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建舰一声“到位”,中国海军的航母棋局活了,轮换、训练、战备有了基本盘。更重要的是,官方话术公开化,人民日报明确表示“下一步是核动力航母”,央视新媒体也讨论了003后续型号。网上传播了很多分段的照片和传闻,两种10万吨级的新航母交错出现,反映出中国海军走“两条
福建舰一声“到位”,中国海军的航母棋局活了,轮换、训练、战备有了基本盘。更重要的是,官方话术公开化,人民日报明确表示“下一步是核动力航母”,央视新媒体也讨论了003后续型号。网上传播了很多分段的照片和传闻,两种10万吨级的新航母交错出现,反映出中国海军走“两条路”的野心。
核动力航母的诱惑很直接:补给压力小、航程几乎没有限制、速度和持续作战能力大大提高,航母战斗群可以把燃油焦虑降到最低,更加专注于弹药、物资和舰载机,这被看作是航母大国的“皇冠”。难点在于中国缺少大型水面核动力战舰服役的经验,是否开工、怎么开工、时间上是否与外部窗口期相匹配,都是战略综合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003福建舰把门槛抬得很高:八万吨级舰体、电磁弹射、阻拦系统、新一代舰载机等硬核能力全部堆上,起点被迅速拉高。想赶上老牌航母强国百年的差距,核动力航母几乎是绕不开的。人民日报定调发出明确信号,下一步直接指向核动力。外界担心核动力会减缓整体进度,这是有原因的。航母还需要动力和作战系统高度耦合,舰载机要进行高强度出动,维修保障和核安全管理等一系列工程的时间、人才和标准都需要积累。
常规动力航母的价值在于“快”与“稳”,技术成熟、产业链通畅、建造速度更快、成本更容易控制,更加符合中国目前区域高密度、高强度出动任务场景。弹射代替蒸汽之后,2号弹射器的偏流板和斜角甲板之间产生干扰,使得双向起降的节奏受到影响;排烟道和桅杆合二为一造成雷达电磁环境不够干净;舰岛位置偏居中,甲板调度路线不畅,在高峰时段容易出现拥堵。这并不是硬伤,而是航母系统工程在建造—使用闭环中必须经历的迭代。
大连造船分段和湖北“航母楼”更新之后,有人据此描绘出“10万吨常规动力”的设想:更长的舰体、更大的甲板、舰岛外移、烟囱分离、雷达更“干净”。福建舰的基础上再长20米左右,吨位达到10万吨左右,就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常规动力航母。真相没有浮出水面,但是方向已经定下:利用放大的常规平台快速提高战斗力。短期内造一艘成熟的大型常规航母,可以直接沿用福建舰的战法和经验,训练体系可以很快地对接,最大程度地缩短空档期,把轮换制度稳固地树立起来。
西太地区实际的状况是怎样的呢?美军有两款核动力航母,理论上可以组成11个战斗群,但是常态下在西太平洋前沿通常只保持一支,其他的都在进行训练、维修或者轮换。航母出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节拍,港口能力、维护窗口、舰载机状态、补给与护航都要匹配,一口气把11支全部推到西太并不现实。中国的目标很清晰,在第一、第二岛链内建立稳定的控制力,战时能够保持高密度的持续出动。按此要求,至少需要5-6个航母战斗群实现动态上对等,不是“头对头”,而是“任务对任务”。
以五艘为例,大约一半在训练维保,一半在值班战备,再加上一个机动窗口,可以保证三支战斗群随时待命。高压期,三支齐上,大约150架舰载机压阵;平时也可以在关键海域维持一支战斗群常态存在,大约50架舰载机巡航执勤。山东舰和福建舰同框的画面已经使公众有了直观的感受。数量当然也不是全部。舰载机要升级,舰载预警、加油、反潜配套要补全,指挥控制系统要顺畅,训练强度要拉满,甲板出动要快且稳。航母的关键就是“节拍”,节拍一致,战力才实打实。
官方上人民日报把核动力定为基调,《玉渊潭天》中提到福建舰会去更远的海,说明“我们不只在近海打转”,这是体系的野心。民间关于照片和分段的观察虽然线索不多,但是提升了社会对于航母的关注,航母从“遥远名词”变成了“具体的国之重器”。军人家属的警示更重:不要只看重下水,日复一日的训练才是生命线。航母是国家的工程,也是人的工程,可靠性来自于每一个工序的仔细保障。
航母不是万能钥匙,而是体系中的一个环节。远程预警、反潜网、岸基支援、卫星通信、网络化指挥要同步提升,全域体系提高,航母才不会成为孤岛,体系做厚才能真正拉开差距。最终目标就是把中国海军的节拍打稳、打准、打强。
来源:卢麒元点评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