱砥犹存”说成“砥柱犹存”,也是不妥当的。“柱砥”与“砥柱”,差别太大了。时隔一百三十多年,说“柱砥犹存”,符合常理;说“砥柱犹存”,就不合常理了。另外,把“因命芟夷,结茅为一室”说成“因命弟霭,芟夷结茅为一室”,恐怕是曲解了原文。以韦庄当时的身份,他吩咐一声,自然会有人去落实,何劳其弟韦蔼去办?其实,龙榆生先生关于韦庄在重建的杜甫草堂定居的说法还不是最早的,再往前查,又查到了清人吴任臣所著史书《十国春秋》。由于阴差阳错的原因,《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中均无韦庄传,到了清代,《十国春秋》问世,始有其传。《十国春秋》中的《韦庄传》提到:“又有《浣花集》五卷,乃庄弟蔼所编,以所居即杜氏草堂旧址,故名。”意思是,韦庄就住在他重建的杜甫草堂。我认为,吴任臣所说的“所居即杜甫草堂旧址”,来源于前人笔记中小说家言性质的个别记述,并没有可靠的文献依据。假如韦庄真的在他重建的杜甫草堂住过,韦庄之弟韦蔼作《浣花集序》时必然要提及,怎么会只字不提呢?总的来说,所谓韦庄“结茅而居”“遂定居焉”之类的表述,都可以看作是脱离原始文献的想当然和误传,并不是史实。就现有的有关文献而言,判断韦庄是否在杜甫草堂原址结茅而居,应以《浣花集序》的原文为准。当然,关于韦庄在杜甫故居旧址结茅而居的说法,如果仅仅作为一种推测来看待,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韦庄身处晚唐乱世,有过与杜甫相似的漂泊流离的经历,对杜甫的人格及诗篇,能够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虽然韦庄在自己重建的杜甫草堂定居是不现实的,也无此必要,但是假如韦庄偶尔在此处住上几天,却是理所当然的。住在这里,在想象中与杜甫朝夕相处,促膝谈心,当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人生体验,何乐而不为呢? 来源:承文说人文学心灵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