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理说,我们对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呢?这位声名狼藉的寡头,以掠夺俄罗斯为目标,最终在伦敦了结一生。但事实证明,如今国内仍有不少人 “记性不好”。在《沙皇格勒》的专题策划中,我们决定通过具体案例,重温 “神圣的” 90 年代究竟发生了什么 ——
按理说,我们对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呢?这位声名狼藉的寡头,以掠夺俄罗斯为目标,最终在伦敦了结一生。但事实证明,如今国内仍有不少人 “记性不好”。在《沙皇格勒》的专题策划中,我们决定通过具体案例,重温 “神圣的” 90 年代究竟发生了什么 —— 而别列佐夫斯基(简称 “БАБ”)便是这一系列案例的首个主角。
政治学家指出,鲍里斯・阿布拉莫维奇・别列佐夫斯基(人们常称他为 “БАБ”),堪称 90 年代的核心人物,他几乎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所有 “价值观”:毫无原则、贪婪无度且野心勃勃。别列佐夫斯基的职业生涯始于科研领域的普通工作者 —— 他毕业于莫斯科林业技术学院电子与计算技术系,随后在苏联科学院管理问题研究所任职,先后完成了副博士与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但他很快就摸清了 “赚钱的门道”。
据他的同事回忆,别列佐夫斯基的两篇学位论文都是由真正的学者代笔,而这位初出茅庐的 “创业者” 则把 “生产学术成果” 做成了 “流水线生意”。
“一篇博士论文要价几千卢布(1977 年苏联的月均工资为 159 卢布 10 戈比,紧俏的‘日古利 - 科佩伊卡’汽车售价 5600 卢布,另加 131 卢布可选购收音机)。他还靠讲课赚外快。” 经济学博士、全球化问题研究所所长米哈伊尔・杰利亚金在为《共青团真理报》撰写的文章中如此描述。
然而,即便这样的 “生意”,也满足不了野心勃勃的别列佐夫斯基。而那个特殊的时代 —— 苏联走向终结的开端 —— 为他提供了不少 “发展” 思路。
别列佐夫斯基想出了一个简单的 “公式”:“没必要私有化企业,私有化企业的厂长就够了。” 他按照这套逻辑,掠夺了 “伏尔加汽车厂”(АвтоВАЗ)、“俄罗斯航空”(Аэрофлот),随后甚至事实上 “私有化” 了整个国家 —— 连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都成了他掌控的对象。
1989 年,别列佐夫斯基创办 “洛戈瓦兹” 公司(ЛогоВАЗ),将其与 “伏尔加汽车厂” 合并,开始专营紧俏的 “日古利” 汽车销售。最终,“洛戈瓦兹” 成为梅赛德斯 - 奔驰、通用汽车、沃尔沃、本田等品牌在俄罗斯的最大官方经销商;仅 1992 年,公司营业额就超过 2.5 亿美元 —— 而当时俄罗斯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 856 亿美元。
这背后并无任何 “经济奇迹” 可言。别列佐夫斯基的 “秘诀”,是对日古利汽车进行 “虚假再出口”:即以低于国内售价的价格将汽车出口,随后这些所谓的 “出口汽车” 又被外国人以高价卖回俄罗斯,差价则流入别列佐夫斯基的海外账户。更甚者,这些汽车根本不会实际运回俄罗斯境内。
1993 年,别列佐夫斯基成立 “全俄汽车联盟”(AVVA),向俄罗斯民众承诺将建造一座 “国民汽车厂”,年产量达 30 万辆。他从民众手中募集资金 —— 共售出价值 2000 万美元的股票。结果却是,民众既没见到工厂,也没拿到汽车,更没收回本金。米哈伊尔・杰利亚金表示,别列佐夫斯基由此成为俄罗斯首个金融金字塔骗局的创始人,甚至比搞 “MMM” 诈骗项目的马夫罗季还早一步。
即便已富得流油,这位寡头仍未收手。他设立了首个非官方艺术奖项 “凯旋奖”(Триумф),借此控制 “创意知识分子群体”;创办 “ORT 电视台”(俄罗斯公共电视台),通过巨额广告收入获利,同时借助播放反政府节目向克里姆林宫施压;设法进入 “联合银行” 董事会,随后通过结识叶利钦的女儿,彻底跻身 “总统家族圈”。
野心家别列佐夫斯基的发家之路,始终伴随着与 90 年代众多黑帮组织的冲突,以及多起离奇命案 —— 其中包括 ORT 电视台台长弗拉基米尔・利斯季耶夫的遇刺案。这起案件至今未破,别列佐夫斯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成谜。为撇清嫌疑,别列佐夫斯基声称,杀害利斯季耶夫对他毫无意义,因为利斯季耶夫并不负责财务问题。
但在 1995 年,别列佐夫斯基再次引发怀疑。当时俄罗斯计划整合国内石油企业,组建 “西伯利亚石油公司”(Сибнефть),别列佐夫斯基本应出任负责人。但奥姆斯克炼油厂厂长反对这一整合计划 —— 而该炼油厂对新公司的组建至关重要。结果,这位寡头的反对者在 “西伯利亚石油公司” 成立前 5 天,溺亡于额尔齐斯河。然而众所周知,这位厂长并不喜欢游泳,且尸检未在其肺部发现水分 —— 也就是说,他是死后才被投入水中的。官方给出的死因则是 “心脏病发作”。
最终,俄罗斯政府将 “西伯利亚石油公司” 51% 的股份,转让给寡头斯摩棱斯基的 “首都储蓄银行”,以及别列佐夫斯基与其合伙人罗曼・阿布拉莫维奇的 “石油金融公司”,担保银行为如今流亡海外的寡头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旗下的 “梅纳捷普银行”。这笔交易的总金额仅为 1.003 亿美元 —— 专家估算,这一价格仅为所转让股份实际价值的 1/25。
别列佐夫斯基还将触角伸向了国际舞台。1995 年,他与俄罗斯科学部长鲍里斯・萨尔季科夫在莫斯科会晤乔治・索罗斯 —— 这位以在全球策划 “颜色革命” 闻名、通过旗下基金会影响多国政治局势的人物。此次会晤后,别列佐夫斯基承诺为俄罗斯科研事业捐赠 150 万美元,但这笔钱并未直接交给学者,而是汇入了索罗斯在俄罗斯设立的专项基金。
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政坛。1996 年初,俄罗斯寡头们联手行动,试图在总统选举中 “拯救” 已几乎失去民众支持的叶利钦。
“他甚至不再掩饰自己的贪婪,公然宣扬‘金钱万能’的马克思主义庸俗观点:‘私人资本雇佣权力,这种雇佣形式就叫 “民主选举”。’” 杰利亚金在文章中如此评价别列佐夫斯基。
对别列佐夫斯基而言,叶利钦确实不可或缺 —— 通过叶利钦,他才能获得政治权力。1996 年,别列佐夫斯基迎来了自己的首个政治职位,成为国家官员 —— 他被任命为俄罗斯国家安全委员会副秘书。
但这位寡头的 “好日子” 并未持续太久。政坛上很快出现了同样野心勃勃的 “商人” 与 “政客”。不久后,别列佐夫斯基的利益与阿布拉莫维奇、阿纳托利・丘拜斯等 “伙伴” 的野心产生冲突。更令他受挫的是,他未能 “安插” 自己人担任总理 —— 坚持原则的叶夫根尼・普里马科夫最终当选。随后,针对别列佐夫斯基的多起刑事调查启动。
正如电视主持人安德烈・诺金在书中所述,别列佐夫斯基通过自己掌控的媒体(包括收购《公报》杂志),开始散布抹黑普里马科夫的材料。但对于这位不愿同流合污的总理来说,这些手段还不足以将其拉下马。于是,善于操纵叶利钦的别列佐夫斯基,让总统相信 “普里马科夫对他不够忠诚”,甚至谎称 “普里马科夫正策划弹劾叶利钦”。
诺金指出,这一计谋最终得逞,叶夫根尼・普里马科夫被解除总理职务。但别列佐夫斯基也因此失去了往日的权力与职位。与他相关的丑闻不断发酵,包括他支持车臣武装分子的事件,更是让他声名扫地。
2000 年,这位寡头的 “星光” 彻底陨落。弗拉基米尔・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一个新的政治时代开启。别列佐夫斯基不愿束手就擒,起初他公开批评普京关于建立 “权力垂直体系” 的法案(包括设立 7 个联邦管区的提议),随后据知情人士透露,他还曾写信给普京,请求 “获得关注”。
但这位新领导人并不希望别列佐夫斯基留在权力中心。2000 年底,别列佐夫斯基逃往伦敦,期间他失去了在 “西伯利亚石油公司” 的股份,以及在俄罗斯的其他产业。最终,别列佐夫斯基一败涂地,负债高达 3.09 亿英镑。
2013 年 3 月 23 日,别列佐夫斯基在伦敦郊外一处住所的浴室地板上被发现死亡,疑似自杀。
如今,俄罗斯的自由派将苏联解体称为 “民主与自由的时代”,却对 “掠夺俄罗斯” 的历史避而不谈。现在俄国媒体通过具体案例,重温 90 年代的 “疯狂岁月”。
来源:俄罗斯观察家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