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教育部、中国科协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强调坚持守正创新、遵循规律,坚持全面发展、学科融通,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全面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
近日,教育部、中国科协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强调坚持守正创新、遵循规律,坚持全面发展、学科融通,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全面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
更广泛的社会科普力量可进一步发挥自身作用,助力提升广大中小学生的科学知识与综合素养。以此为契机,中国科协之声特别探访“混知”,解析陈磊团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畅销科普产品的实践经验,期待此类科普机构持续探索有效路径,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贡献智慧。
访谈嘉宾介绍
陈磊,网名“混子哥”,漫画式科普开创者,畅销书作家、“混知”创始人。
“混知”是一家致力于用漫画来创作知识产品的科普创业公司,先后推出《半小时漫画》系列、《超级大脑在想啥》系列、《知识点有画面》系列图书。2025年,开创“混子哥边画边讲”账号,将大量的晦涩抽象的硬核知识变得让普通读者“看得懂、记得住、说得出”。
在“全国科普月”活动现场,“混子哥”陈磊与华山医院“网红”医生黄翔合作,共创了一幅科普漫画,为观众形象地普及了脑科学知识
让更多人拥有判断信息的“思维锚点”
中国科协之声:
“混知”的口号“专治不明白”背后,核心方法论是什么?在将抽象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易懂的漫画时,你们遇到了哪些不同于解读人文社科内容的特殊挑战?为此,在内容构思、团队知识结构和工作流程上,又做了哪些关键性的专门设置?
混知:
在“混知”的内容创作中,“科技创新”与“人文交流”始终是我们重点探索的两大方向。我们始终相信,技术的突破最终要回归人的价值,而文明的碰撞也常常依赖技术作为桥梁。
很多朋友是从“半小时漫画”认识混子哥,从历史人文内容最初喜欢上“混知”,那是我们的来路,但不是我们的全部。
我们一直在拓展新领域,尤其在科学普及上,我们结合诺贝尔奖等科学热点话题,做过很多科学话题的漫画“翻译”的尝试。
屠呦呦当年因为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全国都很欢欣鼓舞,但大多数人并不知其获奖原因,于是我们做了一篇科普,科普青蒿素的原理。
引力波被发现的时候,全网沸腾,但高深的科学原理,却让大家一头雾水,我们做了一篇漫画引力波的科普,通俗易懂的解释了何为引力波。
疫情期间,我们同期出了几十篇漫画科普文,讲解了何为冠状病毒,疫苗研发要多久等等,通过知识的力量,极大地安抚了恐慌情绪。
我们期望保持内容专业和准确,会请专家学者帮我们做科学指导和把关,在内容上用了很多通俗的比喻,说到引力波,我们会说“引力波就是你俩还没开打,杀气就喷了老子一脸”。
在讲青蒿素时,用了三个字“饿死它”,简单明了,让读者一开始就没有心理负担,然后才能看的进去,看得懂。
我们出版了主题图书《混知漫画-每天多学点科学》系列,其中有讲述航天探索与宇宙揭秘的科普漫画。随着中国在探日、探月、探火星等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以及各领域大国重器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对科学奥秘的认识也越发充满好奇心,这些科学领域,混知团队会一如既往的努力探索,做好科普。“每天多学点科学”提倡的是一种持续学习的态度。我们的愿景是,如果每天提升1%,那么一年之后,1.01的365次方即可达到一个指数型的增长。
在线下,我们还有混知书店,也经常举办科学普及主题的活动。比如邀请过在全网拥有千万关注者的科普博主“不刷题的吴姥姥”,其团队的核心人物“吴姥姥”是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她以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创新题目“忆阻器”“冰川老鼠”“改造沙漠”为例,阐述了“不刷题,做研究”的重要性,并提醒家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避免一味地刷题,而应将考试视作指挥棒,朝着学习的大目标,超前、坚定地走。
通过这样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不仅能让读者看得懂,还能记得住、最后说得出。
中国科协之声:
前不久的全国科普月主题“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您是如何理解的?这对您的科普创作有什么启发?
混知:
科技改变生活,在我们做科普内容的人来看,最直观的就是知识获取方式的改变。
这种转变给混知团队三大启发:一是做知识的“转译者”,不是“搬运工”。二是让创新可感知。三是守住知识的底线。漫画可以把爱因斯坦的发量画的非常多,但E=mc²的公式一笔都不能错。
最近有个让我特别欣慰的反馈:有个初中老师用我们《半小时漫画科学史》里“细胞工厂”的比喻讲生物课,全班期末考平均分提高了十几分。这才是科技和创新最实在的价值——让知识突破圈层,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拥抱这个时代的智慧成果。
中国科协之声:
从事大众科普工作,您最期待能达到怎样的效果,或者说希望给大众带来什么?
混知:
我们创作科普漫画,关键在于让更多人拥有判断信息的“思维锚点”。不堆砌专业术语,为那些抽象理论找到一个精妙的比方,将它锚定在人们熟悉的经验里。这正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无形的抓手”,把遥远陌生的知识,拉回到可感知、可理解的范畴。如此一来,读者看到AI、新科技新闻不会只觉得科幻,遇到公共卫生讨论能有基本科学常识打底。
如果看完我们的科普漫画,有人能觉得“科学好像没那么高冷,我也能聊两句”,那就是最理想的效果了。
混子哥陈磊正在创作中
用“娓娓道来”的方式把内容讲清楚
中国科协之声:
目前,混知团队的规模有多大?包含哪些业务线和科普产品?
混知:
我们团队现在百人左右,以内容创作为主,有图文、媒体、视频、图书、文创等不同业务线和板块。
核心业务就是新媒体和图书。用“图像化”模式解读热点和通识知识。降低大家的学习门槛。
跨界合作把知识变成“基础设施”。与法院合作《漫画民法典》,用“遛狗不牵绳”的案例图解侵权责任;和能源企业做《碳中和通关攻略》,把碳交易画成“排污权游戏币”;和精神卫生中心合作心理健康内容;和公安系统合作反诈宣传。让专业知识“平移”进不同场景。
混子哥陈磊和团队在一起讨论
中国科协之声:
团队在图文和视频两个维度都进行了探索,目前的侧重点是哪一个呢?
混知:
我们就是用漫画讲故事、讲知识。
只要科普的内容可以更好的被理解被传播,并不局限于是图文、图书还是视频。无论是通过图书还是视频,“原来二氧化碳捕集就像吸尘器抓灰尘”,那种直观冲击力和理解是科普的终极价值。
中国科协之声:
相较于图文,视频科普是不是难度更大一些?
混知:
图文我们做了10年,视频我们也做了6年,在技术层面的难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和挑战。
我们的核心还是把知识用视觉的方式解读、呈现,给每个人讲清楚。和上一个问题一样,终极目的是让读者、观众看得懂、记得住。
混子哥陈磊在线下交流
中国科协之声:
在探索视频科普的这几年里,有哪些具体的变化?比如现在是不是更多地采用出镜现场作画的形式?
混知:
只能说这几年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的多元化,我们也积极的拥抱这样的变化。
我们的内容一直都是很接地气的,出镜是正好在这个契机下,可以用“娓娓道来”的方式把内容讲清楚,“边画边讲”的形式又没有距离感,正好大家又比较喜欢。
中国科协之声:
做科普过程中,难点多吗?有什么感触?
混知:
做科普这些年,最大的难点是要不断的突破自己原本的知识储备,还要不断的创新。不过,这些难点都会在攻克后,呈现出来之后,让读者有收获之后被化解。
最触动我的,是某个县城老师留言,说用我们“稀土产业链”漫画给高中生理清“半导体卡脖子”问题,学生居然自发做了期黑板报。知识一旦扎根,自己就会生长——这种价值,比任何流量都让人踏实。
混子哥陈磊在介绍混知团队的特点和擅长
中国科协之声:
您认为好的科普作品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在创作时是如何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的?
混知:
好的科普作品,首先要保证的是内容的准确性。
我们团队有个三查原则:查论文源头、查权威解读、查交叉验证。曾经有篇关于量子计算的漫画,我们7次修改,就为把“量子纠缠”的比喻控制在“不失真”的范围内。
其次是要站在用户的认知起点去创作,不要太多专业、晦涩的词汇给用户造成理解的门槛,最后才是通过故事化、有趣的梗增加整个内容的趣味性。
总之要读者被趣味吸引,又因严谨而信任。
中国科协之声:
团队在选择科普内容时,会遵循怎样的标准?是更倾向于大众关注的热点,还是相对冷门但重要的知识?
混知:
我们选题更像规划城市交通网——热点是城市主干道,车流大、关注高,比如神舟发射、AI突破这种全民焦点。在高度关注的时候我们内容介入确保信息畅通不堵车。
冷门但是重要的通识知识是毛细血管小路,看似不起眼,却对大家对这个世界、社会的理解有很大帮助,我们会有系统性的常规选题。
“热点+常规选题”的交叉也很重要,知识是贯通的、知识是系统性的,读者既能在主干道追逐热点,也能顺着小路发现“原来半导体产业链这么有趣!”
这种跨领域的知识融通,是我们一直在做的。
混知团队在线下活动中,经常邀请各领域科普大V一起交流,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中国科协之声: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受众,比如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在科普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上有什么不同的考量?
混知:
我们所有的内容首先会考虑用户的认知起点在哪里,然后再去做相应的策划和表现。尽量内容让“小白”都能看懂,引起学习兴趣,再去看大部头。故事的讲述方式也尽量和生活场景有关联。
对青少年,主打故事和游戏化叙事逻辑。核心是激发好奇,对成年人,增加一些工具型知识、社交谈资的知识内容。
好的科普内容应该像积木,不同年龄都能用自己方式拼出认知场景。最关键的是——所有年龄层的内容,都坚持同一个原则:可以降低学习门槛。
“文理科”表达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
中国科协之声:
从最初一个人的创作,到后来团队公司化的创作,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在科普创作上,如何保证团队创作风格的延续和统一?
混知:
从一个人画到团队作战,对我来说最大的变化是除了作为创作者,我还要成为一个管理者。对我还是有蛮大的挑战。以及还有从“个人兴趣”、到“用户需求”,“社会需求”转变,个人价值到企业价值、社会责任感的转变。
保证风格的延续和统一,人才是我们的核心,同时也离不开我们的企业文化和共同成长。
从“灵感驱动”到“流程驱动”,以前半夜想到个梗,爬起来就画。现在我们有“选题会——知识学习——策划——创作——审核”的流水线。不仅仅是工厂的标准化,重要的是目标的高度一致:降低学习门槛。无他,但手熟尔!
混子哥陈磊通过视频的方式,在线现场边画边做科普
中国科协之声:
从“混子曰”改名“混知”,出于什么考虑?是哪一年开始启动的?
混知:
这事儿得追溯到2019年,其实就像给养了多年的孩子改名——“混子曰”这名字就像他穿旧了的童装,虽然亲切,但孩子要长大出门见人了。“知”字更贴近内核“曰”是“说”的动作,而“知”是结果。“混知”更像知识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改名就像从“说书先生”升级为“知识设计者”,算是我们公司化的成人礼。另,对广东人来说“混子”和“混知”的发音也没有区别。
中国科协之声:
进行跨领域创作时,如何保障内容在专业和通俗之间的平衡?尤其是从原来擅长的文科,逐渐扩展到更多维度,包括理工科的科学知识,这其中的难点和突破有哪些亮点值得分享?
混知:
这跟前面的问题感觉有相似之处,还是内容如何在严谨性和普及性之间平衡。“准确性”是内容的核心。我们通过视觉化、漫画的方式,借助生活语言、生活场景做转换器,再建立专家和团队交叉审核机制,设计“知识安全带”。
就像最近有读者反馈,看完你们的芯片漫画,虽然还是造不出芯片,但终于能看懂新闻里的“卡脖子”问题了。——这或许就是科普的黄金价值。
在我们团队,或者说我们内容里没有“文理科”之分,学习和表达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
引导孩子们参与互动、增强沉浸式体验,是混知团队一贯秉持的科普实践理念
中国科协之声:
随着科普行业的发展,您觉得现在的科普环境和您刚开始做科普时相比,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混知:
科普环境越来越好,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不仅仅是上层的重视支持,重要的是普罗大众对科普的学习兴趣越来越高。也很激励我们这样的团队。
让知识变得更简单更好玩
中国科协之声:
AI时代,您觉得这对自己的科普创作是一种加持还是困扰?面对看似更容易获取的科普知识路径,您觉得混知的护城河是什么呢?
混知:
加持。混知的护城河是我们对信息的梳理,对学习的逻辑的把控。
中国科协之声:
一个完整的科普创作,目前都有哪些流程,您个人创作的时候,从确定选题,到最终成品,大约需要多久时间?公司化操作后,这个业务流程,是否基于您的要求做了类似创作流程规范?而AI等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是否会改变这个规范和流程中的某些环节?
混知:
需要挺久的,一般一个选题三分钟的呈现需要一周——两周的时间。主要是在学习和策划上会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最终的创作可能就只需要不到四分之一的时间。
AI会有一些辅助,提高效率,但是核心梳理和表达还是要我们自己来完成。
中国科协之声:
像混知这样的知识科普类企业,要想更长久地坚守下去,最需要具备什么特质和素养?您个人和公司的愿景是什么?
混知:
除了情怀和责任感,还有不断的学习和创新,不忘初心。
我们的愿景是让知识变得更简单更好玩。
“混子哥”陈磊在活动现场即兴创作,边说边画,寓教于乐
中国科协之声:
团队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什么计划?会注重哪些方面的能力培养?
混知:
首先我们在人才选拔会重视两个方面,一个是价值观,一个是超强学习能力。
我们会重视人才在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敏锐度。
中国科协之声:
对于未来的科普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新的设想或尝试吗?您觉得科普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混知会如何适应这种趋势?
混知:
科普不局限形式,但是我们比较擅长的是用图像化、漫画的方式来做科普,有尝试图文、图书、视频、研学等不同形式,也在探索。在表现手法上,我们始终努力做到“好玩一点,再好玩一点”,这么些年来,我们也面对过质疑:高深的科学知识用这么浅白的语言讲解,合适吗?我们的回答是——“让公众对知识浅尝辄止,总比望而却步好。”
编者手记
这次跟混知团队聊天,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他们对“说清楚”这件事,真的特别认真。正如他们的口号:“专治不明白”。聊到创作时,不是随口给答案,反而会反复跟我确认。连一句话的轻重都要琢磨透才回复,这种不敷衍的态度,一下就让人觉得靠谱。
“混子哥”陈磊不止一次说过:“谁给学渣讲解最合适?我觉得是全班倒数第二的人,因为他很了解倒数第一的同学是什么水平,两人沟通不会有障碍,这就是一种共情。”
他认为,科普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是共情能力,他们的首要研究对象是科普受众,而非科学知识。就像在历史漫画里,他们不会堆砌年代,在科普漫画里,也不会堆砌专业术语,如果出现术语,一定会进行解释。避免任何可能增加读者记忆的负担,影响阅读体验。
而且他们做选题也很有章法,不是跟着热点瞎跑。比如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他们专门做了特辑,把自然科学三大奖和经济学奖的成果讲明白。聊到这个,他们说现在有自己的知识架构和素材库,不管是科学热点还是大众关心的话题,底层逻辑是通的,早就当成日常来做了。从容之间,一看就是摸透了门道。
认真和条理,也全藏在他们的作品里。为了让科技和人文不脱节,他们在内容打磨上花了超多心思,就像做诺奖特辑时,既要保证科学知识的准确性,又要让普通人能看懂,光内容框架就调整了好几轮,连一个比喻的分寸都要反复拿捏,就怕哪个地方会有偏差。他们总能用巧劲儿把专业内容拆解得明明白白,还不让人觉得枯燥。
这群人平均也就30来岁,却把“降低学习门槛”当成了执念。现在想想,他们做的远不只是好看的内容——更是在传递正向的价值观,以及对科技与人文的真诚态度。
中国科协之声编辑 刘炎迅
访谈嘉宾:“混子哥”陈磊及“混知”团队
责 编:刘炎迅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宋玉荣
转自:中国科协之声微信公众号
欢迎您的来稿,投稿邮箱:
kexiezhisheng@cast.org.cn
来源: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