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十一”自2009年以来,至今已经17年了,由一个平台企业的节日逐渐成为全国全网的促销节,逐渐成为全球的购物盛宴。近年来,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跨过11154亿元、11385亿元、14418亿元规模,每年的规模相当于全国每个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
一、今年“双十一”在特色哪里
“双十一”自2009年以来,至今已经17年了,由一个平台企业的节日逐渐成为全国全网的促销节,逐渐成为全球的购物盛宴。近年来,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跨过11154亿元、11385亿元、14418亿元规模,每年的规模相当于全国每个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000亿元的1/4,预计 2025年也将超过16200亿元规模。
今年是第17个“双十一”,今年10月,第17个双11已经先后开始打响,如快手电商(10月7日)、京东(10月9日)、抖音电商(10月9日)、小红书(10月11日)、淘宝天猫(10月14日)、拼多多(10月14日)等,今年的双11大促正式启动,持续至11月14日,总时长达到37天左右,创下“史上最长双11”纪录,又称“马拉松式”的购物节。
开卖首小时内,天猫平台即有80个品牌成交额突破亿元,30516个品牌实现成交额同比翻倍,而京东平台同期也有超过5.2万个品牌成交额同比翻倍增长。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10月21日至11月11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揽收快递包裹139.38亿件!2025年“双11”期间快递业务量再创新高。2025年第17个“双十一”呈现促销周期延长、规则简化、技术深度应用等显著特点,消费者更注重理性消费和品质选择。今年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特点:
(1)促销周期延长
促销时间长达37天,创历史新高,京东、天猫等平台提前至10月9日启动,抖音等平台同步跟进。
(2)规则简化
取消跨店满减等复杂机制,改为“官方立减”“一件直降”模式,商品页面直接标注“立减XX元”,无需计算或拼单。预售模式弱化,京东、抖音推行“现货开卖”,天猫保留预售但强调“折扣脱水”。
(3)技术深度应用
AI导购服务大规模应用,天猫AI导购首小时调用量超150亿次,优化消费者体验。即时零售和物流技术提升履约效率,快递末梢覆盖农村地区。
(4)消费趋势理性化
80%消费者在活动首周已参与,51.27%因“刚需商品价格给力”购买,仅24.94%受氛围影响冲动消费。食品饮料、日用品等刚需品类占比超35%,74.77%用户选择“现货模式”。
(5)品牌与市场分化
国货品牌(如珀莱雅)和国际品牌(如iPhone 17)表现突出,中小商家面临流量成本上升压力。
(6)消费机器人成为主角
人形机器人成为2025年“双11”的新主角,例如,单价9998元的500台人形机器人“小布米”两天售罄,加速进化公司2.99万元起的人形机器人Booster K1在发布后的20分钟内被一扫而空。
(7)“买全球、卖全球”
2025年随着我国电商纷纷出海,希音Shein、抖音小店TikTok shop、泰穆Temu、速卖通AliExpress、美团的Keeta走出国门,2025年的“双十一”具有“买全国卖全国”的鲜明的国际化特点。
二、“双十一”核心价值可否与“低价”并存
第17个“双十一”预计将超过16000亿元,2022-2025年连续4年超过11000亿元,是每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是全球最大的购物消费盛宴。回顾总结17年,我认为:
“低价”具有吸引力,但是,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吸引力了;流量具有吸引力,但是,已经不如价值更具有吸引力。随着消费升级,我国人均GDP超过13000美元时,新时代提出了新的消费需求。正如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的“新需求引领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由“性价比”向“质价比”向“情价比”的迭代飞跃成为了时代的新的需求。
据每日新闻报道调研,“拒绝背刺”成2025年“双十一”关键词,京东凭产品、价格、服务三维优势,获评超七成消费者最满意平台。京东不会仅仅是一个“拒绝背刺”的代表,其代表了一个发展趋势。
天猫双11发布会上首次提到了三个“第一个”:第一个大消费时代的“双十一”,第一个AI全面落地的“双十一”,第一个淘宝闪购全面参与的“双十一”。
三、“双十一”即时零售能否融合“远场+近场”消费
当前,中国电商正在进入新电商阶段,即数字电商的新时代,作为电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与配送以及供应链也进入创新新阶段,“远场+近场”竞争十分重要、十分必要,特别是即时零售发展的背景下,近场即时配送十分关键,成为电商生态竞争的关键场。11月3日,饿了么App完成版本号更新,已正式更名为“淘宝闪购”,正式进入近场即时配送新阶段,此次更新的“淘宝闪购”标语为“外卖放心点,美食准时达”。预计2025年我国即时零售规模将超过14000亿元,同比增长25%。
四、“双十一”能否引领新的消费升级
在当前“理性消费”成为消费升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与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科学消费等形成了一个时代消费的重要特征之一。
正因为如此,理性消费就不是当下经济周期下一个短期消费现象,而是一个长期消费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不要将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等理性消费看作为消费降级。
2025年“双十一”是中国节庆消费的重要内容,10月份以来,2025京东淘宝“双十一”经历了一个双一个高潮,到11月份迎来最后一波高潮,“双十一”终极冲刺也到来了。由21世纪经济报道在11月7日发布的《2025年双十一家庭消费调研报告》显示,3000多个家庭中的34%认为在日用百货类商品中,京东是最好最便宜的首选平台,其次还有拼多多、淘宝/天猫、抖音电商。
五、“双十一”是否还具有价值?“双十一”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第17个“双十一”即将结束时,有人问:17年从流量博弈到价值创造,今天我们还需要“双十一”吗?
我认为,17年来,“双十一”已经由一个企业的促销活动,变成了国内外知名的公共产品,但是,“双十一”还不是公共品牌,应加快由公共产品向公共品牌的跨越,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
一是明确“双十一”公共品牌的建设目标,即“双十一”的品牌文化、商品文化(实物商品文化、服务商品文化、体验商品文化)、营销文化、环境文化、伦理道德文化,逐渐形成“双十一”的精神,即开放、共享、品质、品牌、安全、诚信“三公”(公平、公开、公正)建设。
二是需要平台、商家、物配、结算、消费者形成良好的、平等的分布式产供链建设,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生态关系。让“双十一”成为连接消费者、品牌与平台的价值共同体。
三是需要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引导,鼓励试验、示范,形成一个良好的购物节氛围和风气,要由监督管理向促进发展转型。让“双十一”成为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
四是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创新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避免低层次价格竞争,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双十一”。鼓励平台、商家、物配、支付既要共同让利,更要奉献给市场特色的品质、品味、品牌。鼓励“性价比”向“质价比”“情价比”转型过渡。
五是鼓励“双十一”开放式发展,“双十一”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鼓励“双十一”以新的姿态出海,走向全世界。
来源:一往无前原野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