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6日,海口用一场“海口市制度集成创新案例新闻发布会”,揭开了自身发展的“创新密码”。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串串翔实的数据和一个个真实的案例。
5月16日,海口用一场“海口市制度集成创新案例新闻发布会”,揭开了自身发展的“创新密码”。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串串翔实的数据和一个个真实的案例。
公开的5项制度集成创新案例,从跨境金融到生态保护,从贸易流程到企业服务,每一项都带着鲜明的“海口印记”。
这座滨海之城,正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生活在这里的300余万大伙儿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01
打造自贸港金融新高地,让钱和机会流动起来
在国兴大道的大英山金融集聚区,海口市美兰区与海口市委金融办、海口市发改委共同推出“跨境资本+产业集聚”自贸港金融创新发展模式,将海南大厦、新海航大厦等15栋楼宇变成了国际资本流动的“中转站”。
这里已经入驻1464家企业,其中包括290家金融、类金融企业。此外,大英山金融集聚区还设立了“双Q基金中心”“日企合作中心”“东南亚投资中心”三大中心,以及连接中欧合作的“经贸合作枢纽”。
创新亮点在于“双向打通”:QFLP基金吸引境外资本投资海南,QDLP基金则支持本土企业出海,两者规模合计超43亿美元,均占全省份额近三分之一;“日企合作中心”吸引了傲可凡等30家日本企业;“东南亚投资中心”与境外地区互设11个代表处;而“中欧会客厅”促成了航空燃油等重大项目签约,让国际资本在海南“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成效也直接体现在“真金白银”上:大英山金融集聚区三年累计税收88.62亿元,相当于每月为海口贡献超2亿元。现代金融产业2024年创下470亿元产值。
而这一串串看似遥远的金额数字,最终将转化成街头巷尾新开的美食餐饮店铺、升级改造的老旧小区,以及孩子们更好的教育条件。
02
一张电子提单,让贸易审批从3天缩到1天
在海口市江东新区,一项小小的改革,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老问题。
面对散货贸易中纸质单据易损、易篡改等痛点,海口市江东新区在全国首创数字化、低碳化、智能化的散货贸易流程,用电子提单取代了纸质单据。
基于区块链技术,电子提单形式加速了银行审批效率,将审批时间从72小时压缩到24小时,国际结算效率提升70%。这不仅降低了企业时间成本,更让海口在国际贸易规则对接中抢得先机。
截至2025年3月,兖煤澳洲、山东能源、中铝国贸、兖煤国际等十余家企业的750万吨货物,正是通过46张电子提单完成交易。活跃在区块链上的可信数据,让每笔交易都经得起放大镜检视。
03
海口首创破产新规,开启中小微企业重生绿色通道
中小微企业是城市活力的“毛细血管”,立足于其对简易、便利和能负担得起的专门破产程序的需求,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全省率先推出中小微企业破产专门规则,并建立审、执、破“联动调解”机制,让企业“轻装上阵,重新出发”。
2023-2024年,海口已有1家上市公司、1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家建材商城管理企业重整成功,保住了300余名职工、3万余名直接就业人员的就业岗位,维护了6万余户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可以说,这项改革让中小微企业有了“再来一次”的机会,也让无数街边小店重新开张,为城市留下更多烟火气。
04
信用换红利,海口国际化人才磁吸力爆表
在海口的大街小巷,外国面孔越来越多,他们中有人带着技术创业,有人带着资金投资。
海口市科工信局、海口市公安局在全省首创实施聘用外国人单位和外国人信用等级评定,建立起“红、白、灰、黑”四类名单分级管理体系。外籍人才可以凭一张优质信用评级快速落户、开公司。
这套“信用+监管+服务”模式,不仅提升了城市国际化程度,也让海口多次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城市”。
05
湿地城市绿色突围,海口治水成国家样板
在追求高速发展的同时,海口没有忘记自己的生态底色。
作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之一,海口拥有超过3万公顷湿地面积。近年来,海口市生态环境局、海口市林业局通过“制度保障+实践创新+社会协同+国际合作”四位一体机制,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
红树林合理引入修复城市河道,美舍河、五源河从黑臭水体“逆袭”成国家治理样板。这种用自然之力替代高成本治理模式的巧思,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也为大家创造了推窗见绿的生活空间。
没有高调的口号,只有务实的探索。从一纸提单的数字化,到一栋楼宇的国际化;从一条河流的生态重生,到一家小店的绝地突围,制度创新的价值,正通过这些细微的场景改变我们的生活。
海口或许正在向我们证明:真正的进步,不需要喧嚣的锣鼓,只需要让每个人感受到——通关更快了,机会更多了,环境更美了,生活更安心了。
正如一位企业主所说:“现在和外商谈合作,亮出大英山的金融数据,有时候比任何宣传册都管用。”
来源:自贸港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