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4岁影评人严蓬凌晨离世,最后一条动态停在七天前,白首仍是少年这句话成了绝笔。
54岁影评人严蓬凌晨离世,最后一条动态停在七天前,白首仍是少年这句话成了绝笔。
消息传开的时候,很多影迷第一反应是刷新手机,以为账号被盗。
确认讣告后,评论区刷满了“电子骑士别走”。
有人把2012年他在时光网写的那篇《复仇者联盟》长评重新置顶,点赞一夜飙到三万。
那篇文章里,他提前十年断言:超英片会退潮,科幻必须回到人的孤独。
现在回头看,院线排片表像一张迟到的证明,盖了他的私章。
严蓬这个名字在海报上找不到,在片尾字幕也找不到,却悄悄影响了很多人的选片习惯。
早年《环球银幕》做线下放映,他站在过道里发小纸条,上面印着冷门片单,提醒观众“别只看热搜”。
后来他去平台做科幻策划,把刘慈欣短篇集塞进版权池,理由简单:先让版权方看到名字,再让他们看到票房。
这套笨办法,让《流浪地球》在立项会少挨两轮质疑。
有人统计,他二十八年写了二百一十四万字,平均一天两百字,听起来不多,却几乎没错过重要节点。
2014年国产科幻最荒凉,他自掏腰包跑香港买《星际穿越》场刊,扫描成电子版发回内地,论坛里到处传。
2019年《上海堡垒》翻车,他没有跟风踩,只写了一句:跌倒不可怕,怕的是以后没人敢再跑。
那天点赞最高的是一条回复:骑士还在,赛道就不会荒。
生病的事他瞒得紧。
十月底还在群里聊《三体》动画,说节奏可以再慢点,给宇宙留点沉默。
11月2日他发了一张窗外银杏,配文没有字,只有一片黄叶。
朋友以为他在感慨季节,现在回想,那是告别的信号。
病房里最后几天,他让护士帮忙把笔记本垫高,敲下七行诗,白首尤当是少年排在第一行。
医生后来解释,他视力已经模糊,屏幕字号调到最大,光标每走一步都要喘口气。
这句诗不是突发感慨。
早在2017年专栏里,他就写过:少年感不是年轻,是相信下一颗巧克力还能甜。
那天文章下面有人骂矫情,他回:等你也到白首那天,如果还能为一部电影熬夜,记得回来点个赞。
现在这条回复被挖出来,点赞数飙到九千,却再也等不到他回关。
他的电脑里有个文件夹叫“未上映”,里面躺着三十四篇草稿,文件名全是日期加片名。
最新一篇停在10月28日,标题是《宇宙探索编辑部》小范围试映笔记,只有三行字:伪纪录不是花活,是抵抗遗忘;片尾彩蛋别剪,那是留给观众的喘息;发行请给排片,别让好片子死在仓库。
片方今天发公告,电影密钥延期,海报上加了一行小字:感谢电子骑士严蓬先生。
严蓬常把一句话挂嘴边:影评不是裁判,是路灯。
他坚持不剧透核心反转,不贴金句截图,怕挡住第一次观影的惊喜。
有人嫌他温和,他回:观众已经够累了,不需要再被教育。
2021年他离开平台,账号简介改成“退休骑士”,却每天还在豆瓣标记观影,平均一年三百部,评分区间从2.4到9.7,从不故意打高分。
有人私信求五星,他回:分数是路标,不是广告牌。
他的书单里科幻只占三分之一,其余是历史、医学、植物图鉴。
朋友回忆,他写《流浪地球》稿前,先读完《寒冷耐受生理研究》三篇论文,只为确认零下七十度人类睫毛结霜速度。
这种笨功夫让他慢,却也让他稳。
2015年某超英片首映礼,主办方请他站台,条件是夸一句“史上最燃”,他摇头:燃点太高,观众会烫伤。
第二天通稿发出去,他的名字被抹掉,他却松口气:保住了最后一点信用。
严蓬走后,很多影迷开始翻旧杂志。
有人把2003年那期《环球银幕》拍成照片,封面是《黑客帝国3》,封底是他写的卷首:电影不会解决人生难题,但会给你一间暗室,让你和自己的影子坐一会儿。
二十年后,这句话被印成贴纸,贴在影院检票口,观众进场前随手撕一张带走。
影院经理说,贴纸印了一万张,预计够用三个月,结果五天就空了。
他的微博关注列表里,一半是科普博主,一半是植物账号。
去年冬天他发了一张自己拍的玉兰芽,配文:再等等,春天会开机。
那条动态下面,有人留言:骑士,我抑郁一年,第一次想出门看看树。
他回:出门就算首映礼,记得带票根。
现在这条留言被顶到最上面,点赞数破万,却再也等不到他继续回复。
严蓬的告别仪式没有放哀乐,循环的是《2001太空漫游》的查拉图斯特拉前奏。
朋友解释,这是他的冷幽默:开头一声定音鼓,像心脏重启。
现场没有遗像,只有一台老式胶片机,空转光圈,把光打在白墙上,像一张未完成的银幕。
来宾每人领一张电影票根,片名栏印着:电子骑士专场,时间栏写着:永久。
有人把票根拍照发到社交平台,配文只有七个字:票在,骑士不散。
半天工夫,转发破十万。
评论区里,最多的是一句话:今晚再看一部他推荐的片子,算守灵。
平台趁热推出专题,点进去首页只有一张列表:严蓬十年精选五十部,免费放映三天。
服务器一度被挤爆,技术部加班扩容,凌晨三点还在重启缓存。
严蓬生前反对封神,死后却还是被推上神坛。
朋友担心他生气,连夜发长文:别造神,要接力。
长文里附了他最后一次公开讲话的录音,声音沙哑:影评人不是明星,是管道工,哪里漏水就去拧一把。
录音最后一秒,他笑了一下:如果哪天我拧不动了,记得自己带扳手。
这段话被截成十五秒短视频,一天播放两千万次,评论区齐刷刷刷屏:扳手已备好。
现在打开购票软件,部分影院在选座页面加了一个小图标,扳手形状,点开弹出提示:本场观影后自愿留座五分钟,聊聊电影,也算接棒。
没人统计到底多少人真的留下,但图标一直在。
严蓬说过,电影结束不是散场,是观众二次剪辑的开始。
他没能等到自己的下一部,却把剪辑权交到了观众手里。
白首尤当是少年,这句诗被印在城市地铁灯箱,白底黑字,没有落款。
早晚高峰,行人匆匆,偶尔有人抬头,脚步慢半拍。
少年感不是年龄,是相信下一帧画面还能亮。
严蓬把这句话留给大家,像把未曝光的底片塞进观众口袋。
你不必记得他,只要在某天深夜,因为一部片子突然想哭或想笑,别压抑,那就是他偷偷按了播放键。
来源:有趣的蛋糕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