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溯治水根脉 续写人文篇章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18:56 1

摘要:2025年11月8日,海峡两岸百位学者齐聚太原,以“溯源台骀、传承根魂”为主题,探讨台骀治水文化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这场跨越4500年的文明对话,不仅是对华夏治水智慧的追溯,更在文化自信与两岸融合的背景下,彰显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核心阅读

2025年11月8日,海峡两岸百位学者齐聚太原,以“溯源台骀、传承根魂”为主题,探讨台骀治水文化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这场跨越4500年的文明对话,不仅是对华夏治水智慧的追溯,更在文化自信与两岸融合的背景下,彰显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研讨会围绕“历史溯源、治水方略、文旅转化、家风传承、基因解码”展开交流。两岸学者指出,台骀信仰不仅是血缘认同的符号,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天人合一”文化基因的缩影。在全球化浪潮中,挖掘其深层价值,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研讨会以历史为引,聚焦新时代中华文明传承——让沉睡的文脉在保护与创新中“活”起来,让台骀精神成为海峡两岸连接历史记忆与心灵共鸣的文化桥梁,续写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壮丽诗篇。

时序初冬,汾水之畔的太原却在历史与当代的交汇中氤氲出别样暖意。迎泽宾馆内,海峡两岸百余位学者贤达、宗亲代表以“溯源台骀、传承根魂”为弦,共同拨动了一场穿越4500 年时光的文明交响。台骀——这位镌刻在华夏治水史诗扉页的上古英雄,仿佛从奔腾的历史长河中苏醒。他的名字化作满天星斗,照亮每一位寻根者回家的路。这一刻,山西太原,不只是地理的坐标,更是根魂赓续、文化探源的高地。

台骀雕塑 张建设 徐鸿斌 作品(左) 太原汾河景区 王韵菲 摄(右)

文明探源

穿越时空的治水记忆

4500年前,台骀“宣汾障泽”的治水智慧,以疏堵结合改造汾河流域,成为中华治水文化源头。台骀的治水思想被后来的大禹所继承和发展,确立了以疏导为主的治水理念。从台骀治水到大禹治水,再到禹传位于启,建立夏朝,治水与治国这两条线索紧密交织,成为早期中华水文明的主线,也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乃至今日生态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山西,台骀的功绩通过多地的祠庙以及丰富的碑刻、地名、传说等文化遗存,构建起连接古代文明与当代认同的文化链条。山西省台骀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范世康表示,民间信仰是探究中华文明的重要渠道,要以宽阔的视野、深邃的历史观去探究中华文明的源头,对中华传统文化挖掘得越深,找到的根才越准。

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继红指出,上古治汾的历史传说有很多,“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印证了治水对太原盆地形成的决定性作用,“先有台骀庙,后有晋阳城”凸显了台骀文化与太原地域发展的深度绑定,“汾水如性,疏则顺,堵则乱”则凝练出“疏导为主”的治水思想。山西遗存有很多有关台骀治水的碑刻史料,如清代徐继畬《重修汾源庙楼记》:“台骀于太原汾神。旧有石洞,以祀台骀之神……其立庙血食于汾水之源,当必有昭显应而默佑。” 此碑刻真实地记载了台骀是汾神、有庙祭祀,并有晋人在汾源立庙祭祀台骀并封神的明确记述。

晋祠台骀庙 谢德辉 摄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专家张伟兵结合史籍,进一步夯实台骀治水的历史地位。《左传·昭公元年》最早明确记载了台骀的治水功绩:“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水经注》《史记·郑世家》《南史》《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中的记载也为这段历史提供了文献互证。玄冥师,相传为古代水官,是最早出现的水利职官;洮水,经考证极可能是涑水河。台骀作为水利官,上堵下疏,使汾河畅流入黄河,让两山穴居的先民能到平原生活,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这便是山西人将台骀奉为汾神的原因。台骀疏堵结合的治水措施,既防洪水又扩陆地,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使较大规模的农业定居成为可能,同时也催生了聚落、人口和文化集聚,后世晋国的强盛也可上溯至台骀治水这一伟大的水利实践活动。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张俊峰介绍,至清光绪年间,山西全境范围内台骀庙总数已达11座,其中汾河流域9 座,现存庙宇中除曲沃、太原、宁武外,其余皆毁。依据现存碑刻和方志记载可判断,曲沃台骀庙创修年代最早,约出现于晋平公执政时代。太原王郭村昌宁公庙相对略晚,但创建年代不晚于五代时期,有后晋天福六年(941)石敬瑭所赐 “昌宁公” 封号为证。晋祠台骀庙是明嘉靖十二年(1533)由晋祠东庄人高汝行创建的,有确切记载可查。阳曲县“汾河神庙”,亦即台骀庙,创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雍正《山西通志》载:“明万历中,巡抚李景元筑坝,得台骀像于晋祠前,因建庙奉台骀。”由此判断,台骀庙祭祀从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宋金时代汾河流域台骀信仰已渐成气象,延至明清,太原、阳曲等地不断有新的庙宇建立,使得汾河流域台骀庙达到历史上最为鼎盛的状态。

台骀治水是“何以中国”在黄河中游地区最早、最辉煌的答卷之一,故台骀被后世尊为华夏治水鼻祖、三晋人文初祖。台骀祖父张挥为张姓始祖,因此台骀也被尊为张姓第三世祖。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张桂萍认为,台骀的“三祖”定位,从文明史、地域史和宗族史的角度,共同印证了台骀治水在历史性跨越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台骀生活的年代距今约为 4300 年至4500年之间,此阶段是王权确立和国家形态的初步形成时期,《左传·昭公元年》中的记载虽言语简练,却勾勒出一套系统性的治水方略,这远非一个或几个氏族部落能独立完成,它必然要求一个强有力的权力中心,能够跨地域、跨血缘地动员社会力量、集中物资、统一指挥。台骀治水,推动了汾河流域族群联合,推动了三晋早期文明发展,为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的出现提供了族群基础。尊其为“三祖”,不仅仅是血脉上的寻根,更是深刻的文化寻根与精神认同。

2023年,“台骀的传说”被列入山西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铭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指出,台骀文化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传说故事、一座遗存的祭祀庙宇或单一的姓氏习俗,而是一个根植于历史、活态传承于当下、集多种价值于一体的文化生命体。其历史价值是古老的“活化石”和宗族的“身份证”;社会价值是民间信俗与社区凝聚力的统一表达;技术价值表现在集华夏“治水文明”与东方“生态哲学”于一体,对当代水利与生态治理仍有借鉴意义;审美价值体现在传说叙事与祭祀仪式中。“台骀的传说”的非遗活态传承,形式涵盖传统祭祀、恳亲大会与现代研讨会、文旅开发等,保护它就是维系身份认同与精神传承,助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文化内涵

治水智慧与民族品格

台骀文化的核心魅力,在于其精神内涵的多元性与当代适配性。两岸学者共同提炼出台骀精神的关键维度:“科学实干”的生态智慧、“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情怀、“坚韧不拔”的奋斗品格、“根脉相连”的认同意识,这些精神要素通过学术解读、教育传承与社会实践,转化为推动当代发展的文化动能。台骀文化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是山西的,更是世界的。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辑刊执行主编王杰教授将台骀文化核心概括为“调和精神”,认为这是中华文化深层基因与两岸共同精神财富。“调和精神”首先体现为人与自然的调和,台骀“因势利导”的治水理念与当代生态文明思想契合,为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东方智慧;其次是地域矛盾的调和,治水过程中协调不同部落利益、化解分歧的实践,对当下流域治理与两岸区域合作具有借鉴意义;最后是治理策略的调和,“疏”与“堵”的辩证思维可应用于社会治理与两岸关系。在两岸语境下,这种“调和精神”意味着以文化为桥,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精神指引。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乔新华解读了台骀形象从“汾神”到“宗族祖先”的演变。从哲学与伦理学维度解析,台骀治水是中国“人定胜天”“力行不息”思想的文学化表达,体现了儒家强调的刚健有为、不懈奋斗的精神。从心理学维度解析台骀与命运抗争的行为,是人类意志力量的伟大赞歌。从社会学角度讲,台骀治水的成功,强调了集体主义和代际传承的力量,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注重家族延续和长期规划的文化心理。台骀治水不只是神话,更承载着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生存哲学,折射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万物共生共享的朴素的生态文明理念,蕴含着中华智慧中的“山海包容性”:山不拒微尘故能成其高,海不拒细流故能成其大,这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观,是“和而不同”的全球治理视野。

山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向阳表示,台骀精神在当代实践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台骀“因势利导”的治水理念,与当代水利工程中的生态调度思想高度契合,山西省实施的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就是对台骀“疏川导滞”这一古老智慧的现代化应用;其“天人和谐”的生态理念和“宣汾障泽”的实践,本质上是先民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的伟大尝试,山西“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正是三晋儿女践行台骀精神、运用台骀生态理念的当代写照;而当前山西锚定“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的战略部署,勇于突破、开拓创新,推出了一系列“绿色开采”新技术,正是台骀“战天斗地”品格的践行。

2022年,万家寨水务控股集团山西水工局中标亚美尼亚国家级的“Kaps大坝”项目,面对挑战,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与万家寨水工集团携手,将“台骀工坊”直接建在了亚美尼亚的大坝之上。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部长刘佑民表示,“台骀工坊”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个集“技术服务、职业技能、中国标准、语言文化”于一体的“中国智水”驿站。从上古治水到今天的生态智慧、职教出海,台骀精神的核心始终是“人与水的和谐共生”。台骀工坊的案例证明,将文化传承、职业教育、产业需求与国家战略四者融合,是激发文化生命力的关键。台骀不再只是古籍中的名字,而是中国治水智慧与现代水利技术融合的文化象征,是助企出海、立己达人的中国职教新力量。

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左传》中发出“俟河之清,人寿几何”的嗟叹,汾河安澜与否,直接关乎中原安定。汉武帝巡幸河东、祭祀汾神,既是对台骀治水功绩的敬仰,更蕴含着对“如何长久安澜、如何造福万代”的深层叩问。这份追问,穿越千年,始终萦绕在治水者心头,从古代的河渠疏浚到近现代的水利建设,从被动防灾到主动兴利,中华民族从未停止过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李俊明认为可从“千年实践”“千年之问”“千年之变”“千年故事”这四个维度解码台骀文化的历史底蕴与现实意义。具体来说,台骀“宣汾障泽”的治水智慧,为后世水利实践提供了原始范本;台骀文化中“道法自然、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正是左丘明“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这一千古一问的答案;台骀治汾,从来不是尘封在古籍中的传说,而是鲜活在实践中的精神力量——新时代山西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重现“水清岸绿”生态画卷,正是以当代实践回应千年治水期盼,让台骀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资源利用

文旅融合与生态实践

对历史文化最好的保护是赋予其生命,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热起来、走出去”。如何让台骀文化真正“活”起来?这成为研讨会上最迫切的议题。学者们给出的答案清晰而有力:必须以“保护—转化—融合”为主轴,为沉睡的历史资源注入时代的呼吸,让古老的台骀治水文化从学术的高阁跃然而下,成为滋养当代社会的丰沛水脉,流淌于大众生活的沃野。

太原汾河湿地公园 王韵菲 摄

在山西财经大学教授张建忠看来,台骀文化遗产的旅游化利用可归纳为四大模式,层层递进、动静结合。其一,文化观光与研学融合,通过建设台骀文化博览园,系统展示治水工具、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并开发专题研学路线,让游客在游览中收获知识,实现“游”与“学”的双重体验。其二,情境体验与民俗活化,重现古代祭祀大典,打造常态化庙会市集,并借助VR/AR等技术推出“治水模拟”互动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其三,聚焦根祖认同与寻根旅游,通过举办恳亲大会、完善谒祖仪式空间,将台骀文化打造成全球张氏后裔的精神原乡。其四,生态休闲与文旅融合,结合汾河生态治理成果,建设治水文化生态公园,开发滨水休闲等多元业态。他强调,在推进过程中需注重顶层设计、学术支撑与科技赋能,并鼓励社区参与,真正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平衡。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李仁君则强调,台骀文旅资源应通过多维整合构建清晰的产品体系。空间上,以汾河为纽带,串联太原、侯马、宁武等重要节点,打造“台骀文化廊道”,并与晋祠、平遥古城等景区联动,形成集群效应。主题上,围绕“治水英雄·水润民生”展开宏大叙事,实现历史与当代的对话。产业层面,推动台骀文化与农业、教育、体育等融合,发展研学农场、主题赛事与数字博物馆等新业态。他提出构建核心体验、主体大众、延伸配套、专项细分四层产品矩阵,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山西省台骀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志杰分享了研究会通过“六个一”工程系统推进台骀文化资源开发的成果:在太原设立总部,在侯马与太原古县城建立基地,修复太原王郭村台骀庙;连续举办“台骀杯”龙舟赛与铁人三项赛;编印《台骀文化》期刊;组织公祭大典;规划“北线寻根、南线治水”主题线路;搭建两岸学术交流平台。未来,研究会计划扩建太原台骀山景区,结合“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推出滨水文旅项目,并与台湾地区的12座台骀庙遗址携手,共推“海峡两岸寻根之旅”,合作开发文创产品,使文旅融合成为连接两岸的文化纽带。

山西师范大学教授胡炜霞则从产品设计与品牌塑造角度提出建议:应优化现有观光线路,增设治水文化解说系统,增强互动体验项目,如水利模型体验、沉浸式剧场与文化工坊;同时打造特色文旅IP,推出卡通形象与宣传口号,开发系列文创,并策划台骀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此外,她强调区域协同发展,将台骀文旅融入山西全域旅游体系,从而提升整体竞争力与影响力。

两岸交流

血脉相连的根魂认同

台骀文化的两岸交流与认同,是本次研讨会最动人的篇章。从山西到台湾,共同的始祖信仰与治水记忆,架起了跨越海峡的情感桥梁。台湾地区现存的12座台骀庙,与山西多地台骀祠庙形成空间呼应;全球张氏恳亲大会等宗亲活动,则构建起良好的沟通平台。这种基于血缘与文脉的联结,让台骀文化成为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催化剂。

山西省台湾同胞联谊会党组书记鹿妙红表示,台骀是晋、台两地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山西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台骀文化在山西与台湾均有深厚根基,共同的文化记忆让台骀成为连接两岸同胞心灵的桥梁。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让台胞感受三晋大地的历史厚重,推动两地在文化、经济等领域的深化合作。

2025年10月,台湾地区宜兰县张氏宗亲会承办世界张氏恳亲大会,吸引了全球35个国家地区的张氏家人参与,充分体现了对台骀文化的共同认同。该宗亲会理事长张铭显认为,两岸张氏宗亲因台骀文化紧密相连。台骀精神是面对困难的坚忍、肩负责任的勇敢、不忘本源的谦卑,这是张氏宗亲共同的精神纽带,对张氏子孙而言,寻根不仅是地理上的旅程,更是文化的觉醒。

台骀文化在晋、台两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年轻一代认知仍需加强。台湾音乐制作人、太原市台商协会秘书长张士茗近年来尝试通过创作台骀主题歌曲、举办文化讲座等艺术形式传播台骀文化。他建议,研学是传播文化的有效路径,可组织台湾青年赴山西考察台骀治水路迹,感受台骀精神的当代价值,让台骀文化从“传统”走向“潮流”,成为促进两岸青年交流的生动课堂。

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传媒集团水利历史文化出版事业部编辑戴甫青看来,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命脉,台骀治水历史早于大禹,填补了早期水利文明空白,且台骀信仰作为海峡两岸共同文化纽带,对增强民族认同、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具有特殊意义。

论坛已落幕,余音仍绕梁。这场研讨会是台骀文化在新时代传承的起点。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台骀,不再仅是典籍中的一个名字,而是跃动成为连接两岸的血脉音符,汇入山西发展的时代节拍,并鸣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深沉和声。这场历史与文化的交响,正期待着我们共同执笔,谱写新章。

并州新闻 张 波 顾 晨

来源:太原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