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呼吸为主要受累器官的疾病我国第一批国家罕见病目录(2018年)纳入了淋巴管肌瘤病、肺泡蛋白沉积症、囊性纤维化、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特发性肺纤维化及窒息性胸腔失养症(热纳综合征);第二批国家罕见病目录(2023年)则新增了ANCA相关血管炎(EGPA/GPA/M
呼吸遗传病及罕见病的类型
以呼吸为主要受累器官的疾病我国第一批国家罕见病目录(2018年)纳入了淋巴管肌瘤病、肺泡蛋白沉积症、囊性纤维化、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特发性肺纤维化及窒息性胸腔失养症(热纳综合征);第二批国家罕见病目录(2023年)则新增了ANCA相关血管炎(EGPA/GPA/MPA)、发作性睡病、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恶性胸膜间皮瘤、进展性肺纤维化、免疫出生缺陷及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等疾病。
呼吸系统常受累的部分疾病第一批国家罕见目录(2018)纳入了Castleman病、先天性脊柱侧凸、IgG4相关性疾病、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马方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症及系统性硬化症等。
其他(国家罕见病目录暂未收录)以下为部分举例:Birt-Hogg-Dube综合征、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肺泡微结石症、塑性支气管炎(纤维素性支气管炎)、广泛性淋巴管异常(淋巴管瘤病)、黄甲综合征、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及Ehlers-Danlos综合征等。
罕见病的共性特征及破局之策
罕见病研究主要面临7大共性问题。① 认识不足:不仅公众,专业人士对罕见病也普遍缺乏了解;② 漏诊误诊普遍:源于认知不足、诊疗技术缺乏及培训不够;③ 治疗方法缺乏:多数罕见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④ 研究困难:患者人数少,单中心难以开展研究;⑤ 研究投入少:科研资金严重不足;⑥ 企业研发困难:回报率低,需政策支持;⑦ 信息壁垒:患者、医生、企业、政府之间信息不畅,导致就诊难、研究难、政策制定难。
应对之策包括两项。
一是构建研究网络协作体系,例如国家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呼吸遗传及罕见病相关组织(呼吸罕见病登记研究协作网络、中国罕见病联盟呼吸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遗传及罕见病筹备学组)、地区、机构、单病等多种形式协作网络、国际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络[如基金会(LAM Foundation、Orphanet)、国际罕见病研究联盟(IRDiRC)]等。
二是开展注册登记研究。注册登记研究是罕见病研究的基础工程,能整合分散的患者信息与资源,全面把握疾病特征与自然病程,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
通过注册登记研究,可有效应对以下挑战:① 患者人数少(我国人口基数大,罕见病资源全球领先);② 专家稀缺(逐步形成专家网络,患者与医生群体显现);③ 资源分散(集中整合激发研发动力);④ 医患信息不对称(构建就诊与研究网络);⑤ 缺乏临床资料与标本库(将患者资源转化为科研资源);⑥ 难以长期随访(建立系统随访机制);⑦ 临床试验开展困难(便于患者招募与研究参与);⑧ 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罕见病注册登记研究的优势
注册登记研究与临床干预性研究的主要区别见下表。
注册登记研究与真实世界研究的共同点包括:① 数据来源于真实世界,反映实际诊疗效果;② 属于观察性研究,记录真实医疗行为与结果;③ 可弥补随机对照试验(RCT)的局限,入组人群更广,治疗方式更贴近实际;④ 可设计为前瞻性研究,持续收集疾病演变、治疗安全性与卫生经济学等数据。两者区别见下表。
由于罕见病发病率极低,临床医生普遍认知不足,疾病自然史研究困难,我国许多罕见病缺乏可靠的疾病自然史数据。目前,我国罕见病注册登记体系已初步形成,包括国家罕见病注册系统、国家卫生健康委罕见病直报系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由专业学会、机构、企业、研究者、患者组织和慈善机构发起的各类注册登记研究。
开展高质量的罕见病注册登记研究
患者注册登记研究是指有组织地运用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统一的临床或其他数据,对特定患病人群或暴露人群进行结局评估,以实现预设的科学、临床或政策目标。其目的包括描述疾病自然史、评估疗效、监测安全性、评价医疗质量等。注册登记研究特别适用于罕见病,能够整合患者资源,分析疾病规律,评估诊疗方法,并持续提升医疗质量。
注册登记研究方案框架包括以下要素(每一个研究均需要一个独立完整的研究方案):① 方案设计符合临床研究规范,通过伦理审核并获取知情同意;② 在相关平台进行方案登记;③ 组建多中心研究团队;④ 明确研究目标、患者数量与研究期限;⑤ 设定入选与排除标准;⑥ 制定具体观察指标与流程;⑦ 实施质量监控。
高质量注册登记研究需具备以下保障措施:① 目标明确、方案科学,多学科参与,包括统计学专家;② 组建多中心研究队伍,定期培训并通报进展;③ 有效招募患者,加强随访与科普宣传;④ 维护患者联系信息,降低失访率;⑤ 强化数据质量控制,确保完整性、准确性及多中心一致性;⑥ 前瞻性队列与生物样本库是核心保障;⑦ 保障研究经费,支持平台、技术与人员;⑧ 应用数智化技术;⑨ 建立论文发表、知识产权与成果共享机制。
徐凯峰教授以LAM为例,介绍了罕见病注册登记研究的发展历程。
1990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单中心32例研究为1.0版本;
2006年,NHLBI LAM注册登记研究发布首个多中心研究(230例)为2.0版本,系统描述了LAM的临床特征;我国同期启动LAM 1.0注册登记(主要通过互联网登记患者);
2016年,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开展“十三五”精准医学项目,推动LAM - China 2.0多中心研究;
2019年,NHLBI发布15年随访结果,揭示疾病进展与死亡风险;
2023年,徐凯峰教授团队发表登记注册研究,明确血清VEGF - D水平与疾病进展及生存相关,西罗莫司治疗可延缓进展并改善生存。
徐凯峰教授介绍,我国LAM的3项研究入选美国LAM基金会推荐的对LAM患者最重要的研究。
对于LAM-China 3.0,徐凯峰教授提出以下方向:一是积极拥抱AI,通过AI多模态大数据重塑我们的注册登记研究;二是研究风险分层体系及个体化治疗策略,利用真实世界数据评估不同干预效果。LAM-China 注册登记研究3.0可通过创新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前瞻性干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小结
徐凯峰教授总结指出,注册登记研究特别适合罕见病,是研究的重要基础。其在了解疾病自然史、特征、治疗应用及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每一项注册登记研究都应目标明确,并遵循临床研究规范,通过高质量实施优化临床实践标准,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徐凯峰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遗传及罕见病筹备学组副组长。长期从事呼吸罕见病等基础与临床研究。
感谢徐凯峰教授审阅
来源:壹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