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众普遍认知里,八十多岁的人生该是怎样的?是享受儿孙绕膝的温馨闲适,还是在麻将桌上打发时光?但临汾市乡宁籍的郑中午,这位昔日的公安局长,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他用三十年光阴,把一片片荒山变成了绿意盎然的森林,实现了从守护人民安全到守护地球环境的精彩转变。
在大众普遍认知里,八十多岁的人生该是怎样的?是享受儿孙绕膝的温馨闲适,还是在麻将桌上打发时光?但临汾市乡宁籍的郑中午,这位昔日的公安局长,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他用三十年光阴,把一片片荒山变成了绿意盎然的森林,实现了从守护人民安全到守护地球环境的精彩转变。
郑中午的人生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生命价值的多元可能。三十年前,他身着威严警服,凭借正义之剑维护社会秩序与安宁;三十年后,他拿起锄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播种绿色希望。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人生阶段,实则有着相同的精神内核——守护。从维护社会治安到修复生态系统,郑中午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永不褪色的责任与担当。
当下,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常常聚焦于“老有所养”,却鲜少思考“老有所为”;关注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却容易忽视他们的精神追求和社会价值。当众多老年人在麻将桌旁虚度时光,在广场上无所事事地闲逛时,郑中午却毅然选择将晚年时光投入到意义非凡的环保事业中。他的存在,无疑是对社会的一种有力质问:老年人难道只能是被赡养的对象,而不能成为价值的创造者吗?
老龄化社会面临的挑战,不只是如何供养庞大的老年群体,更在于怎样激活这一群体的潜能,让他们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郑中午的植树造林之举,不仅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绿水青山,更为所有老年人树立了榜样。年龄从来不是停止贡献的借口,恰恰相反,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摆脱生计压力后的闲暇时光,让老年人具备了参与公益事业、回馈社会的独特优势。
面对这位八旬老人坚毅的背影,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我们的社会是否为老年人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足够的平台?我们的文化是否鼓励老年人持续参与社会建设?实际上,老年人拥有的不只是需要被照顾的脆弱一面,更有值得挖掘利用的智慧、经验和时间资源。从社区治理到文化传承,从环境保护到青少年教育,老年人在各个领域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郑中午的绿色征程告诉我们,应对老龄化挑战需要代际协同合作。年轻人带来创新与活力,老年人贡献经验与耐心,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形成应对社会问题的强大合力。当年轻人为生活奔波忙碌时,老年人完全可以成为守护我们共同家园的坚实力量。这种代际协作不仅能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还能促进社会的团结与和谐。
从郑中午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非凡选择,更是一种生命哲学的生动彰显: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消费了多少,而在于你创造了什么;不在于你享受了多少安逸,而在于你承担了多少责任。他那被岁月染白的双鬓与亲手培育出的葱翠山林形成鲜明对比,无声地诉说着一个真理——生命的意义在奉献中得以升华,在守护中实现永恒。
当我们惊叹于郑中午种下的那片森林时,更应深入思考我们自己将如何为生命种下绿荫。在这个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园里,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肩负着独特的使命。老年人的责任或许不是冲锋在前,但他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世界增添一抹绿色,为后代留下一片荫凉。
从警徽到绿荫,郑中午完成了生命的华丽蜕变。他的故事,正期待在这个老龄化时代激起更多回响,引发更多行动。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成为家园的守护者,而非时光的消磨者,我们的社会必将迎来更加充满希望的未来。
撰稿:张卫东 智若
责编:刘红莹 初审:任道浩 复审:刘小霞
终审:李天保
来源:慈善公益·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