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锤定音:“车黑”敲诈谋财生意不好做了 车企法务部出手真的不好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9 10:36 1

摘要:记得是在2011年底,国内某财经类杂志用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吉利汽车的不实报道。文章发表后,吉利汽车信誉和形象受到极大损害,香港股票市值几天跌了近10亿港元。面对不实报道,吉利汽车奋起反击。给这家杂志发律师函追究法律责任,还通过新华社内参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重视。

记得是在2011年底,国内某财经类杂志用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吉利汽车的不实报道。文章发表后,吉利汽车信誉和形象受到极大损害,香港股票市值几天跌了近10亿港元。面对不实报道,吉利汽车奋起反击。给这家杂志发律师函追究法律责任,还通过新华社内参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重视。最后这家杂志不得不公开道歉,消除不良影响。

当时一锤定音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吉利汽车打响车企维权第一枪。稿件发表后,这家杂志找到我,希望删掉文章中一些尖锐的批评,被我断然拒绝。

十几年过去,汽车圈以负面信息抹黑诋毁车企的行为依然猖獗。好在众多汽车企业不再忍气吞声,而是拿起法律武器,和不法分子进行坚决斗争,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车企法务部功不可没。

“车黑”已然形成黑色产业链

在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随着汽车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自媒体平台发布车企负面信息,然后以删帖为名进行敲诈勒索,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许多车企抱着花钱买平安的想法,出钱就范,助长了这种歪风邪气。

这一黑色产业链,运作模式已经相当成熟。 最常见的手法是找真实车主投诉案例,添油加醋、夸大其词,甚至直接编造故事,以此要挟车企。一些所谓车评人则在测试数据做手脚,视频作假,图片PS,目的就是要挟车企拿钱消灾。

更为恶劣的是,部分不法分子已经形成"上下游"协作,团伙作案。上游提供车企内部信息甚至商业秘密,中游负责制作和传播负面内容,下游则有"专业谈判团队"与车企周旋,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利益链。

对于这些“车黑”、“黑嘴”和黑公关,国内汽车企业不胜其扰。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毅然采取法律手段予以应对。

每家汽车企业都有自己的法务部,法务部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合同管理和法律文件审核?、法律咨询和风险评估、应对外界的诉讼和非诉讼事务、 合规管理和风险防控。

但是最近几年,车企法务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侵权的网络用户、自媒体和黑公关提起民事诉讼或刑事诉讼,维护企业的正当权利。

车企法务部对“车黑”断然出手

最近几年,比亚迪、特斯拉、长城、吉利、蔚来、小米汽车、鸿蒙智行、阿维塔等十余家车企法务部,对涉嫌敲诈勒索的自媒体提起数十起民事和刑事诉讼,涉案金额高达数千万元。

某自媒体长期发布某新能源车企"刹车失灵"不实信息并索要"封口费",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罚款50万元,成为业内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案例。

网传在蔚来法务部不懈努力下,黑蔚来的网络水军被连锅端,抓捕归案30多人,没收了几万个手机。这已经不是自媒体作妖了,而是有组织的网络黑社会。

某典型案例中,一个6人团伙长期敲诈多家车企,主犯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团伙成员共计罚款超过300万元。

车企最近的一起投诉案例是阿维塔。5月13日下午,阿维塔科技法务部发布声明称:昨天,自媒体“苏黎世贝勒爷”在其发布的所谓道歉视频中,断章取义,偷换概念,将阿维塔风阻直播测试的量产车说为原型车,蓄意制造舆论混淆,进一步误导公众对测试结果和公司产品的认知,对公司品牌形象造成进一步侵害。公司已依法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其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人民币1000万的经济与商誉损失。对其他传谣抹黑的网络用户与自媒体,我们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1000万元赔偿,这可能是车企索赔额度最高的一个案例。

各车企法务部门的强势介入,"黑车企发财"的生意越来越难做。某车企法务部负责人表示,过去一些自媒体以为车企会息事宁人,这种想法现在太天真了。我们有完整的证据链和专业的法律团队,一旦发现敲诈行为,绝不姑息。

随着车企维权意识的增强,法律对敲诈勒索行为的惩处也日趋严厉。过去这类案件多按民事纠纷处理,现在则更多适用刑法中的"敲诈勒索罪"。不法分子面临的不仅是经济赔偿,还有吃牢房的风险。

国家有关部门重拳打击“车黑”

对于汽车行业的敲诈勒索行为,国家有关部门十分重视。2023年颁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规定,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损害企业商誉,最高可处100万元罚款;若存在敲诈勒索行为,则可能面临3-10年有期徒刑。

中央网信办持续部署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集中打击网上各类乱象,从严处置违规平台和账号,形成有力震慑。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重点开展8项整治任务,其中4项和汽车有关。一是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二是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三是整治AI技术滥用乱象。四是整治涉企网络“黑嘴”。

司法机关对类似犯罪行为也非常重视,把保护车企合法权益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海市人民检察院2023年有12起涉及车企的敲诈勒索案件被提起公诉,是2021年的3倍。

除了刑事处罚,法院在民事赔偿判决上更加注重惩戒性。某自媒体因发布某车企"电池辐射超标"的虚假信息,被判赔偿500万元,远超实际损失。主审法官在判决书中写道:这种判罚传递出明确信号,造谣诽谤必须付出沉重代价。

车企重拳打击敲诈行为,正在深刻改变汽车媒体生态。一方面"黑公关"的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另一方面,真正有价值的舆论监督得以凸显。

一位车企法务部负责人表示,企业欢迎媒体真实客观有建设性的批评,反对的是恶意诋毁企业形象敲诈勒索的犯罪行为。

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针对车企的敲诈勒索行为正在得到有效遏制。多种迹象表明,一个更加清朗的汽车舆论环境正在逐步形成之中。媒体依法监督、车企依法维权、司法依法裁判,这种良好的环境将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完)

来源:一锤定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