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全球多国正加速推进能源系统的脱碳进程,但这股力量仍不足以抵消日益膨胀的能源需求。据全球碳项目(Global Carbon Project)发布的最新研究显示,2025年全球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将增长1.1%,达到381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智子说观点
尽管全球多国正加速推进能源系统的脱碳进程,但这股力量仍不足以抵消日益膨胀的能源需求。据全球碳项目(Global Carbon Project)发布的最新研究显示,2025年全球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将增长1.1%,达到381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
这份名为《2025年全球碳预算》的报告指出,若不采取更激进的措施,全球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剩余碳预算已“几乎耗尽”。
报告同时发布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期刊,并与一篇发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的新论文同步面世。这些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自1960年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总量的8%,竟源于气候变化本身导致陆地和海洋“碳汇”功能的衰退。
研究团队由英国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东英吉利大学(UEA)、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LMU)等全球90多家机构的科学家组成。
该研究负责人、埃克塞特大学全球系统研究所皮埃尔·弗里德林斯坦(Pierre Friedlingstein)教授直言:“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攀升,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已不再现实。”
弗里德林斯坦团队的测算显示,按当前的排放速度,实现1.5摄氏度目标所需的剩余碳预算——仅剩1700亿吨二氧化碳——将在2030年前,即短短四年多的时间内耗尽。
他警告称:“我们测算气候变化正削弱陆地与海洋碳汇的综合功能——这是地球发出的明确信号,警示我们必须大幅削减排放。”
报告详细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排放趋势,呈现出复杂的全球图景:
印度: 排放量预计增长1.4%,低于近期趋势。季风提前来临降低了酷暑月份的制冷需求,加之可再生能源的强劲增长,使得煤炭消费增幅极低。美国与欧盟: 这两个通过政策长期推动减排的地区,2025年排放量预计将分别出现1.9%和0.4%的反弹。分析指出,寒冷天气导致的供暖需求增加是主要诱因。日本: 排放量预计下降2.2%,延续了其近期的减排趋势。全球其他地区: 排放量预计整体增长1.1%。从燃料类型来看,2025年所有化石燃料的排放量均呈上升态势:煤炭增长0.8%,石油增长1%,天然气增长1.3%。此外,国际航空排放量预计将激增6.8%,已超过疫情前水平;国际航运排放量则保持平稳。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化石燃料排放创新高,但2025年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预计将略低于去年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土地利用变化(如森林砍伐)导致的排放量预计降至41亿吨。
随着2023-24年导致多地高温干旱的厄尔尼诺气候模式结束,陆地“碳汇”(即自然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已恢复至厄尔尼诺前的水平。
慕尼黑大学地理系朱莉娅·庞格拉茨(Julia Pongratz)教授指出:“土地利用排放量的下降证明了环境政策的成效。亚马逊雨林砍伐率已降至20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然而,2024年的大规模火灾表明,若不同步遏制全球变暖,生态系统仍极为脆弱。”
东安格利亚大学环境科学学院科琳娜·勒凯雷(Corinne Le Quéré)教授认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已初见成效:全球已有35个国家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了减排,这一数量是十年前的两倍。
但她强调:“这些进展仍过于脆弱,远不足以实现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全球持续减排目标。”
国际气候研究中心(CICERO)高级研究员格伦·彼得斯(Glen Peters)则提醒,距离《巴黎协定》谈判已过去十年,尽管清洁技术已被证明比化石燃料更具成本效益,但全球排放量仍在攀升。“各国亟需提升应对力度,”他说道。
报告预测,2025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425.7 ppm,这一数值比工业革命前水平高出了52%。
当“1.5摄氏度”从一个外交谈判桌上的目标,逐渐变成一个在物理学上即将失效的假设,人类社会似乎陷入了一种集体的认知失调。一边是光伏板和风力涡轮机在原野上成倍增长的喜讯,另一边却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无可挽回的攀升曲线。大自然不再是沉默的背景板,它正在通过削弱森林和海洋的呼吸能力,参与到这场博弈中来。这不再仅仅是关于能源转型的经济算账,而是关于我们是否正在透支地球自我修复的最后一点“韧性”。当时针指向2030,我们要面对的恐怕不仅是预算的耗尽,更是与自然法则谈判资格的丧失。
对于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或能源转型,你是否有切身的体会或观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无敌浩克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