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本该忙着赶回家过节的旅客,拖着行李箱在候机厅里东奔西跑,有的席地而坐啃着面包,有的对着航空公司柜台争论不休。
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里根国家机场,电子屏上的“延误”提示红得刺眼。
原本该忙着赶回家过节的旅客,拖着行李箱在候机厅里东奔西跑,有的席地而坐啃着面包,有的对着航空公司柜台争论不休。
这哪是机场,分明成了临时“露营地”单日2700架航班取消、上万架次延误,300万计划过感恩节的美国人,硬生生被这场航空大乱打乱了所有节奏。
佛罗里达的劳拉・亚当斯夫妇,本来买好了飞往阿拉巴马州的机票,想着和家人好好团聚,结果航班取消的短信一到,两人二话不说租了辆车,硬是要开10个小时赶回去。
多伦多的巴鲁克・拉本斯基更无奈,只能和亚利桑那州的朋友约定视频聚餐,对着屏幕碰杯的样子,看着都让人觉得心酸。
这样的场景到处都是,大家要么扎堆抢火车票,要么疯抢租车订单,就连远程聚餐的软件,下载量都一下子冲到了新高。
我本来以为只是简单的航班延误,后来发现这事儿背后藏着的问题,比想象中复杂多了。
这场混乱不是老天爷捣乱,也不是航空公司突然“掉链子”,核心原因就俩字:工资。
空中交通管制员,相当于天空的“交通警察”,没了他们指挥,飞机根本不敢随便起飞降落,可美国政府停摆期间,这些管制员只能无薪工作。
换做是你,天天干活拿不到钱,还得承担这么大的安全责任,你愿意干吗?本来每天大概4个管制员退休,现在这数字直接涨到了15到20个,请假的人也越来越多。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早在10月初就发了预警,说要分阶段削减航班量,但那会儿没人当回事,直到感恩节前出行高峰,矛盾彻底爆发。
交通部长肖恩・达菲都直言,就算政府重新开门,航空旅行的混乱也会长期持续,毕竟管制员队伍的缺口摆在那儿,这可不是招几个人就能马上补上的,空中交通系统的“神经中枢”坏了,修复起来哪有那么容易。
其实放眼全球,这种关键岗位罢工导致交通瘫痪的事儿也不是第一次,2019年欧洲航空管制员罢工,一天就取消了1.4万架航班,整个欧洲的交通都差点停摆。
但美国这次更特殊,它刚好赶上感恩节出行高峰,还和政府停摆、政治博弈缠在了一起,麻烦自然更大。
就在大家都在机场焦头烂额的时候,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抛出了两个“解决方案”。
一边勒令管制员赶紧返岗,不然就“严惩不贷”,另一边又承诺给留守的人发1万美元奖金。
这种一边举大棒一边递胡萝卜的操作,说实话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首先得搞清楚,管制员是无薪工作,他们没上班能算“旷工”吗?这本身就说不通。
再者,特朗普说的奖金是自掏腰包,这事儿有没有法律效力?最后能不能兑现,谁也说不准。
本来大家就因为没工资闹情绪,现在来了这么一出,争议反而更大了,更有意思的是,同一时间段,特朗普还在跟英国广播公司打官司,索赔至少10亿美元。
理由是BBC一年前拍的一部关于他竞选连任的纪录片,有误导性剪辑,这两件事放一起看,就能发现这位总统的行事风格喜欢用极端手段制造话题,把复杂的系统危机,变成自己的形象宣传战场。
但航空管理这事儿,靠政治表演可解决不了,它需要的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各方坐下来好好协商,而不是一边威胁一边画饼。
管制员要的是合理的报酬和权益保障,旅客要的是顺畅安全的出行,这些都不是一句“严惩”或者“发奖金”就能搞定的。
很显然,特朗普的这套组合拳,并没有打到点子上,反而让矛盾变得更突出了。
这场航空危机带来的影响,可不止旅客出行受阻这么简单。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美国近一半的空运货物,都靠客机的腹舱运输。
现在航班一减再减,从一开始的4%慢慢涨到10%,商品流通直接受了影响。
雪城大学的彭菲尔德教授就提醒,运输成本涨了,最后还是消费者买单,节日购物季的物价波动,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中国的跨境电商企业也感受到了这波涟漪,深圳有家物流公司的负责人就说,美国东海岸的航空仓位费,短短两周就涨了不少,他们没办法,只能把部分订单转到中欧班列。
本来美洲航线是很多企业的首选,现在一受阻,亚欧大陆的运输通道反而变得更重要了。
这也算是这场危机里,一个意想不到的变化吧,虽然参议院后来就结束政府停摆达成了一致,但航空系统的修复,可不是按下重启键就能搞定的。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明确表示,恢复航班量得看“安全数据”,一步步来,管制员队伍稳不稳定、设备维护到不到位,这些深层问题都得慢慢解决。
这场航空危机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的很多问题,劳动力权益和公共安全的矛盾,政治僵局和民生需求的冲突,还有公共服务体系和政治博弈绑在一起的风险。
跑道上的飞机迟早能重新起飞,但大家对航空系统可靠性的信任,想要恢复可就难了。
300万旅客的感恩节出行泡汤,看似是一场突发的航空瘫痪,实则是长期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
无薪工作的管制员、想靠极端手段解决问题的政客、被成本上涨压得喘不过气的企业和消费者,每个人都被卷进了这场危机里。
如此看来,美国这场航空大乱,不仅是一次出行灾难,更是对其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劳动力权益要保障,公共服务要稳定,政治博弈不能凌驾于民生之上,这些简单的道理,落实起来却这么难。
未来美国航空系统能不能彻底恢复,类似的危机会不会再发生,谁也说不准,但至少现在能确定的是,想要修复破碎的信任,美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