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写《我的妈妈》,通篇都是“妈妈冒雨送我去医院”,结尾硬凑“我感动得热泪盈眶”。我问他:“你妈妈真的送过吗?”孩子低头搓手:“老师,范文里都这么写。”
我当语文老师第十年,收到最扎心的一份作业。
学生写《我的妈妈》,通篇都是“妈妈冒雨送我去医院”,结尾硬凑“我感动得热泪盈眶”。我问他:“你妈妈真的送过吗?”孩子低头搓手:“老师,范文里都这么写。”
那一刻我后背发凉。
我们总抱怨孩子作文假大空,可他们早被训练成流水线上的罐头——统一的开头,标准的排比,机械的抒情。他们熟练套用“感动”“温暖”“伟大”,却说不清早餐摊升腾的雾气里,妈妈递来的豆浆是多少度。
语文教育的根,早被拔起来塞进塑料盆。
你让孩子每天摘抄好词好句,他背下“姹紫嫣红”,却分不清月季和玫瑰;你逼他读满分范文,他学会用“父爱如山”造句,却想不起爸爸替他拧瓶盖时手背的疤。
语言成了外挂的装饰,不是心里长出来的枝叶。
后来我做了三件事。
第一,把词典换成生活
停掉所有摘抄本,改成“每日三秒观察”:今天楼梯转角的光斑像什么?同桌吃泡面时先喝汤还是先吃面?姥姥接电话总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起初孩子们写:“没什么特别的。”
坚持两周后,有个男孩写:“妈妈削苹果的皮连成一条,她屏住呼吸,像放风筝。”
这才是语文——不是背诵风的比喻,是看见风掠过母亲发梢时,那根白发的颤动。
第二,让嘴巴跑在笔尖前面
取消每周两篇的日记,改成每天五分钟“瞎聊”。不评分,不纠正,只说最鲜活的见闻:
“小卖部阿姨多找了我五毛钱,我跑回去还她,她塞给我一颗糖,糖纸是星星的形状。”
当他们习惯把眼睛当成镜头,笔下的文字自然有了焦距。
第三,用肉身去撞世界
去年深秋,我带孩子们去菜市场。不布置任务,只管看。
一个女孩蹲在鱼摊前二十分钟,后来她写:“鱼鳞粘在阿姨围裙上,像失败的星星。她刮鳞的手冻得通红,可捞鱼时总是轻轻一兜——怕摔疼它们。”
我红着眼圈在评语里写:这比所有“勤劳善良”都贵重。
现在我可以告诉你,学语文最有效的方法就这一种:
把孩子从范文里捞出来,摁进生活的海水里。
让他们手脚沾满泥泞,让眼睛被烟火熏出泪,让心为一片落叶咯噔一下。
真正的语文不在好词好句里,在奶奶摇蒲扇时手腕的弧度里,在篮球砸中篮板时全场的叹息里,在你吼完孩子后,他偷偷塞进你手心的润喉糖里。
当你陪着孩子蹲下来,看蚂蚁怎样搬走半粒米;
当你把“必须写300字”换成“来,说说今天什么让你笑了”;
当你允许他把“天空很蓝”写成“蓝得像刚被洗过的校服领口”——
你就是在给他最珍贵的语文课。
别急着买作文选,先买两斤沾着泥土的胡萝卜。
别焦虑修辞手法,先教他听见厨房里油锅的滋滋声。
语言的根脉,永远扎在生活最湿润的土壤里。
去和孩子共享一碗烫饭的暖意,共数一树槐花的细碎。
最好的语文老师不是名师,是你们一起走过的,这个值得细细描述的人间。
来源:玲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