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敢信吗?那个在外交部记者会上,用犀利言辞让外媒频频 “接招” 的赵立坚,30 多年前还只是河北唐山滦南县农田里,帮父母插秧的农家少年!从扛着锄头的乡村学子,到在全球舞台上为中国发声的 “外交利刃”,他的逆袭故事,比任何热血小说都精彩。
亲爱的读者朋友,请点《人镜物》关注,近期将推出更多系列。
你敢信吗?那个在外交部记者会上,用犀利言辞让外媒频频 “接招” 的赵立坚,30 多年前还只是河北唐山滦南县农田里,帮父母插秧的农家少年!从扛着锄头的乡村学子,到在全球舞台上为中国发声的 “外交利刃”,他的逆袭故事,比任何热血小说都精彩。
上世纪 80 年代,在姚王庄镇,辍学务农是大多数孩子的人生轨迹,可赵立坚偏不信命。县城图书馆里的《英语 900 句》被他翻得卷边,凌晨五点的路灯下,总能看到他背着单词的身影。1990 年,他以全县前三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大学四年,别的同学忙着约会、游玩,他却把图书馆当成第二个家,泡在语音室练听力,对着镜子练习发音。同学笑他 “书呆子”,他却只是憨憨一笑:“我没什么天赋,只能多下点笨功夫。” 谁能想到,这个总穿着蓝布衫的腼腆少年,日后会成为让世界侧目的中国外交官。
1996 年,赵立坚进入外交部。当其他同事争取去发达国家驻外时,他却主动申请前往巴基斯坦。“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 简单一句话,背后是长达 8 年半的生死考验。
在巴基斯坦,他深入反恐前线,7 次参与协调撤侨任务。有一次,为保护中方工程师,他在枪林弹雨中坚守 12 小时,直到所有人安全撤离。爆炸的气浪掀翻了周围的车辆,他却始终寸步不离。“只要同胞还在危险中,我就不能退。” 离任时,巴基斯坦的老店主眼含热泪,塞给他一包自家种的鹰嘴豆:“这是给中国朋友的礼物!”
这段经历,让他从青涩的外交新人,蜕变成了能在危机中沉着应对的 “外交硬汉”,也让他对 “使命” 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03推特上的 “舆论战场”2019 年,调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的赵立坚,把推特变成了 “舆论战场”。当《华尔街日报》发表辱华文章《中国是真正的亚洲病夫》时,他连发三条推文质问:“病毒源头尚未查清,就急着扣帽子,这就是西方媒体的‘新闻自由’?” 这几条推文被疯狂转发,最终迫使该报公开致歉。
面对西方政客的无端指责,他更是用数据和事实 “硬核回击”。在回应美国涉疆人权污蔑时,他甩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2023 年全球人权状况评估报告》:“新疆恐怖袭击案件从 2014 年的 112 起降至 2023 年的 0 起,而美国警察暴力执法致死人数同期增长 37%!” 一番话,让提问的外媒记者哑口无言。
“美国不是国际规则的制定者,而是规则的破坏者!”“民主不是装饰品,不能只有投票时被想起!” 这些犀利又不失幽默的金句,被网友剪成短视频,在各大平台播放量破亿。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 “爆款发言” 背后,是他日复一日的 “魔鬼训练”。
每天晨会上,他都会和同事模拟外媒的刁钻提问,光是 “新疆棉花” 议题,就演练了 20 多版回应。他常说:“在国际舞台上,每一句话都代表着中国,容不得半点马虎。”
私下里的赵立坚,却十分 “接地气”。有记者问他如何保持状态,他笑着说:“我每天早上都会听《新闻联播》,就像你们年轻人听脱口秀,得跟上国家的‘节奏’!”
赵立坚的成功,绝不是偶然。
语言天赋是 “练” 出来的:为学好乌尔都语,他在巴基斯坦街头,跟着出租车司机学俚语,笔记本上写满了音标注解;
抗压能力是 “逼” 出来的:担任发言人期间,他试过连续三天只睡 4 小时,却依然能在镜头前保持从容自信;
家国情怀是 “刻” 进骨子里的:“当你站在联合国大厅,身后就是 14 亿人。你的每句话,都代表着中国的分量。” 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坚守的信仰。
从河北农村到世界舞台,赵立坚用近 30 年的时间证明:真正的强大,不是锋芒毕露,而是胸有丘壑;真正的自信,不是咄咄逼人,而是用事实让世界心悦诚服。在这个信息纷繁复杂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 “发言人”—— 他们用智慧化解偏见,用真诚传递中国温度,让世界看到,这就是新时代中国外交官的样子!
──── 全文完 ────
亲爱的读者朋友,请点《人镜物》关注,近期将推出更多系列。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