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2月,高淳区气象局在固城湖边租了35亩水域,养起了正宗固城湖大闸蟹。不过,这并不是“改行”,而是针对全球极端天气频发现象,气象部门为增强蟹农抵御气象风险的能力,进行的一次大胆实践。
气象局养螃蟹?
没错!
今年2月,高淳区气象局在固城湖边租了35亩水域,养起了正宗固城湖大闸蟹。不过,这并不是“改行”,而是针对全球极端天气频发现象,气象部门为增强蟹农抵御气象风险的能力,进行的一次大胆实践。
“春茶预报”“河蟹养殖高温风险分析”……近年来,南京气象部门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气象+”科技赋能,让农业生产逐步改变“看天脸色”的被动局面,通过精准气象指导与智慧农业技术的深度融合,使“知天而作”与“驭天而兴”在广袤大地上成为现实。
01
创新方法
用气象“数据”精准助农
秋风起,蟹脚痒。这几天,高淳区连片的蟹塘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在阳江镇张家沟村里,一整块水域被分成了大小不一的四个塘口,这里就是高淳区气象局的蟹塘。
今年2月,随着工人将高淳区气象局正高级工程师时冬头采购回来的蟹苗投入水塘,“养螃蟹”行动正式启动。这是一个由省气象局立项、市气象局承担的科研项目,名称为“河蟹关键生育期气象风险减量服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号塘口最大,有20亩,其余3个各5亩,每个塘口的养殖方法都不同。”时冬头介绍。
4号塘靠近路边,一眼望去,满是水草。“这是我们的‘望天收’塘。”时冬头笑着说,这块塘里,他们按1500只/亩的比例投入蟹苗,除了喂食,没有其他管理措施,最后河蟹的存活率不到10%。
3号蟹塘好一些,不仅定期喂食,还安装了水车,高温或者气压低时,工人会开动水车掀起风浪,以传统方式给塘水增氧。2号塘与3号塘条件类似,但是蟹苗的投放比例降到了800只/亩。时冬头透露,今年的试验结果显示,3号塘河蟹存活率仅为2号塘的6成多,也就是说,相同条件下,蟹苗投放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
1号塘不仅最大,采取的也是正常养殖方式,塘底铺有微孔增氧设备,增氧效果更好;蟹苗投放密度也比较小,为800只/亩。
通过4个塘口的对比试验,南京气象部门正在破解河蟹生长与天气变化的“密码”。
“比如,温度是影响河蟹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时冬头说,在气温15℃至28℃时,河蟹生长最快;气温超过32℃时,停止生长;超过35℃,则容易生病;高温也会影响水草生长,水草是螃蟹天然的栖息地与食物来源。
今年,高淳区有50个高温日,数量之多位列历史第四。时冬头透露,少数蟹农因管理不到位,没有及时应对高温风险,蟹塘出现了水草枯死、河蟹蜕壳失败死亡等情况。
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对河蟹生长也是至关重要。为了解溶解氧与天气的关系,高淳区气象局在这块实验塘里安装了小气候站,实时采集水温、溶解氧、气温、气压、湿度等螃蟹养殖关键数据。
“经过监测和实验,早上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低,增氧的效果也最好,我们及时把这一结果告诉了蟹农。”高淳区气象局副局长孔伟平说。
小气候站收集的数据,正源源不断上传至一款名为“高淳固城湖螃蟹气象服务”的小程序,转变成蟹农容易读懂的“养蟹经”。
边试验、边服务,高淳区气象局正通过这种崭新模式,一边常规推送一周天气预报,一边提供1至4小时短期精准气象数据,提醒蟹农及时加固塘埂、增氧换水、调整投喂、打捞水草等,降低养殖风险,提高河蟹产量和质量。
02
数据赋能
从“望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不仅是螃蟹养殖,任何农业生产都和天气紧密相关。
清晨5点,溧水区草莓种植户老张没有像以前一样直接拨开大棚查看秧苗,而是走到地里的气象数据显示屏前,上面清晰显示:棚内温度18℃,湿度65%;未来6小时,晴间多云,东南风2—3级,适宜进行通风和叶面追肥。
“以前全凭感觉和经验,现在‘看天吃饭’变成了‘看数据管理’,心里更有底了。”老张对记者说。
老张的经历,是南京数以万计的农户受益于气象服务的一个缩影。
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南京气象部门将服务延伸至粮食种、管、收、储全链条。每到春耕、夏种、秋播等关键时段,每周两期的《农业气象服务专报》准时送上,里面不仅有气象预报,还结合了光—温—水—墒情等多个维度模型计算,提供播种适宜度气象指数,通俗直白地告诉农户未来一周哪天适合播种、哪天播种后出芽率高。
南京地处丘陵地区,人多地少,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突出。2023年起,市气象局又开始将目光放到特色农业上。
“茶叶气象服务是我们的第一个尝试。”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康志明告诉记者。茶产业是南京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全市在田茶园面积10万余亩,干茶年总产量约1400吨,茶叶综合产值超16亿元。
市气象局农业气象服务团队在全市选出了7个500亩以上的规模茶园,安装多达14要素的茶园小气候站,除了可以观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等常规要素,还能监测茶树冠层温度变化、太阳辐射强度,及茶树根部逐层土壤水分和温度等,了解它们对茶叶生产的影响。
采集的数据不仅实时出现在规模茶园茶农的手机里,还经过分析,变成了一份份茶叶气象服务专报,送到更多茶农面前。天气趋势预测及茶树生长气象条件分析、茶园管理建议……一条条详细指导及时帮助茶农抵御气象风险灾害,固产增收。
2024年,继茶园后,又有6个水产养殖基地、5个设施大棚种植基地都装上了小气候站。“以前养蟹大都是凭经验,现在有了气象部门的提前预警和贴心保障,心里踏实多了!”一位蟹农笑着说。
目前,我市已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气象监测体系,密布全市的自动气象站,可将天气预报的范围精确到5*5公里范围内,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搭建了坚实的数据底座。
根据在轨风云气象卫星提供的数据,我市气象部门还推出了多源数据融合的监测和预报服务产品,如根据水稻、小麦不同生育期对光温水等气象要素的需求程度不同,建立稻麦作物的生长适宜度气象指数,结合实况和预报产品,定量评估农作物生长情况。
与此同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多个农业气象预报和灾害预警模型正在改写防灾逻辑。
如“典型茶树树种在南京地区的春茶采摘期预测模型”,可提前两周预报以龙井系列为代表的茶树树种萌芽期和采摘期等关键节点;
“河蟹关键生育期适宜度和灾害气象服务指标”可结合当前天气实况和未来气象预报,自动判断未来10天河蟹生长的各种风险,指导蟹农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农业生产不再“望天吃饭”,而是“有据可依”,甚至“按数索骥”。以气象科技为支撑的种养殖新技术,已成为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的“金钥匙”。
03
服务上新
“螃蟹险”让蟹农心里有底了
“我有121亩蟹塘,往年一到夏天我就担心因为天气减产,幸好今年买了‘螃蟹险’。”蟹农邢师傅笑着说,因今夏持续高温,他的蟹塘有了损失,好在从保险公司获得了6万余元赔付。
今夏159天的超级时长打破了纪录,而高温对蟹塘环境、螃蟹取食及个头均会造成影响,但传统农业保险条款无法弥补天气因素给螃蟹品质带来的损失。
邢师傅投保的是政策性内塘河蟹水文指数保险与商业性河蟹养殖气温指数保险,俗称“螃蟹险”,可根据天气对河蟹的影响进行赔付。
“‘螃蟹险’属于气象指数保险,是农业保险的一个新品种。”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正金介绍道,此类保险以风力、降雨量、气温等一个或几个气象要素为触发条件,风急雨骤、气温冷暖只要达到一定标准,“过点即赔”。
全市像邢师傅一样领取到“螃蟹险”赔付款的农户已超过万户次,仅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承保的“螃蟹险”就为螃蟹养殖农户提供保险保障约6.4亿元,截至目前赔付金额超5300万元。
6月6日,2025年江苏省“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主场活动在高淳举行,活动以“气象+保险”赋能螃蟹养殖为主题,帮助蟹农克服“突变天焦虑”,提高抗风险能力。目前,南京气象部门已和人保、紫金等金融保险部门合作,开发了十多项天气指数保险产品,涉及水稻、小麦、茶叶、河蟹、设施蔬菜大棚等。
气象指数保险给养殖户吃了一颗“定心丸”,定制化气象服务则为农户提供了预防灾害的“密码”。
“农业生产十分依赖天气,如打农药需要24小时—48小时不下雨;对于种植瓜果的农户来说,未来几天如果有降温大雨,可以提前采摘。”李正金说,但是,每个区域天气都是不同的,尤其夏天局地天气复杂。
今年2月寒潮过后,李正金前往六合平山茶厂实地查看茶树萌芽情况。
溧水区一家名为金色庄园的农产品公司曾找到李正金吐苦水,公司的设施草莓大棚大多在山区,普通天气预报作用有限,“冬天时,可能城区最低气温2℃,山区里就要到零下2℃了。”李正金说,别小看这3—5℃的差距,对于不抗冻的草莓来说,可能就是较大的伤害,需要提前采取抗冻措施。
为此,气象部门为该企业加装了小气候站,根据监测数据和天气实况,再结合以往山区气温进行气象风险预测和提醒,“这如同给我们派了个贴身的气象保姆,特别实用。”该企业一位负责人笑道。
李正金告诉记者,在和农户打交道过程中,他发现大家对定制化气象服务的需求很高。“江宁一位水产养殖户和我说,去年夏天,因高温和水中的溶解氧不足,一夜之间,他的鱼塘‘翻塘’了,损失近200万。”
在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的大背景下,更为精细和精准的气象服务已成为广大农户的迫切之需。
“以养蟹为例,谁都知道水温和溶解氧会影响螃蟹生长,但水中溶解氧的变化是非线性的,什么时候增氧最合适?不同天气下多深的水塘最适合螃蟹生长?”李正金告诉记者,正常情况下,如果想知道这些数据,需要在塘内安装设备,但这成本很高,大部分蟹农难以承受。
为满足广大蟹农的需求,去年,李正金在省气象局申请了专项研究课题,构建一个可以精细化预报养殖水体分层水温和特定水层溶解氧的大模型,目前,部分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已达到80%。“模型还在不断学习中,预计明年可以试运行。”李正金道。
“您的茶园还有一周就要抽芽了,近期温度升高,对嫩芽氨基酸累积不利,建议明天中午开展喷雾降温作业”;
“未来3天,您的螃蟹养殖塘60cm深度水温超过32℃,溶解氧在清晨5—7时将低于5mg/L,建议把塘口水位提升15cm,同时在早晚开启增氧设备50分钟”……
在康志明看来,一幅幅农业气象服务的未来场景正在逐渐变成现实,“更多以数字气象为基础的高精度预报预测产品,将驱动农业智能设备精准高效运行,为智慧农业更快发展提供更大可能。”
气象,不再只是天气预报里的阴晴雨雪,它正成为一双洞察先机的“眼睛”、一个精准调控的“大脑”,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内容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茸 通讯员 开丽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南京气象
来源:光明网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