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里有幽门螺杆菌,吃饭时会有 3 个信号!别等胃溃疡才重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3:23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我老伴最近老说饭后胃胀、打嗝,还以为是吃快了。”

在社区义诊时,李阿姨低声对医生说。医生听了听,又问了几个问题,建议她丈夫做个“幽门螺杆菌”的检查。

结果出来后,她才意识到:这个名字拗口的“幽门螺杆菌”,早已在家人胃里潜伏多年。更让人意外的是——很多人身体早就给出提示,只不过被当成“吃多了”“不消化”忽略了。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在吃饭时经常感到胀气、口臭、胃疼?

别以为只是“小毛病”,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信号,可能正是幽门螺杆菌在作祟。更严重的是,如果长期忽视,它可能发展成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

尤其是第3个信号,超过70%的人都没当回事。

到底是什么信号?又该怎么办?咱们今天就讲清楚。

你也许会疑惑,胃里的细菌,怎么可能靠“吃饭”的表现就看出来?

其实,幽门螺杆菌会在胃内黏膜层引发慢性炎症,干扰胃酸分泌和胃动力,吃饭时的反应最明显

信号一:饭后胃胀,嗳气频繁

有些人吃得不多,饭后却总觉得“像堵住了”,还老打嗝。不是消化不好,而是胃壁被慢性炎症刺激,蠕动能力下降,排空变慢

根据《中华消化杂志》一项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超过62%的人有明显的饭后胀气问题

信号二:口臭,吃再清淡也有味

即使早上只喝了白粥,也会被身边人提醒“口气重”。这并非口腔卫生问题,而是幽门螺杆菌产生的氨和硫化物,通过食道返流,引起异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研究指出,口臭人群中,幽门螺杆菌阳性率高达74%。

信号三:饭后胃痛,夜间尤甚

幽门螺杆菌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使胃酸更容易“啃”到胃壁,一旦进食,胃酸分泌增加,反而加重疼痛感,特别是在空腹和夜间更明显。

这是发展为胃溃疡的重要前兆

如果你或家人出现这几个问题,尤其是长期反复,真的要提高警惕。

很多人一开始不重视,一旦有明显症状,往往已经拖成了慢性病。

三个月后:胃炎加重,食欲下降

初期只是“胃不舒服”,但炎症持续存在后,胃黏膜开始糜烂,出现慢性浅表性胃炎。进食后会更容易感到饱胀、反酸,食欲也逐渐变差。

半年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

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数据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的风险是普通人的4.5倍。一旦溃疡形成,胃疼会转为刺痛、灼痛,进食反而加剧疼痛

数年后:可能增加胃癌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幽门螺杆菌定为I类致癌因子,长期感染者中,大约1%-3%的人最终会发展为胃癌。虽然比例不高,但代价沉重。

特别是家中有胃癌家族史的人,更不能忽视这个“看不见的敌人”。

值得庆幸的是,幽门螺杆菌可检测、可治疗、可根除,关键是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1.呼气测试,简单无创:

最常用的是“13C或14C呼气试验”,只需吹气即可判断体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准确率可达95%以上。适合各年龄段人群,无需空腹抽血,门诊可做。

2.规范用药,遵循四联疗法:

一旦确诊感染,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的标准四联疗法,一般疗程为10-14天。

切忌随便买点“胃药”对付,那样只是缓解症状,细菌根本不会清除

3.饮食卫生,防止再感染:

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唾液、餐具传播,治疗后也需注意:

家庭共餐使用公筷不共用牙刷、杯具避免生食、少吃腌制刺激性食物

研究显示,治疗后如果不注意生活习惯,复发率可达20%-30%。这场战役,不能“药到病除”就算完,要“断根”还得靠日常防护。

胃健康,其实就在一日三餐中

很多人等到胃痛难忍、查出溃疡才追悔莫及。

其实,我们每天吃的每一口饭,都可能是胃在求救。饭后胀气、打嗝、胃痛……这些信号要听得懂、看得见。

今天开始,不妨留心一下自己和家人的“饭后表现”,一旦发现不对,及时筛查,早查早治,别等严重才慌张。

健康,不在遥远未来,就在你此刻的选择里。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共识报告》
3.《中华消化杂志》2020年第40卷第3期
4.《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研究》
5.《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胃肠外科临床报告》
6.《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