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把张本智和打下领奖台的世界冠军,回到国内第一场就被省队陪练4比1踢出局,热搜直接爆掉。
刚把张本智和打下领奖台的世界冠军,回到国内第一场就被省队陪练4比1踢出局,热搜直接爆掉。
全运会乒乓球男单首轮,陈垣宇输给樊振东专属陪练高杨,比分刺眼。
外战封王,内战翻车,观众还没缓过神,孙颖莎和樊振东已经4比0收工下班。
同样是一天,有人收拾行李回家,有人连汗都没出。
高杨的名字第一次登上头条。
他日常的工作是模仿国外高手给樊振东当靶子,工资条不高,却把所有主力套路拆成碎片刻在脑子里。
陈垣宇的旋转、落点、节奏,他闭着眼都能猜出下一板。
陪练的身份让高杨没有世界排名,可也把国内比赛打成最恐怖的修罗场。
国乒内部流传一句话:想练新招,先过陪练关。
省队里像高杨这样的影子选手还有一堆,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研究怎么打败世界第一。
主力输外战会被骂,输陪练只能认,因为教练组早就把陪练水平调到外挂档。
陈垣宇的失利不是冷门,是日常。
孙颖莎那边看似轻松,第四局6比9落后连得5分,现场镜头给到她的脸,没表情。
凌晨六点,场馆灯刚亮,她已经站在发球机前,机器调到每分钟120球,反应稍慢就被砸身。
陪练男队员透露,孙颖莎要求对拉反手必须连到30板才算一组,少一板加练十组。
樊振东更直接。
体能训练绑2公斤沙袋折返跑,结束后再加练多球,自己累到蹲地上,还拉着陪练复盘刚才哪一板线路不对。
队内体能师说,樊振东一年跑坏的鞋超过四十双,鞋底磨穿才换,从不等开胶。
有人算过,全运会乒乓球夺冠难度是世乒赛的1.8倍。
国际比赛128签位里能碰到两三个超一流,国内比赛从64签开始场场是决赛。
马琳当年夺冠后感叹,国内前八放奥运会都能争金牌。
话不夸张,奥运男单决赛经常4比2收工,全运会半决赛能打出4比3再加五个赛点。
王楚钦第一次参加队内大循环,连输三场,当晚被教练留在馆里加练到两点。
他后来回忆,那晚上球台边的灯只开一盏,影子拉老长,每输一分就加十个多球,最后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继续打,赢了才能回宿舍。
国乒没有一夜成名,只有一夜加练。
陈垣宇去年赢张本智和,媒体给他贴新王标签。
标签刚贴稳,就被高杨撕下来。
国乒最不缺的就是天才,十五岁进国家队的少年每年能凑一桌,最后能留到主力层的不到一成。
教练组看成绩更看抗摔打程度,输一次外战可以总结,输一次队内赛就得加练,连加练都扛不住的人,很快会被下一波天才顶掉。
观众只看到4比0,没看到4比0背后的凌晨四点。
孙颖莎每天第一个到馆,最后一个离开,食堂阿姨都下班,她才去泡一碗方便面。
樊振东训练日记写得像账本,哪一组球失误几个,线路偏几厘米,全用铅笔记上,晚上回去对着视频改。
陪练们最怕跟他练多球,因为只要质量下降,他马上叫停重来,一组球能打半小时。
全运会赛场边,各省教练拿着平板做实时数据,落点、转速、心率全在表上。
高杨赢陈垣宇那场的旋转值比陈垣宇高出两百转,关键分主动上手率高三成,这些数据平时只在国家队内部流通,省队教练也能同步,说明国内整个训练体系已经拉到同一根弦,谁偷懒谁掉队。
有人觉得国乒统治力太强会让比赛失去悬念,真到现场看一次就不会这么想。
观众席坐满,加油声分不出主客队,因为大家都来自同一个国家,谁赢都不意外。
选手通道里,刚输球的队员拖着箱子往外走,赢球的人低头刷下一个对手视频,没人停留,没人庆祝,像流水线。
陈垣宇出局当晚,高杨加练到十点,因为下一轮对手更难。
孙颖莎回到酒店看录像到两点,第二天六点继续起床。
樊振东赢了比赛没回村,留在馆里帮女队削球,因为王曼昱说需要练旋转。
他们像陀螺,鞭子在自己手里。
竞技体育的残酷被国乒拉到满格。
世界冠军头衔在国内不好使,全运会金牌才硬通货。
一块全运会单打金牌,意味着你能挤上奥运班车,错过就要再等四年。
四年里又会冒出多少高杨,没人知道。
观众刷手机看比分,以为爆冷很刺激,对选手来说只是上班打卡。
你看到的4比1,是他们练了四年的1比4。
下一次热搜是谁翻车,是谁封神,剧本早就写好,只是主角还没轮到。
灯一关,球台继续响,影子还在跑。
来源:洛圣玩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