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手机的时候,总能刷到关于生育率的热搜。昨天刷到个数据挺扎心:2024 年出生人口 954 万,这数字搁十年前,也就够给当年的新生儿 “打个零头”。办公室小张瞅着数据直叹气:“我表姐备孕三年没敢要,房贷还没还完呢,生娃跟闹着玩似的?”
刷手机的时候,总能刷到关于生育率的热搜。昨天刷到个数据挺扎心:2024 年出生人口 954 万,这数字搁十年前,也就够给当年的新生儿 “打个零头”。办公室小张瞅着数据直叹气:“我表姐备孕三年没敢要,房贷还没还完呢,生娃跟闹着玩似的?”
要说生育率暴跌的 “先行者”,日本绝对算一个。90 年代开始,他们的生育率就跟坐滑梯似的,现在平均一个女人连 1.3 个娃都不愿生。去东京旅游时,浅草寺附近还是人挤人,但上周看个纪录片,北海道的小村子简直像 “鬼城”—— 空房子比活人多,小学教室就仨学生,医院每周只开三天。
我有个在东京上班的网友阿健,每天通勤两小时挤地铁,加班到十点是常态。他说:“想谈恋爱?下班连买饭团的力气都没了,更别说养娃了。” 政府倒是挺拼,又是发育儿补贴,又是搞 “相亲外卖”,可年轻人连见面都难,更别说生娃了。村上春树那句话挺扎心:“在东京,孤独像地铁里的空气一样,想躲都躲不开。”
按说新加坡地方小、资源少,控制人口才对,可他们的生育率常年全球倒数。政府急得直跺脚:又是给生育津贴,又是延长育儿假,最后实在没招儿,只能靠移民 “补血”。
前几天看李显龙的演讲,他说:“没人,连军队都凑不齐,拿什么保卫国家?” 可移民多了也麻烦,小印度区的文化冲突、组屋分配的争议,隔三差五就上新闻。朋友去年去新加坡留学,感慨说:“地铁里一半是外国人,虽说热闹,但总觉得少了点‘归属感’。”
有人说:“怕啥?以后靠 AI 和机器人啊!” 这话听着挺美,可仔细琢磨琢磨 —— 机器人会送外卖,但它不消费;能护理老人,但它不交税。经济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靠人 “撑” 起来的。你看现在的直播间,要是没人买东西,主播喊破嗓子都没用。
再说了,机器人也得有人造、有人修啊。我叔在工厂搞自动化改造,他说:“一条生产线全是机器人,但维护团队得有二十多号人,要是没人学技术,将来连修机器的都找不着。”
那天跟同事聚餐,聊到生娃话题,95 后小林直接摆手:“我连自己都养不明白,拿啥养娃?奶粉钱、学区房、补习班,哪样不是‘吞金兽’?” 这话戳中了不少人 —— 怀孕就意味着事业暂停,生娃后光纸尿裤钱就够喝一壶,更别说 “内卷” 到离谱的教育了。
我表姐常说:“生个娃,等于把五年青春‘绑’在尿布和奶粉上。” 现在年轻人不是不想生孩子,是不敢生 —— 房贷车贷像两座山,996 的工作节奏让人喘不过气,连谈恋爱都成了 “奢侈品”,更别说组建家庭了。
有时候会想:要是人少了,房价会不会降?上班会不会不挤?但再往深了想,老家县城就是 “现成案例”—— 年轻人都去了大城市,剩下的老人连菜市场都逛不动,药店比超市还多,想找个陪你打王者的朋友都难。
短期看,资源可能更 “宽裕”,但长期呢?等我们老了,谁来护理?谁来搞科研?谁来送外卖?靠机器人?可机器人的零件还得靠人生产呢。就像科幻片里演的,要是人类都 “躺平” 了,文明可能真的会 “荒芜”。
其实大家不是抵触生孩子,是希望生孩子能 “轻松点”。要是房贷能少点,产假能长点,教育能公平点,谁不想有个小生命喊自己 “爸爸”“妈妈”?那天在地铁看见个奶爸,一手抱娃一手拎奶粉,累得直冒汗,但眼里还是透着欢喜。
也许我们缺的不是 “生孩子的意愿”,而是 “养孩子的底气”。等什么时候年轻人不用为学区房焦虑,不用为职场歧视担心,不用算着奶粉钱过日子,或许生育率自然就上来了。
最后想说,人口问题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数字,更是每个人的生活。我们不希望未来变成 “空荡荡的城市”,但也理解年轻人的无奈。或许真正的答案,藏在 “让每个生命都能被温柔对待” 的努力里 —— 不管是孩子,还是那些正在为生活打拼的年轻人。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关注我,后续分享更多精彩文章,多谢支持! 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