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在大非川遭遇一生最大的惨败,也是唐开国以来对外最大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17:34 1

摘要:你敢相信吗?一个被朝廷流放、在敌人眼里早已“死透”的69岁老头,仅凭摘下头盔露出一张脸,就让十万敌军吓得魂飞魄散、跪地求饶?这听起来像神话传说,可却是真实发生在唐朝的历史奇迹。这个老头,就是曾经白袍破敌、战功赫赫,却因一场惨败跌落云端的“战神”薛仁贵。他的一生

你敢相信吗?一个被朝廷流放、在敌人眼里早已“死透”的69岁老头,仅凭摘下头盔露出一张脸,就让十万敌军吓得魂飞魄散、跪地求饶?这听起来像神话传说,可却是真实发生在唐朝的历史奇迹。这个老头,就是曾经白袍破敌、战功赫赫,却因一场惨败跌落云端的“战神”薛仁贵。他的一生,像坐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有过万人敬仰的巅峰,也有过流放天涯的低谷,而最终,他用一场震撼古今的胜利,为自己的传奇人生画上了圆满句号。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薛仁贵这跌宕起伏的一生,看看他是如何从战神沦为罪臣,又如何在暮年“死而复生”,创造出脱盔退敌的千古奇观。

1、白袍小将初露锋芒,一战成名天下知

薛仁贵出生于隋末唐初,祖籍河东薛氏,这可是个名门望族,祖上出过不少大官。可惜到了薛仁贵这一代,家道中落,他年轻时只能靠种地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但薛仁贵天生神力,又喜欢舞枪弄棒,练就了一身好武艺,而且胸怀大志,一直盼着能有机会报效国家,改变自己的命运。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李世民决定亲征高句丽,这可给了薛仁贵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当时,薛仁贵的妻子柳氏对他说:“你有一身好本事,现在天子亲征,正是你建功立业的好时候,快去参军吧,将来一定能出人头地。”薛仁贵听了妻子的话,毅然告别家人,投身到将军张士贵麾下,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刚开始,薛仁贵只是个普通士兵,没什么名气。但是金子总会发光,在安市城之战中,薛仁贵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当时,唐军将领刘君邛被高句丽军队包围,眼看就要全军覆没,就在这危急关头,薛仁贵单枪匹马,手持长枪,大喊着冲入敌阵。他就像一头猛虎下山,高句丽士兵根本挡不住他,没几个回合,薛仁贵就斩杀了高句丽一员大将,并且把他的首级挂在马上,继续冲杀。高句丽军队见状,吓得纷纷后退,刘君邛就这样被救了出来。

这一战,薛仁贵的勇猛让全军上下都刮目相看。但真正让他一战成名的,是接下来的战斗。当时,李世民亲自督战,高句丽军队人数众多,唐军将士有些畏惧。薛仁贵看出了士兵们的胆怯,他特意穿上了一身白色的战袍,在战场上格外显眼。他手持方天画戟,腰挎弓箭,再次冲入敌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高句丽士兵被他杀得落花流水,唐军士气大振,跟着薛仁贵一起奋勇冲杀,最终大败高句丽军队。

李世民在高处看得清清楚楚,这个身穿白袍的小将简直太勇猛了,他忍不住赞叹道:“朕的旧将都老了,现在就需要像薛仁贵这样的年轻猛将,这次征高句丽,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你啊!”战后,李世民亲自召见薛仁贵,封他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还赏赐了他不少金银财宝和马匹。没过多久,又提拔他为右领军中郎将,让他守卫玄武门。

从此以后,薛仁贵的名字开始传遍朝野,“白袍战神”的称号也不胫而走。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薛仁贵南征北战,立下了无数战功。他平定西突厥,擒获契丹王,大破九姓铁勒,留下了“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千古佳话。那是在龙朔二年,九姓铁勒叛乱,薛仁贵奉命出征。对方派出几十名勇士前来挑战,薛仁贵连发三箭,射杀三人,剩下的人吓得纷纷下马投降。九姓铁勒的士兵们都怕极了薛仁贵,再也不敢叛乱,从此边境安定了很长一段时间。

可以说,在大非川之战前,薛仁贵就是唐朝的“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敌人就闻风丧胆,边疆就稳如泰山。他的战功赫赫,深受朝廷信任和百姓爱戴,简直就是人生赢家。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位战神,会因为一场战役,瞬间从云端跌落,沦为阶下囚,甚至被流放到天涯海角?

2、大非川之殇,战神折戟沉沙

唐高宗咸亨元年,吐蕃大举入侵西域,占领了安西四镇,西域局势岌岌可危。朝廷急需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前去平叛,唐高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薛仁贵。当时的薛仁贵已经56岁了,但依旧身强力壮,斗志昂扬。接到圣旨后,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命,担任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领五万唐军出征吐蕃。

这一次出征,薛仁贵信心满满,他制定了一套非常周密的作战计划。吐蕃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他们的粮草补给线很长,而且地形复杂。薛仁贵打算采取“轻装简从,快速突袭”的战术,率领主力部队迅速进军,直捣吐蕃腹地,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而粮草辎重是军队的生命线,不能有任何闪失,所以薛仁贵安排副将郭待封率领一支军队,留守在后方营地,守护粮草和物资,等主力部队站稳脚跟后,再慢慢运送过来。

这个计划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只要郭待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唐军取胜的希望非常大。可问题就出在了郭待封身上。郭待封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名将郭孝恪的儿子,也是将门之后,年轻时也立下过一些战功,所以心高气傲,根本不服薛仁贵。在他看来,自己的出身和能力都不比薛仁贵差,凭什么要听一个“泥腿子”出身的人的指挥?

薛仁贵率领主力部队出发后,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占了乌海,斩杀了不少吐蕃士兵,取得了初步胜利。他派人给郭待封送信,让他赶紧率领粮草部队前来汇合,并且反复叮嘱他,一定要轻装前进,避开吐蕃的主力部队,千万不能拖延。可郭待封根本没把薛仁贵的话放在眼里,他觉得薛仁贵能打胜仗都是运气,自己率领的粮草部队人数不少,没必要这么小心翼翼。于是,他自作主张,率领着庞大而笨重的粮草车队,慢慢悠悠地向乌海进发,完全没把吐蕃军队放在心上。

可郭待封不知道的是,吐蕃早已在暗中观察唐军的动向。当时的吐蕃赞普是芒松芒赞,他手下有一位非常厉害的大将叫论钦陵,论钦陵足智多谋,早就料到唐军会分兵守护粮草,所以他率领着二十多万吐蕃大军,一直在暗中埋伏,就等着粮草部队上钩。

当郭待封的粮草车队进入吐蕃的埋伏圈后,论钦陵一声令下,二十多万吐蕃军像潮水一样涌了出来,把唐军的粮草部队团团围住。郭待封这才慌了神,他没想到吐蕃军队会有这么多人,而且来得这么突然。唐军虽然奋力抵抗,但寡不敌众,再加上粮草车队笨重,根本无法灵活作战,很快就败下阵来。最终,唐军全军覆没,郭待封侥幸逃脱,而所有的粮草、物资,全被吐蕃军队抢了个精光。

粮草没了,前方的薛仁贵率领的主力部队瞬间陷入了绝境。五万唐军在茫茫草原上,没吃没喝,就像断了线的风筝。薛仁贵得知粮草被劫的消息后,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他知道,这场仗已经没法打了。果不其然,论钦陵在抢完粮草后,立刻率领二十多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薛仁贵的主力部队杀来。

一边是士气高昂、粮草充足的二十多万吐蕃军,一边是饥肠辘辘、孤立无援的五万唐军,这场战斗的结果可想而知。薛仁贵虽然拼死抵抗,唐军将士也个个奋勇杀敌,但终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吐蕃军队的轮番进攻下,唐军伤亡惨重,最终大败而归。

大非川一战,是薛仁贵一生中最大的惨败,也是唐朝开国以来对外战争中少有的大败仗。五万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唐朝不仅没能收复安西四镇,反而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权,西域的局势变得更加动荡。而薛仁贵这位曾经的战神,也因为这场惨败,彻底跌落了神坛。

3、流放象州,英雄末路谁记当年勇

战败的消息传回长安,唐高宗勃然大怒。他实在不敢相信,自己寄予厚望的薛仁贵,竟然会打这样一场惨败的仗。朝廷上下一片哗然,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严惩薛仁贵。唐高宗虽然爱惜薛仁贵的人才,但在舆论的压力下,也不得不做出判决:将薛仁贵革职除名,贬为平民。

一夜之间,薛仁贵从万人敬仰的大将军,变成了一无所有的平民。这种巨大的落差,让薛仁贵难以承受。他曾经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平定叛乱,保卫边疆,可如今却因为一场惨败,被朝廷抛弃。更让他伤心的是,很多曾经巴结他的人,现在都对他避之不及,甚至落井下石。

可命运似乎还嫌对薛仁贵不够残忍,没过多久,又一场灾难降临到了他的头上。薛仁贵被贬为平民后,回到了家乡,本想安安稳稳地度过余生。可没想到,他又因为一件小事受到了牵连,被朝廷流放到了象州。象州在哪里?就在今天的广西象州一带,在唐朝的时候,那可是名副其实的天涯海角,偏远荒凉,瘴气弥漫,很多人流放到那里,就再也没能回来。

就这样,已经年过半百的薛仁贵,带着一身的疲惫和满心的委屈,踏上了流放之路。从繁华的长安,到荒凉的象州,路途遥远,艰辛无比。一路上,薛仁贵看到了太多的人间疾苦,也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他曾经是叱咤风云的战神,可现在,却成了一个被朝廷遗忘的罪臣,走到哪里都要遭受别人的白眼和歧视。

在象州的日子里,薛仁贵过着艰苦的生活。那里的气候炎热潮湿,他很不适应,经常生病。而且当地的百姓大多是少数民族,语言不通,习俗不同,他很难融入进去。但薛仁贵并没有就此消沉,他骨子里的那份坚韧和不屈,支撑着他挺了过来。他每天都会坚持练武,保持着军人的本色,他相信,总有一天,朝廷会想起他,会给他一个洗刷冤屈的机会。

可这一等,就是十几年。在这十几年里,唐朝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高宗的身体越来越差,朝政逐渐被武则天掌控。边疆也并不太平,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经常入侵,唐朝的军队虽然多次出征,但都没能取得太大的成效。很多曾经和薛仁贵并肩作战的老将,要么已经去世,要么已经年迈体衰,无法再上战场。唐朝的军事力量,已经大不如前。

而在边疆的敌人看来,薛仁贵被流放象州,这么多年杳无音信,肯定早就死了。尤其是突厥人,他们曾经被薛仁贵打得落花流水,对薛仁贵怕得要死。现在听说薛仁贵死了,他们都松了一口气,觉得唐朝再也没有能吓唬住他们的将领了。所以,突厥人越来越嚣张,开始不断地入侵唐朝的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薛仁贵在象州流放期间,也一直关注着朝廷的消息。每当听到边疆告急的消息,他都会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回到战场上,为国效力。可他只是一个被流放的罪臣,根本没有机会。他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朝廷能早日想起他。

这一等,就是十几年。薛仁贵从一个年过半百的中年人,变成了一个头发花白、满脸风霜的老人。很多人都以为,薛仁贵这辈子就这样了,只能在象州孤独终老,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战场上。可谁能想到,在他69岁那年,一道圣旨从天而降,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4、突厥再犯,朝堂惊唤故将军

公元682年,突厥阿史德元珍率领大军叛乱,大举入侵唐朝边境。阿史德元珍是突厥的一员猛将,非常勇猛善战,而且他对唐朝的边境情况了如指掌。突厥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占了唐朝的不少城池,杀了很多唐朝的士兵和百姓,边境的告急文书一封接一封地送到了长安。

此时的唐高宗已经病重,但面对突厥的入侵,他还是心急如焚。他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可大臣们都面面相觑,谁也拿不出好办法。为什么呢?因为能打仗的老将实在太少了。曾经的开国功臣,要么已经去世,要么已经年迈体衰,无法再领兵出征。而年轻的将领,要么缺乏经验,要么能力不足,根本不是阿史德元珍的对手。

就在朝堂上下一筹莫展的时候,唐高宗突然想起了一个人,一个被他流放了十几年的老兵——薛仁贵。唐高宗叹了口气,对大臣们说:“朕怎么会忘记薛仁贵呢?当年大非川之败,虽然有错,但他的勇猛和才华,是不可否认的。现在国家有难,除了他,还有谁能抵挡得住突厥的大军呢?”

大臣们听了唐高宗的话,也纷纷表示赞同。他们都知道,薛仁贵虽然已经年迈,但他的威名还在,而且他作战经验丰富,对付突厥人,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了。于是,唐高宗当即下旨,派人前往象州,召回薛仁贵,并且恢复他的官职,让他担任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率领军队出征突厥。

当朝廷的使者来到象州,宣读了圣旨后,薛仁贵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盼这一天,盼了十几年,现在终于盼到了。虽然他已经69岁了,头发花白,身体也不如从前,但听到要出征的消息,他还是立刻精神抖擞,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芒。他当即收拾行装,告别了在象州认识的亲友,跟着使者踏上了返回长安的路程。

回到长安后,唐高宗亲自召见了薛仁贵。当看到薛仁贵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的样子时,唐高宗心里非常感慨,他拉着薛仁贵的手说:“薛爱卿,这些年委屈你了。现在国家有难,还需要你出马啊!”薛仁贵跪在地上,激动得泪流满面,他说:“陛下信任臣,臣就算粉身碎骨,也要为陛下分忧,为大唐扫清边疆之患!”

就这样,69岁的薛仁贵,再次披上了战袍,拿起了武器,率领着唐军,踏上了出征突厥的道路。这一次,他不仅是为了保卫国家,更是为了洗刷自己当年的耻辱,证明自己还是那个所向披靡的战神。

可突厥人那边,却压根不信薛仁贵还活着。当他们听说唐朝派来的将领是薛仁贵时,都哈哈大笑,觉得唐军是没人可用了,竟然拿一个死人来吓唬他们。突厥的士兵们纷纷议论道:“听说薛仁贵早就流放到象州死了,怎么可能还活着?这肯定是唐军的心理战,想让我们害怕呢!”

阿史德元珍也觉得唐军在骗人,他对部下说:“薛仁贵已经死了好几年了,唐朝肯定是找不到能打的将领了,才想出这种办法。大家不用怕,等我们见到唐军,一定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

很快,薛仁贵率领的唐军就和突厥大军在云州相遇了。双方在战场上列好阵势,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突厥的将领们纷纷出阵,对着唐军大喊大叫:“你们唐朝没人了吗?竟然敢拿薛仁贵的名字来骗人!赶紧让你们的主将出来受死!”

唐军的士兵们听了,都有些愤怒,也有些紧张。他们知道薛仁贵就在军中,但突厥人不信,万一双方真的打起来,突厥人士气正盛,唐军能不能取胜,还是个未知数。而薛仁贵坐在战马上,看着对面嚣张的突厥大军,脸上没有丝毫表情。他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没用,只有用实际行动,才能让突厥人相信,他薛仁贵,真的回来了!

5、一张老脸能否吓退十万敌军?

突厥将领见唐军迟迟没有动静,更是得意忘形,他们骑着马在阵前来回奔驰,不停地嘲讽唐军:“怎么?不敢让主将出来吗?是不是怕我们拆穿你们的谎言?”还有的将领甚至大喊:“如果薛仁贵真的活着,就让他出来见我们一面!要是不敢,就趁早投降,免得我们动手!”

唐军的士兵们都忍不住了,纷纷请战,想要冲上去教训一下这些嚣张的突厥人。可薛仁贵却摆了摆手,制止了他们。他缓缓地催动战马,独自一人走到了阵前。突厥将领们见状,都停下了嘲讽,纷纷看向薛仁贵。他们看到这个唐军将领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穿着一身陈旧的战袍,看起来就是个普通的老头,根本不相信他就是薛仁贵。

一个突厥将领冷笑一声,对着薛仁贵大喊:“你是谁?也敢冒充薛仁贵?薛将军当年何等威风,怎么会是你这样一个糟老头?”另一个将领也附和道:“赶紧回去吧,别在这里丢人现眼了!告诉你们的主将,要么出来受死,要么就乖乖投降!”

薛仁贵看着这些嚣张的突厥将领,心里没有丝毫愤怒,只有一丝感慨。想当年,这些突厥人见到他,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吓得魂飞魄散。可现在,十几年过去了,他们竟然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厉害,竟然敢这样嘲讽自己。

他勒住战马,停在距离突厥阵前不远的地方。风吹起他的白发,露出了那张饱经风霜却依旧刚毅的脸。突厥将领们都好奇地看着他,想知道这个老头到底要干什么。唐军的士兵们也都屏住了呼吸,他们不知道薛仁贵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这场仗到底能不能打赢。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薛仁贵身上。突厥人满脸不屑,唐军将士满心期待。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薛仁贵缓缓地抬起了手,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动作。他要做什么?难道他要拔剑自刎?还是要向突厥人求饶?或者,他有什么秘密武器?

在场的所有人都紧张了起来,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薛仁贵。突厥将领们也收起了笑容,他们感觉到,这个老头身上似乎有一种不一样的气场,一种让他们莫名心慌的气场。难道,这个老头真的是薛仁贵?不可能啊,薛仁贵早就死了啊!

就在大家胡思乱想的时候,薛仁贵的手已经碰到了自己的头盔。他的动作很慢,却很坚定。只见他轻轻一拉,头盔的系带被解开,然后,他缓缓地摘下了自己的头盔。

6、脱盔退敌,战神归来震古今

当薛仁贵摘下头盔的那一刻,战场上瞬间安静了下来,连风吹过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突厥将领们的目光,都死死地盯着薛仁贵的脸。那张脸,虽然布满了皱纹,头发也白了,但五官轮廓,依旧和他们记忆中的那个薛仁贵一模一样!

“是他!真的是他!”一个突厥将领率先反应了过来,他吓得脸色惨白,声音都在发抖。另一个将领也认出了薛仁贵,他瞪大了眼睛,嘴巴张得能塞进一个拳头,半天说不出一句话。在场的突厥将领们,都是当年和薛仁贵交过手的,他们对薛仁贵的那张脸,印象太深刻了!

当年,薛仁贵征西突厥,擒获契丹王,大破九姓铁勒,每一场战役,都让突厥人闻风丧胆。他们曾经亲眼看到薛仁贵单枪匹马冲入敌阵,杀敌如砍瓜切菜;曾经亲眼看到薛仁贵三箭定天山,让九姓铁勒望风而降。薛仁贵的名字,在突厥人的心中,就是噩梦的代名词!

他们一直以为薛仁贵已经死了,所以才敢这么嚣张地入侵唐朝。可现在,薛仁贵就活生生地站在他们面前,虽然已经老了,但那股威慑力,却丝毫没有减弱。突厥将领们互相看了看,都从对方的脸上看到了恐惧和惊慌。

“薛将军……薛将军没有死!他真的回来了!”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突厥军队瞬间陷入了混乱。士兵们听说眼前的这个老头就是薛仁贵,都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后退。有的士兵甚至扔下了武器,转身就跑。

史书记载,当时突厥将领们“相顾失色,下马罗拜,军遂溃”。他们吓得脸色都变了,互相看着对方,不知所措。然后,他们纷纷从马上跳下来,跪在地上,对着薛仁贵不停地磕头。而整个突厥大军,也彻底崩溃了,士兵们像没头苍蝇一样,仓皇逃窜。

69岁的薛仁贵,就这样站在战场上,没有拔剑,没有射箭,仅仅是摘下了自己的头盔,露出了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就吓退了十万突厥大军!这简直就是千古奇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看着仓皇逃窜的突厥军队,薛仁贵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知道,自己赢了,不仅赢了这场战役,更赢回了自己的尊严,洗刷了当年大非川之败的耻辱!他大手一挥,大喊道:“将士们,跟我冲!”

唐军将士们早就憋足了劲,听到薛仁贵的命令后,立刻像猛虎下山一样,跟着薛仁贵一起追击突厥军队。突厥军队已经完全失去了斗志,只顾着逃跑,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唐军一路追击,斩杀突厥士兵一万多人,俘虏了两万多人,还缴获了大量的马匹、牛羊和武器装备。

这场战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云州大捷”。云州大捷,不仅彻底击退了突厥的入侵,保卫了唐朝的边境,更让薛仁贵重新登上了战神的宝座。消息传回长安,唐高宗非常高兴,下令重赏薛仁贵和所有参战的将士。而薛仁贵“脱盔退敌”的故事,也很快传遍了全国,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

7、将星陨落,传奇永存青史

云州大捷后,薛仁贵率领唐军凯旋归来。此时的他,已经70岁了,经过这场战役的劳累,他的身体也越来越差。回到长安后,薛仁贵就病倒了。唐高宗得知后,非常关心,派了很多御医前去为他诊治,但薛仁贵的病情却一直没有好转。

公元683年,也就是云州大捷后的第二年,薛仁贵病逝于长安,享年70岁。消息传来,唐高宗悲痛不已,下令追赠薛仁贵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并且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薛仁贵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凭借着自己的勇猛和才华,成为了唐朝的一代战神,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经历过人生的巅峰,也遭遇过人生的低谷,从万人敬仰的大将军,到流放天涯的罪臣,再到暮年复出,再创辉煌,他的人生跌宕起伏,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忠诚爱国、坚韧不屈的心。

薛仁贵的故事,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云州大捷不仅保卫了唐朝的边境,稳定了唐朝的统治,还让唐朝的威望再次提升。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再次感受到了唐朝的军事力量,不敢再轻易入侵,为唐朝赢得了一段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

而大非川之败,也给唐朝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唐朝从此意识到,在对外战争中,将领的团结和服从至关重要,不能因为个人的骄傲和私心,而影响整个战局。同时,唐朝也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和管理,调整了军事战略,为后来再次收复安西四镇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来说,薛仁贵成为了忠诚、勇敢、坚韧的象征。他的故事被改编成了戏曲、小说、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流传至今。比如《薛仁贵征东》《薛仁贵征西》等小说,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薛仁贵“白袍破敌”“三箭定天山”“脱盔退敌”等典故,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而且,薛仁贵的军事思想和作战风格,也对后世的军事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善于运用灵活的战术,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作战计划,注重士气的鼓舞和士兵的训练,这些都成为了后世军事家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薛仁贵虽然已经去世了一千多年,但他的传奇故事,依旧在民间广为流传。他的忠诚爱国、坚韧不屈、勇猛无畏的精神,依旧激励着我们。他告诉我们,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坚定的心,不放弃,不气馁,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9岁的薛仁贵,用一张老脸吓退十万敌军,这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奇迹,更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跨越了时空,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薛仁贵,这位传奇的战神,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故事,也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来源:策略rF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