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块儿童手表,藏着 100 个‘好友’,点赞破 50 万能卖 500 元?” 最近社交平台上的热议,让无数家长惊掉下巴 —— 本以为买小天才手表是为了定位通话、守护孩子安全,没想到它悄悄变成了中小学生的 “虚拟名利场”,加好友、冲点赞、买靓号、卖账号,甚至衍
“一块儿童手表,藏着 100 个‘好友’,点赞破 50 万能卖 500 元?” 最近社交平台上的热议,让无数家长惊掉下巴 —— 本以为买小天才手表是为了定位通话、守护孩子安全,没想到它悄悄变成了中小学生的 “虚拟名利场”,加好友、冲点赞、买靓号、卖账号,甚至衍生出代刷、租赁等灰色产业链,把童心卷进了 “数字攀比” 的漩涡。
12 岁的翔翔最近多了笔 “收入”:他以 80 元的价格,卖掉了自己小天才手表上点赞量 24.2 万的账号。在这个专属孩子的社交圈里,“主页点赞数” 就是硬通货,数量越高,越能获得同伴认可,成就感爆棚。
小天才手表的点赞机制堪称 “流量陷阱”:11 级以下用户每天只能点 5 个赞,11-20 级可点 10 个,21 级以上才能点 20 个,而每个账号每日最多接收 3000 赞。这种 “等级限制 + 点赞稀缺” 的设计,直接催生了畸形生态:有人疯狂加好友求赞,有人花钱找 “代刷” 冲量,还有洞悉规则的 “小商人” 做起代运营、账号租赁生意,把同学变成客户,把友谊明码标价。
网友调侃:“原来小天才不是手表,是小学生的‘微信 + 小红书’,我们成年人根本挤不进这个‘高端社交圈’。” 但家长们笑不出来:“孩子放学不写作业,抱着手表求点赞、冲等级,这哪是用手表,分明是被手表绑架!”
家长买儿童手表的需求很纯粹:能定位、能通话,知道孩子在哪、是否安全。可小天才手表的社交功能,却悄悄打开了家长视线之外的 “私密社交圈”。
“轻触加好友” 看似方便孩子交友,实则将儿童社交简化成了 “点赞竞赛”。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同的关键期,极度需要同伴认可,当 “人缘” 能用点赞数衡量,“价值” 能靠账号价格定义,孩子们的注意力彻底从真实的情感交流,转向了虚无的数字攀比 —— 为了冲级刷赞,牺牲学习、运动、休息时间;为了账号 “身价” 更高,想尽办法拉好友、做任务,甚至产生焦虑、自卑情绪。
更令人担忧的是风险隐患:缺乏有效监管的社交圈,成了网络欺凌、不良信息传播的温床;未成年人过早接触虚拟交易,熟练操作 “买卖账号”“代刷业务”,这种 “商业早熟” 正在扭曲他们的价值观;部分孩子为了买 “靓号”、冲点赞,偷偷花掉零花钱,甚至向家长骗钱,引发家庭矛盾。
企业追求产品创新、提升竞争力无可厚非,但绝不能以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为代价。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规,面向未成年人的产品必须设置防沉迷措施、规避不良导向,建立有效的家长监管机制。
可小天才手表的设计显然 “失守” 了:点赞等级体系刻意诱导沉迷,没有设置每日使用时长限制;社交功能缺乏家长管控权限,孩子加好友、刷点赞、做交易,家长往往一无所知;对于衍生的灰色产业链,企业也没有采取有效拦截措施,完全未尽到保护责任,已涉嫌违法违规。
业内人士指出,儿童电子产品的核心应该是 “安全与实用”,但现在不少品牌为了抢占市场,盲目叠加社交、娱乐功能,把儿童手表做成了 “迷你手机”,反而背离了产品初衷。监管部门需要尽快明确儿童电子产品的功能边界,对诱导沉迷、存在安全隐患的设计依法查处,不能让 “创新” 变成 “坑娃” 的借口。
事件曝光后,家长们的吐槽刷屏:
“我家孩子为了冲 21 级,每天抱着手表发动态求赞,作业错一堆,说他还顶嘴,说我不懂‘圈子规则’!”
“花几千块买的手表,不是让他攀比的,定位准、通话清就够了,搞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功能干嘛?”
“有次发现孩子给同学转钱‘代刷赞’,问他为什么,他说‘点赞少会被笑话没朋友’,太让人心疼了!”
儿童手表的本质,应该是守护孩子成长的 “安全伙伴”,而不是制造焦虑的 “流量战场”。企业该做 “减法” 了:砍掉诱导攀比的社交娱乐功能,聚焦定位精度、通话质量、安全防护等核心需求,完善家长监管系统,让产品回归亲子沟通、守护平安的初心。
家长也要保持清醒:不要被 “高科技” 功能迷惑,理性选择儿童手表,同时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社交观 —— 真正的友谊不是点赞数,真实的价值也不是账号价格,多鼓励孩子参与线下活动、兴趣小组,在现实中建立真诚的同伴关系。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给孩子的东西,简单实用才是最好的。别让 “数字狂欢” 吞噬童心,别让儿童手表变了味,让科技回归服务本质,才能真正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你家孩子用儿童手表时遇到过类似问题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看法!
来源:下次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