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重载第一路”大秦线肩负着国家能源保供的重大责任。近年来,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技术创新成果运用,持续投入新设备新设施,积极探索新工艺新工法,不断向技术创新要质量、要效率,有力提升线路设备质量,确保大秦线安全稳定运行。
“中国重载第一路”大秦线肩负着国家能源保供的重大责任。近年来,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技术创新成果运用,持续投入新设备新设施,积极探索新工艺新工法,不断向技术创新要质量、要效率,有力提升线路设备质量,确保大秦线安全稳定运行。
新装备:整治线路显身手
大秦线桥隧占比达50%,采用“人工+小型机械”的方式清筛,作业效率低、施工质量差、安全风险高,是过去大秦线开展集中修的施工难点。
2022年以来,太原局集团公司先后购置3台桥隧清筛车,在大秦线推广应用后,长度在200米以上的桥梁,做到了机械清筛全覆盖,实现了从人工到机械的转变。
“原来500米的桥梁需要100名职工,利用3个‘天窗’才能干完。现在使用桥隧清筛车,3小时的‘天窗’便可完成任务。”太原局集团公司工务部大修科副科长金红瑞介绍,桥隧清筛车具有板结地段适应能力强、枕底道砟易于分配、作业后线路水平良好等优势,能够保证重载铁路线路施工质量。
大秦线是运煤专线,列车进出隧道被气流卷起的煤粉散落在线路道床,日积月累,影响行车安全,必须定期清理。为破解人工清理效率低的难题,太原局集团公司联合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开展课题攻关,设计生产的TX-100K型隧道煤粉清理车于2024年首次投入使用。
据介绍,该煤粉清理车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运煤专线机械化煤粉清理专用装备,具有安全、环保、高效等性能,实现了运煤专线煤粉清理从人工到机械化作业的转变。
此外,太原局集团公司还购置移动闪光焊机、钢轨探伤车等新设备,陆续在大秦线投入使用。“新装备的上线,推动大秦线施工组织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有效促进大秦线线路质量的全面提升。”太原局集团公司工务部机械设备科科长张英介绍。
新工法:优化组织提质效
10月份的大秦线集中修,不论是配合筛分机完成道岔清筛、还是开展线路换轨施工,无处不在的小型机械有力提升施工效率,令来大秦线支援的兄弟局集团公司工友们发出阵阵称赞。
太原局集团公司发挥小型挖掘机灵活性高、功能强大的特点,不断拓展小型机械的使用场景,在更换道岔、轨枕、长钢轨、道岔轨件以及道岔、桥梁清筛换砟等施工中,全面推行“大型机械+小型机械+人工”作业模式,有效提高施工作业效率。
“同一台车,装配上边坡耙、清挖犁、夹枕钳等不同装备,就可在施工作业中实现不同功能,达到一车多用的效果。”茶坞工务段线路科科长杨永进介绍,在目前应用的基础上,该段正进一步拓展机械装置功能,不断适应现场使用需求,改善日常维修“天窗”不足与线路设备整治任务繁重间的矛盾。
针对大秦线运量大、钢轨磨损病害发展快的实际,太原局集团公司组织相关工务段不断优化探伤检测方式方法,明确钢轨探伤车和双轨探伤仪不同检测周期,探索“钢轨探伤车+双轨探伤仪检测+人工”作业模式,大幅减少列车间隔上道作业频次,杜绝人身安全风险,及时检出钢轨伤损,确保线路设备安全。
“原来手推式钢轨探伤,检测质量更多依赖作业者业务素质。现在使用新工法作业效率、检测质量均大幅提高,有效降低错检漏检风险。”茶坞工务段线路科业务主管张冬介绍。
新工艺:创新技术节成本
“1、2、3,起!”10月23日,在大秦线茶坞站21号道岔旁,茶坞工务段8名青工用撬棍将新更换的辙叉心轨抬至指定区域,抓紧按流程完成更换作业。
辙叉是确保列车实现线路转换、安全平稳运行的重要装置。在一旁指挥作业的茶坞线路车间副主任吕久同介绍,此次作业的镶嵌翼轨式合金钢组合辙叉,由翼轨、心轨、镶块等部件组成,整体可拆解拼装。“重车从这里驶过,轨件磨耗严重。”吕久同指着心轨说,原来辙叉都是一个整体,重达2吨,基本每6个月就需更换,不仅浪费材料,而且更换作业费时费力。
近年来,太原局集团公司在大秦线积极推广应用镶嵌翼轨式合金钢组合辙叉,既提高了作业效率,又可以保持无缝线路的结构稳定性。“据统计,组合辙叉各部件平均使用寿命达290天,最长超过700天。更换作业与原来相比,节省材料成本59.8%,节省人工成本68%。”金红瑞介绍。
为解决“天窗”任务量大,更换无缝线路钢轨无法立即焊连的状况,太原局集团公司研制出75kg/m钢轨无损连接装置,有效破解临时过渡技术难题,改变原有作业模式,节省大量钢轨和焊接材料,既减少安全隐患,又提高线路质量。
“成组更换道岔施工时,该装置将需焊接的两个钢轨接头连接固定,实现当日无损连接、次日焊接,避免一个‘天窗’内施工紧张,既满足大秦线无缝线路的技术要求,又将施工对运输的影响降至最低。”大同工务段大同重点维修车间主任宋乃清说。
来源:太原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