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060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大爷今年刚退休,本想着好好享享清福,没想到前段时间突然说话含糊、右手端不稳碗,家人赶紧送医,结果被确诊为脑梗死。医生说,还好送医及时,不然后果可能更严重。
其实,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体中更是频繁“出镜”。据《中国卒中防控报告2023》显示,我国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超300万人,其中脑梗死占比高达80%以上,而且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
很多人以为脑梗是突发的,其实不然。它就像一个“时间炸弹”,悄无声息地埋伏在体内,而我们的日常习惯,很可能正是它的“引爆器”。
脑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本质上是脑部血管被“堵住”了。血流供应不上,脑组织就会因缺氧、缺血而坏死,造成运动、语言、记忆等功能损伤。
问题在于,它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甚至很多人只是手脚麻了一下、眼前发黑几秒,就没当回事。但等到真正“发作”的时候,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抢救时间。
医院神经内科张教授指出,脑梗发作后4.5小时内是黄金治疗期,再晚一点,很多神经功能损伤就无法逆转。所以说,脑梗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是“日积月累”的结果。而那些看似没什么的生活习惯,很可能正是它的幕后推手。
1.三餐不规律,特别是长期不吃早餐
很多老人退休后作息变懒,早餐不吃,午饭凑合。可你不知道,不吃早餐会让血液黏稠度升高,血小板更容易聚集、形成血栓。早上起床后,本就是血压和血脂波动最大的时间段,如果再不进食稀释血液,无疑是在给血管“添堵”。
提醒:
尽量每天7:00-9:00吃早餐,补充一定的优质蛋白、粗粮和蔬菜,有助于稳定血糖和血脂。
2.久坐不动,活动量严重不足
“我腿脚不利索了,哪还能运动?”这恐怕是很多老年人的心声。但实话说,不动才是最危险的。久坐会让下肢血液循环变慢,容易导致静脉血栓形成,一旦脱落进入脑部,就可能诱发脑梗。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2020年就将“久坐”列为全球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而我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也建议,老年人每天至少应进行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如快走、太极、广场舞等。哪怕只是每天在屋里走走、楼下遛弯,也比坐着强。
3.长期高盐高脂饮食,血管“被堵死”
“无肉不欢”“咸菜就粥”几乎成了不少老人饮食的日常。但你知道吗?一顿高脂高盐的饭,就能让血压和血脂飙升。长期摄入过多钠盐会导致高血压,而高脂饮食则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变窄、斑块脱落形成血栓,就是脑梗的导火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超过27%,而其中大多数患者是在不知不觉中“吃出来的”。
建议:
盐每天不超过5克(约1啤酒瓶盖) 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肥肉 多吃绿叶蔬菜、豆类、深海鱼
4.长期熬夜、睡眠质量差
“年纪大了,睡不着很正常吧?”但问题是,长期睡眠不足,会让身体处于慢性应激状态,血压、心率、血糖都容易波动。研究表明,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4倍以上。而且,熬夜还会打乱生物钟,影响血管收缩节律,让血压在夜间居高不下。
改善建议:
保持规律作息,争取每晚睡足7小时 睡前避免玩手机、喝浓茶 若长期失眠,应及时就医
很多人觉得脑梗离自己还远,实际上,它最怕的就是这种“掉以轻心”。脑梗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房颤等。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控制的。
比如:
控制血压在130/80mmHg以下
空腹血糖维持在5.6mmol/L以内
戒烟限酒,保持BMI在24以下
定期体检,监测颈动脉、心电图、血脂水平
防脑梗,最重要的不是在出事后抢救,而是在还没出事时,就把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如果真的不幸中招,也别灰心。关键是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有一个口诀可以帮助识别脑梗早期信号——“FAST原则”:
F(Face):笑时一侧脸歪
A(Arm):抬手时一侧无力
S(Speech):说话不清
T(Time):立即拨打120
记住,这不是小事,一旦发现异常,立刻就医!
脑梗不是“命运”,它背后藏着的是一点一滴的生活习惯。55岁以后,人的身体各项机能开始下滑,血管更脆弱,代谢更慢,一些不良习惯也该“打住”了。
如果你或家人已经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病,那更要警惕脑梗的风险。别等到半边身子麻了、说话含糊了,才后悔没早做准备。从今天开始,吃好饭、睡好觉、勤走动,少熬夜,才是预防脑梗最实在的“良方”。
参考资料:
《中国卒中防控报告202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hysical inactivity: a global public health problem. WHO, 2020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专家解读脑卒中风险(2024年4月讲座资料)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Dr冯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