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以悲剧收场的20位名将:1伍子胥,2白起,3李牧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21:59 1

摘要:《史记・伍子胥列传》里的他,是吴国称霸的 “第一功臣”:父兄被楚平王冤杀后,他逃到吴国,帮阖闾刺杀吴王僚夺权,又举荐孙武训练吴军,率吴军攻破楚国都城,掘楚平王墓鞭尸复仇 —— 这是春秋时期最狠的 “复仇战”。后来他辅佐夫差,打败越国生擒勾践,却力劝夫差杀勾践以

《史记・伍子胥列传》里的他,是吴国称霸的 “第一功臣”:父兄被楚平王冤杀后,他逃到吴国,帮阖闾刺杀吴王僚夺权,又举荐孙武训练吴军,率吴军攻破楚国都城,掘楚平王墓鞭尸复仇 —— 这是春秋时期最狠的 “复仇战”。后来他辅佐夫差,打败越国生擒勾践,却力劝夫差杀勾践以绝后患,夫差不听反而听信伯嚭谗言,赐他一把剑让他自杀。

伍子胥临死前怒喊:“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都东门上,我要看着越国灭吴!” 夫差气疯了,把他的尸体装进皮袋扔进钱塘江。9 年后,越国果然灭吴,夫差自杀前才后悔:“吾无面以见子胥也!”—— 他忠于吴国,却死于自己辅佐的君主之手,连尸身都不得安宁,堪称春秋最惨名将。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里的白起,是秦国统一六国的 “头号功臣”:伊阙之战斩韩魏联军 24 万,鄢郢之战淹杀楚军数十万,长平之战坑杀赵军 45 万,一生历经 70 余战从无败绩,被称为 “人屠”。可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想攻邯郸,白起认为时机不成熟不愿出战,丞相范雎趁机进谗言,说白起 “心怀不满”。

秦昭襄王怒了,先贬白起为士兵,又派使者赐他一把剑,让他自裁。白起拿着剑长叹:“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想了半天又说:“我坑杀赵军 45 万,确实该死!” 随后自刎而死。—— 他为秦国杀了百万敌军,却因 “不愿打必败之仗” 被赐死,成了君主猜忌、奸臣构陷的牺牲品,秦国百姓听说他死了,都自发为他哀悼。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李牧,是战国后期唯一能硬扛秦国的将领:驻守雁门时,他用 “示弱诱敌” 之计一战灭匈奴 10 万骑兵,让匈奴十几年不敢靠近赵国边境;后来秦国攻赵,他在肥之战反杀秦军大将桓齮,番吾之战大败王翦先头部队,被赵王封为 “武安君”。可秦国派间谍到赵国,买通奸臣郭开,诬陷李牧 “通秦谋反”。

赵王迁昏庸无能,派人持剑逼李牧自杀。李牧临死前悲愤交加:“我为赵国血战一生,何来谋反之心?” 但还是被迫自刎。他一死,赵国再无像样的将领,3 个月后秦将王翦就攻破邯郸,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 他是 “国之柱石”,却被自己人害死,赵国的灭亡,本质上是自毁长城。

《史记・蒙恬列传》里的蒙恬,是秦朝的 “边疆守护神”:率 30 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又主持修建万里长城和直道,把匈奴挡在长城之外,被称为 “中华第一勇士”。秦始皇死后,赵高和胡亥伪造遗诏,逼太子扶苏自杀,又派人去赐死蒙恬。

蒙恬不服,对使者说:“我蒙家三代忠于秦国,我率 30 万大军守边疆,足以谋反,但我不敢辱没祖先的忠诚!” 可胡亥不听,还是逼他吞药自杀。蒙恬临死前望着长城长叹:“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 他为秦朝守边疆、修长城,却因宫廷政变被冤杀,连带着弟弟蒙毅也被处死,蒙家满门忠烈,最后落得个 “灭门” 下场,秦朝也因此失去了能稳定边疆的名将,加速了灭亡。

《史记・淮阴侯列传》里的韩信,是刘邦打天下的 “第一功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帮刘邦还定三秦;背水一战灭赵国,潍水之战淹杀龙且 20 万楚军,最后垓下之战围杀项羽,刘邦说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可天下平定后,刘邦开始猜忌韩信,先贬他为淮阴侯,后来吕后和萧何设计,把他骗到长乐宫钟室里杀死,还 “夷其三族”。

更惨的是,刘邦听说韩信死了,“且喜且怜之”—— 既高兴少了个威胁,又有点可怜他。后来彭越被刘邦剁成肉酱,还把肉酱分给诸侯,韩信要是泉下有知,恐怕会庆幸自己没遭这罪。—— 他是 “兵仙”,却不懂 “功高震主” 的道理,最后成了刘邦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的第一个牺牲品,西汉开国功臣的悲剧,从他开始。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里的彭越,是刘邦麾下的 “敌后战神”:最早在梁地搞游击战,骚扰项羽粮道,让项羽首尾不能相顾,被称为 “游击战鼻祖”;垓下之战前,他率部与刘邦、韩信会师,最终灭了项羽,封梁王。可天下平定后,刘邦率军去平陈豨叛乱,让彭越出兵,彭越称病只派部将去,刘邦怒了,派人把彭越抓起来,贬为庶人,流放蜀地。

彭越在路上遇到吕后,哭着求吕后帮他求情,吕后表面答应,回头却对刘邦说:“彭越是壮士,流放蜀地会留后患,不如杀了他。” 刘邦听了吕后的话,不仅杀了彭越,还把他的尸体剁成肉酱,分给各个诸侯,警告他们 “别学彭越谋反”。—— 他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却因 “没亲自出兵” 被诬陷谋反,最后落得 “剁成肉酱” 的下场,比韩信还惨,西汉功臣的悲剧,他是最血淋淋的例子。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里的周亚夫,是西汉的 “平叛功臣”:汉文帝时,他驻军细柳营,军纪严明,连汉文帝都得 “按辔徐行”,被汉文帝赞为 “真将军”;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他率大军平叛,用 “坚守不出、断敌粮道” 的计谋,三个月就平定叛乱,拯救了西汉王朝。可他为人刚直,不懂变通,汉景帝想封皇后的哥哥为侯,他反对;想封匈奴降将为侯,他又反对,汉景帝渐渐讨厌他。

后来周亚夫的儿子买了五百套铠甲,准备给周亚夫做陪葬,被人诬告 “谋反”,周亚夫被抓进监狱。他在狱中怒喊:“我买的是陪葬品,何来谋反?” 狱吏却说:“你就是不在地上谋反,也想在地下谋反!” 周亚夫气得绝食五天,最后吐血而死。—— 他是 “救时之相”,却因刚直不阿得罪皇帝,最后被诬陷 “地下谋反”,饿死狱中,西汉名将的悲剧,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宋书・檀道济列传》里的檀道济,是南朝宋的 “开国功臣”:跟着刘裕打天下,灭南燕、平后秦,战功赫赫;后来北魏入侵,他率军北伐,粮尽时用 “唱筹量沙” 之计(把沙子当粮食,假装粮足)吓退北魏军,被称为 “宋之长城”。可宋文帝刘义隆晚年猜忌心重,又得了重病,怕自己死后檀道济谋反,就以 “谋反” 罪名把檀道济和他的儿子们全杀了。

檀道济临死前怒目圆睁,把帽子扔在地上喊:“乃坏汝万里长城!” 北魏人听说檀道济死了,高兴得举国欢庆:“道济死,吴子不足复惮矣!” 没过几年,北魏就大举南侵,打到长江边上,宋文帝后悔莫及:“若道济在,岂至此哉?”—— 他是 “国之长城”,却被自己的君主亲手毁掉,南朝宋也因此失去了能对抗北魏的名将,从此只能被动挨打。

《北齐书・斛律光传》里的斛律光,是北齐的 “擎天柱”:17 岁随父出征,一箭射落大雕,得 “落雕都督” 称号;对抗北周时,邙山之战斩北周 3000 余人,汾水之战杀北周柱国普屯威,一生打了几十场胜仗,被北齐后主高纬封为 “左丞相”。可斛律光为人刚直,得罪了奸臣祖珽和陆令萱,两人联手诬陷他 “谋反”。高纬昏庸,派人把斛律光骗进皇宫,用弓弦勒死了他,还灭了他的满门。

北周武帝宇文邕听说斛律光死了,高兴得大赦天下,说:“斛律光死,齐必亡矣!” 果然,没过几年,北周就灭了北齐,宇文邕还追封斛律光为 “上柱国”,说:“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 他为北齐血战一生,却被奸臣诬陷、君主赐死,北齐的灭亡,完全是自毁长城,而他的悲剧,也是北齐后期 “忠良遭害、奸佞当道” 的缩影。

《旧唐书・高仙芝传》里的高仙芝,是唐朝的 “西域守护神”:率安西军翻越帕米尔高原,灭小勃律国,把唐朝的疆域拓展到中亚,被称为 “安西战神”;后来怛罗斯之战,他率安西军与阿拉伯联军交战,因葛逻禄部反叛才战败,但仍率残军安全撤回。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让高仙芝率军镇守潼关,抵御安禄山叛军。

可监军宦官边令诚与高仙芝有矛盾,向唐玄宗诬告高仙芝 “克扣军粮、畏敌不战”。唐玄宗昏了头,派边令诚去潼关,在军中斩杀高仙芝和副将封常清。高仙芝临死前对士兵说:“我克扣军粮了吗?我畏敌不战了吗?” 士兵们都哭着说 “没有”,可边令诚还是杀了他。—— 他是唐朝最懂西域的名将,却在国难当头被冤杀,潼关守军因此军心大乱,没多久安禄山就攻破潼关,唐玄宗被迫逃离长安,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旧唐书・封常清传》里的封常清,是高仙芝的 “黄金搭档”:早年跟着高仙芝打西域,屡立战功;安史之乱爆发后,他主动向唐玄宗请战,率临时招募的士兵去对抗安禄山叛军,因兵力悬殊战败,退守潼关。可唐玄宗不听他的解释,反而让他去潼关辅佐高仙芝。后来边令诚诬告高仙芝时,也把封常清扯进来,说他 “战败丧师”。

封常清临死前,给唐玄宗写了一封《谢死表》,里面说 “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可唐玄宗还是下令杀了他。封常清的尸体被放在一张草席上,高仙芝见了大哭:“常清,你是我最好的兄弟,我带你一起死!” 随后也被斩杀。—— 他是忠勇之将,却因战败和宦官诬陷被杀,临死前还在为唐朝担忧,可唐玄宗根本不珍惜,他的《谢死表》,成了唐朝由盛转衰的 “悲情绝唱”。

《宋史・岳飞传》里的岳飞,是南宋的 “抗金脊梁”:率岳家军北伐,郾城之战破金军 “铁浮屠”,颍昌之战斩金军大将夏金吾,朱仙镇之战吓得金军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眼看就要收复开封,却被宋高宗和秦桧用 12 道金牌召回。回临安后,秦桧以 “莫须有”(或许有)的罪名,把岳飞和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起押到风波亭处死,岳飞死时才 39 岁。

临死前,岳飞在供状上写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八个大字,表达自己的冤屈。后来宋孝宗为岳飞平反,追谥 “武穆”,宋宁宗追封他为 “鄂王”,可再高的荣誉,也换不回他的生命。—— 他是 “精忠报国” 的典范,却因宋高宗 “怕迎回二圣”、秦桧 “想议和” 而被杀,南宋抗金的大好局面从此破灭,只能偏安江南,他的悲剧,是南宋 “苟且偷安” 国策的牺牲品。

《宋史・王坚传》里的王坚,是南宋的 “抗蒙英雄”:公元 1259 年,蒙古大汗蒙哥率大军攻打钓鱼城,王坚率全城军民坚守了半年多,蒙哥亲自督战,被王坚安排的炮石砸中,没多久就死了。蒙哥一死,正在打欧洲的蒙古军、打埃及的蒙古军都得回来抢汗位,欧洲和埃及才逃过一劫,王坚这一战,直接改变了世界历史。

可战后,南宋朝廷却猜忌王坚,把他调回临安,剥夺了他的兵权。王坚在临安郁郁寡欢,没多久就病死了,死时才 50 多岁。—— 他是 “世界史的拯救者”,却因南宋朝廷的猜忌被闲置,最后抑郁而死,南宋也因此失去了能对抗蒙古的名将,几十年后就被蒙古灭亡,他的悲剧,是南宋 “外战外行、内斗内行” 的缩影。

《明史・卢象升传》里的卢象升,是明末的 “抗金、平叛双料名将”:率 “天雄军” 镇压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在郧阳之战斩起义军大将混天王;清军入关时,他率部抵抗,在巨鹿之战中,面对清军 8 万大军,他拒绝投降,率军冲锋,从早上打到晚上,身上受伤几十处,最后战死沙场,死时才 39 岁。

可当时明朝的崇祯皇帝被奸臣杨嗣昌、高起潜蒙蔽,以为卢象升投降了清军,不仅不给抚恤金,还下令追究他的 “战败之罪”。直到卢象升的部下把他的尸体找回来,崇祯皇帝才知道真相,但也只是草草安葬。—— 他是明末少有的 “又能打起义军、又能抗清军” 的名将,却因奸臣诬陷、君主昏庸,战死还被泼脏水,明末的腐朽,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一死,明朝再无像样的将领,只能坐等灭亡。

《明史・袁崇焕传》里的袁崇焕,是明末的 “辽东守护神”:率军镇守宁远,用红衣大炮轰死努尔哈赤(一说重伤),宁锦之战打败皇太极,被崇祯皇帝封为 “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是明末唯一能对抗后金的名将。可皇太极用 “反间计”,让崇祯皇帝误以为袁崇焕 “通敌谋反”,再加上奸臣温体仁等人的诬陷,崇祯皇帝下令把袁崇焕凌迟处死。

凌迟时,不明真相的百姓还争相抢食他的肉,骂他 “汉奸”。直到清朝修《明史》时,才还原了 “反间计” 的真相,袁崇焕的冤屈才得以昭雪。—— 他是 “明末长城”,却因皇太极的反间计和崇祯皇帝的猜忌,被凌迟处死,还背上了 “汉奸” 的骂名,他的悲剧,是明末 “君昏臣奸” 的必然结果,他一死,辽东防线彻底崩溃,明朝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三国志・魏延传》里的他,是蜀汉后期少有的 “攻坚猛将”:随诸葛亮北伐时,他常请命率万兵走子午谷奇袭长安,虽未被采纳,却在每次北伐中都充任先锋 —— 阳溪之战,他率部大败曹魏雍州刺史郭淮,斩首数千,被封为南郑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他更是顶住司马懿主力的进攻,为蜀军稳住阵脚。可诸葛亮死后,与他积怨颇深的杨仪借机发难,诬陷他 “谋反”,还伪造诸葛亮遗命派马岱追杀。

魏延逃到汉中时被斩,头颅被杨仪踩在脚下骂 “庸奴!复能作恶不?”,随后又被 “夷其三族”。—— 他不是演义里 “脑后有反骨” 的叛将,而是蜀汉的 “北伐骨干”,却因内部权力斗争被冤杀,蜀汉也因此失去了唯一能独当一面的先锋大将,北伐彻底沦为空谈,堪称三国最冤的 “内斗牺牲品”。

《北齐书・高长恭传》里的他,是北齐 “三驾马车” 中最具悲情色彩的猛将:作为皇族,他从不愿靠身份吃闲饭,每次打仗都 “被甲执锐,冲在最前”。邙山之战,北齐军被北周十万大军包围,他率五百骑兵冲破重围,直抵洛阳城下,守军看不清是谁,他摘下面具(因容貌过美怕震慑不住敌人),士兵见状士气大涨,内外夹击大败北周军,这才有了流传后世的《兰陵王入阵曲》。

可正是这一战让他名声太盛,北齐后主高纬猜忌他:“你打仗时冲那么前,不怕死吗?” 高长恭随口答 “国事就是家事,没想那么多”,却被高纬记恨 ——“家事” 岂不是把自己当皇帝?公元 573 年,高纬派人赐他一杯毒酒,33 岁的高长恭对着妻子哀叹 “我忠心事主,何罪之有?”,最终含泪饮毒而死。—— 他是北齐最后的 “战神牌面”,却因一句无心之言被君主赐死,他一死,北齐再无人能挡北周,3 年后就亡国,典型的 “自毁长城”。

《旧唐书・张巡传》里的他,是安史之乱中 “最惨烈的守城者”:安禄山叛军攻陷洛阳后,他率数千军民守雍丘(今河南杞县),以少敌多,死守数月,叛军攻了几十次都没拿下;后来又转战睢阳(今河南商丘),与许远合兵,面对尹子奇的 13 万叛军,他用 “草人借箭”“火烧叛军” 等计谋,硬是守了 10 个月。可粮尽后,他不得不做出最残酷的选择 —— 先杀自己的妾,再让士兵吃城中百姓,最后连树皮、纸张都吃完了,睢阳才被攻破。

张巡被俘后,尹子奇问他 “你每次打仗都瞪着眼,把牙齿咬碎,为啥?” 他答 “我恨不得生吃你们这些叛贼!”,随后被斩,年仅 49 岁。—— 他是安史之乱的 “防线砥柱”,死守睢阳挡住了叛军南下的路,保住了江淮半壁江山,却因 “食人” 争议被后世诟病,连唐代宗都曾犹豫是否追赠他,最终虽获表彰,却永远背着 “残酷忠臣” 的标签,是历史上最矛盾的悲剧名将。

《明史・于谦传》里的他,是明朝 “续命功臣”:1449 年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瓦剌大军逼近北京,满朝大臣都想迁都南方,于谦力排众议,拥立明代宗,亲自督战北京,调兵遣将,用 “背城一战” 的决心,硬是把瓦剌军打退,保住了明朝的都城。可明英宗被放回后,于 1457 年发动 “夺门之变” 复辟,石亨、徐有贞等奸臣趁机诬陷于谦 “谋立外藩”,英宗为了稳固皇位,下令将于谦斩于崇文门外。

行刑那天,北京百姓都哭着为他送行,连刽子手都不忍心下手,最后还是于谦自己闭上眼赴死。抄家时,官兵发现于谦家里除了书籍,只有几件旧衣服,根本没有值钱的东西。—— 他是 “粉身碎骨浑不怕” 的忠臣,用一己之力让明朝多活了近 200 年,却因皇权斗争被冤杀,直到明宪宗时才平反,他的悲剧,是明朝 “功高盖主者难善终” 的又一铁证。

《清史稿・年羹尧传》里的他,是雍正朝 “最耀眼也最速朽的将星”:早年随康熙征战,就以 “骁勇善战” 闻名;雍正继位后,他率军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仅用半年就扫平叛军,雍正夸他 “朕之恩人”,还特许他 “凡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不必拘泥常规”。可仗打完后,年羹尧却变得骄纵起来 —— 见了王公大臣不下马,给雍正的奏折里字迹潦草,甚至让蒙古王公向他下跪。

雍正本就猜忌心重,加上朝臣弹劾,渐渐对他不满,1726 年,雍正罗列年羹尧 “九十二条大罪”,赐他在狱中自裁,还抄了他的家,连他的儿子年富也被斩首。—— 他不是纯粹的 “忠臣”,确有骄纵之过,但更多是因 “手握重兵、功高盖主” 触了皇权大忌,从 “恩人” 到 “罪臣” 仅用 3 年,他的悲剧,是清朝 “皇权绝对至上” 下,武将难以逃脱的宿命。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