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AI知识管理赛道,早已是大厂与创业者混战的红海。百度文库GenFlow、阿里语雀、腾讯ima等大厂产品依托生态重兵布局,印象笔记等老牌玩家也迭代AI模式,创业公司更是扎堆垂直场景。
2025年的AI知识管理赛道,早已是大厂与创业者混战的红海。百度文库GenFlow、阿里语雀、腾讯ima等大厂产品依托生态重兵布局,印象笔记等老牌玩家也迭代AI模式,创业公司更是扎堆垂直场景。
就在这样的激烈竞争中,得到团队推出的Get笔记却成了最大黑马。上线仅一年,注册用户就突破150万,连续登上量子位智库2025年H1和Q3的“旗舰AI100”榜单。
更令人意外的是,超过一半用户是从未用过罗辑思维、得到APP的“纯素人”,在零推广的情况下靠口碑自发增长。
这款AI笔记工具究竟藏着什么秘诀?能让创业者、医生、教师甚至体制内领导都成为忠实用户?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结合Get创始人快刀青衣的访谈,拆解其突围逻辑。
Get笔记的增长曲线,从一开始就透着“反常规”。2025年9月数据显示,其137万注册用户中,仅有63.5万是得到老用户,73.5万是纯新用户,相当于从零开辟了一片新市场。
这组数据不仅震撼了外界,更给得到内部带来巨大冲击。此前团队曾将部分业务下滑归咎于“中国爱学习的用户就这么多”,而Get笔记的爆发彻底打破了这种认知。
能实现自然增长,核心在于精准击中了信息爆炸时代的普遍痛点。有数据显示,现在一个人一天的信息摄取量,相当于80年代一个人一年的量。但信息看得越多,忘得也越快,三个月后就可能不记得曾经看过什么。
Get笔记的初期破局点,选在了看似同质化的语音转文字功能上。和其他产品只做“语音转文字”不同,Get笔记组建了资深内容创作团队调教AI,把口语化的录音润色成“书面化又不失口语感”的文字,删掉口水词和重复表述,直接就能使用。
为了获取首批用户,团队还在小程序阶段设计了一个“病毒化小限制”:初期录音最长只能录3分钟,若想升级到10分钟权限,需转发给好友并让好友真实使用生成笔记。
这个设计让早期用户主动传播,因为3分钟的录音时长刚好能让用户体验到“AI润色”的优势,又能激发其升级需求。就这样,Get笔记靠着一个核心功能和轻量传播机制,拿到了前一万名种子用户。
随着用户积累,增长飞轮逐渐成型。泛创业者把它当成企业AI落地的“入门工具”,医生用它记录手术纪要,教师用它留存课堂内容,这些场景又通过用户口碑不断扩散,形成了跨行业的增长态势。
快刀青衣有个形象的比喻:AI笔记赛道就像相声行业,“只要会说话就敢说相声”,但门槛在“入门后能不能持续出精品”。语音转文字、会议纪要、链接速记这些基础功能,几乎所有产品都有,但Get笔记能做到差异化。
以会议纪要为例,多数产品只能生成单纯的文字记录,而Get笔记深入到了用户的真实场景。开会时不仅能录音,还能插入PPT图片、随手记录自己的“灵光一现”,生成的纪要会整合嘉宾发言、个人批注和图片素材。
更关键的是,纪要里每个人的发言都标注了时间点,点击文字就能回放对应片段,甚至能把十场会议的纪要放在一起提问。山东某眼科医院就用这个功能,让医生护士记录巡房、手术内容,复盘时直接通过AI检索对话。
2025年8月上线的“智能拍书”功能,更是把差异化做到了极致。用户拍一页纸质书,AI能立刻识别出书名,自动将笔记归类到对应书籍目录下,还能同步得到电子书里的划线内容。
这解决了纸质书和电子书用户的共同痛点:纸质书用户找不到过往笔记,电子书用户缺少阅读仪式感。现在用户不管看纸质书还是电子书,所有笔记都会汇总到同一本书的知识库下,还能基于10本书加笔记内容进行AI对话。
快刀青衣自己就常用这个功能做策划,添加《乔布斯传》《俞军产品方法论》等书籍后,问AI“基于这些内容策划新功能该怎么做”,AI会结合不同作者的理念给出建议,输出质量远超普通问答。
这种差异化的核心,在于不追求“功能数量”而专注“功能深度”。当其他产品忙着叠加脑图、PPT生成等60分功能时,Get笔记把资源集中在“好记、好找、好用”三个核心环节,把基础功能打磨到80分。
“Get笔记是和用户共创的产品”,这是快刀青衣反复强调的理念。很多核心场景,都是用户在使用中意外发掘的,连产品团队都始料未及。
比如体制内用户的用法:他们把Get笔记推荐给爱发长语音的领导,告诉领导“对着APP说几分钟,就能把口语润色成可直接发表的文字”,既节省了下属听语音的时间,又提升了沟通效率,不少领导因此成为忠实用户。
还有家长的创新用法:用语音功能帮三四年级的孩子写日记。孩子不愿意动笔,就用语音说5分钟当天的阅读收获,AI润色后变成一篇小作文,让孩子获得“作品感”,同时锻炼表达能力。
这些场景能被发掘,源于Get笔记独特的需求收集机制。团队拉了100多个用户群,每个群一两百人,用AI分析沉淀群内反馈,整理成飞书多维表格。但更关键的是“用户投票”机制——在APP“我的”页面,所有需求都能被其他用户投票。
投票数据直接决定功能排期:100多票的需求优先开发,5票的需求暂时搁置。这让用户从“需求提出者”变成“产品决策者”,群里再也没人催更,甚至会主动劝其他用户“先做高票需求”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