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10 月,半月谈的调查撕开了教育抢跑的遮羞布,“双减” 实施四年,超前学习风气非但没停,反而愈演愈烈。东北五年级学生王清清的暑假被补习班填满,周一周三上初一数学,周二周四攻英语,70 岁的爷爷每天接送,看着孩子深夜写作业,满是困惑和心疼,家长们扎
2025 年 10 月,半月谈的调查撕开了教育抢跑的遮羞布,“双减” 实施四年,超前学习风气非但没停,反而愈演愈烈。东北五年级学生王清清的暑假被补习班填满,周一周三上初一数学,周二周四攻英语,70 岁的爷爷每天接送,看着孩子深夜写作业,满是困惑和心疼,家长们扎堆送孩子补课,形成了 “不补就落后” 的囚徒困境。
东部某沿海城市的辅导班,出现了奇特的景象,三年级学生的妈妈坐在教室角落,和孩子一起记笔记。家长坦言自己是文科生,怕辅导不了初中数学,先跟着老师学,遇到难题,她和丈夫就用 AI 查解法,弄懂后再讲给孩子听,“大家都在补,我们不补,孩子学不会怎么办?” 这话成了家长们的口头禅。
高中生的抢跑大战,打得更凶,北方某城市高二学生小徐,暑假补课从早 9 点半排到晚上 8 点。每天上午补数学、地理,下午连轴转语文、英语、历史、政治,40 天假期,补课天数超过 25 天,寒暑假早已成了 “超车” 的战场,家长张女士说,从初中就开始提前学下学期内容,开学再巩固,身边的学生都这样,没人敢停下脚步。
大学生也成了这场抢跑战的 “帮凶”,东北某大三学生陈辉,每周 4 天给小学生做辅导。他带的六年级学生,主要学初中数学,家长怕孩子升学跟不上,陈辉自己很不解,小时候没补过课,暑假做完作业就能自由玩,现在的孩子,课业压力比十几年前重了不止一倍,培训机构更在推波助澜,夸大效果制造焦虑,让家长乖乖掏钱。
抢跑的 “甜头” 来得快,消失得更快,德国教育追踪研究发现,超前学习的孩子小学低年级成绩领先。可到了四年级,34% 的孩子成绩大幅下滑,优势彻底消失,北京某小学数学竞赛班,60% 的 “奥数牛娃” 升初中后数理化垫底,专家点破关键,早期靠机械记忆取胜,后期需要深度思考时就会掉队,填鸭式的抢跑,练废了孩子的思维能力。
尖子生的心理崩溃,正在悄悄发生,上海某重点中学学生小林,从小每天学习 12 小时,小学学完初中数学。中考以全区前十考入名校,高三却确诊抑郁症,她的日记里写满 “考不到第一,我还有什么用?” 神经科学研究证实,长期高压会损伤负责情绪调节的前额叶皮质,成绩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一旦失重就会摔得粉身碎骨。
更隐秘的伤害,藏在生活和社交里,知乎一则投稿引发热议,某 985 “状元” 室友退了学。他不会用洗衣机,不敢和同学说话,除了做题什么都不会,《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报告》显示,唯分数家庭的孩子,社交障碍发生率是普通孩子的 2.3 倍,12 到 18 岁本是社交能力发展的黄金期,他们却把时间全给了试卷,人格的残缺,比成绩下滑更可怕。
身体的警报,早已拉响,某省重点中学体检报告显示,初三学生近视率高达 82%。超重肥胖率比普通中学高 40%,14 岁孩子的颈椎像 50 岁老人,眼科专家直言,现在孩子的视力衰退速度,比十年前快一倍,熬夜刷题、缺乏运动,导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用健康换成绩,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值。
进入大学后,更多尖子生遭遇 “身份崩塌”,哈佛大学研究显示,85% 的高分学生进入大学后经历严重心理落差。某清华学生分享,高中是全校偶像,现在连小组作业都不敢发言,总觉得自己像个骗子,患上了 “冒充者综合征”,他们的自信全建立在外部评价上,环境一变就彻底失衡,这种心理创伤,可能需要数年才能修复。
教育部门开始为超前学习踩刹车,东部某省教育厅开展专项整治,关停整顿违规培训机构。处罚相关责任人,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校长们呼吁学校落实 “零起点” 教学,提升课堂效率,心理咨询专家提醒家长,要尊重成长规律,关注全面发展,光靠堵不行,得从根上打破唯分数的评价体系。
日本 “宽松教育” 的案例,值得反思,曾被诟病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孩子成年后创新力、抗压性更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说,真正的高手都是童年玩出来的,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成为完整的人,不是考试机器,抢跑剥夺的不仅是童年,更是长期发展的潜力。
十年后的恶果,已经埋下伏笔,现在被催熟的尖子生,正面临思维僵化、兴趣丧失、心理脆弱的困境。这些问题会在大学深造、职场竞争中集中爆发,社会需要的是会思考、能合作、抗挫折的人才,而抢跑培养出的 “半成品”,终将在更广阔的赛场败下阵来,这场以爱为名的伤害,该停下来了。
打破内卷的关键,在家长的清醒,辽宁心理咨询专家纪红说,过早接触超认知知识,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更会让孩子课堂上不专心,觉得内容已经学过,家校需要形成共识,把成长节奏还给孩子,别再用短期分数,透支孩子的一生,毕竟,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来源:今天你母慈子孝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