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药闭眼买,拿住就翻倍?”2025年以来,随着国产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恒瑞、百济神州等龙头业绩亮眼,不少投资者跟风入场,把“长期持有创新药”当成稳赚不赔的信条。但三季报数据却狠狠打脸:8家创新药企集中暴雷,德展健康利润暴跌854%,哈三
“创新药闭眼买,拿住就翻倍?”2025年以来,随着国产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恒瑞、百济神州等龙头业绩亮眼,不少投资者跟风入场,把“长期持有创新药”当成稳赚不赔的信条。但三季报数据却狠狠打脸:8家创新药企集中暴雷,德展健康利润暴跌854%,哈三联亏损超2亿元,南新制药更是因年报造假遭立案调查,股价20cm跌停。
真相远比想象残酷:2025年全球创新药研发成功率仅10%,PD-1等热门靶点扎堆导致价格战白热化,医保谈判平均降幅仍超60%。所谓“拿住就不亏”,只适用于少数优质企业,这两类药企不仅可能让你赚不到钱,还可能亏光本金,一定要避开!
一、行业真相:光鲜数据下的生存暗战,“拿住就不亏”是伪命题
2025年创新药行业呈现“冰火两重天”:头部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中小药企却纷纷倒下,看似繁荣的市场背后,是严峻的生存考验。
(一)高增长≠普涨:头部与尾部差距悬殊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占全球46%,恒瑞与GSK合作拿到120亿美元潜在收益,百济神州核心产品泽布替尼全球营收超125亿元。但光鲜数据掩盖不了行业分化:三季报中,亚太药业净利润暴涨29倍,欧林生物增长超10倍,而德展健康、哈三联等8家企业却集体暴雷,利润下滑幅度最高达854%。
这种差距根源在于研发与商业化能力的鸿沟:龙头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超500亿元,管线储备超100个,而尾部药企往往只有1-2个在研项目,一旦失败就面临退市风险。
(二)研发成功率低到离谱:十药九败是常态
2025年全球创新药从临床Ⅰ期到上市的成功率仅10%,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药物等领域更是重灾区——阿尔茨海默病研发成功率仅6%,心血管药物仅3.7%。即便进入临床试验,也可能功亏一篑:某药企一款肿瘤新药在Ⅲ期临床中因疗效不达标终止,前期10亿元研发投入血本无归。
更致命的是靶点扎堆:国内PD-1/PD-L1抑制剂企业超80家,同类药物竞争导致价格战白热化,部分药企产品毛利率从60%跌至20%以下,陷入“研发成功也不赚钱”的困境。
(三)政策与市场双重挤压:盈利空间被持续压缩
医保谈判常态化让创新药价格大幅下降,2025年平均降幅仍超60%,最高达85%。曾经70万元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谈判后降至3.3万元;DMD创新药安迦利伐莫洛龙价格降幅达47%,虽提升了患者可及性,却让药企盈利压力陡增。
海外市场同样不轻松:欧洲光伏关税壁垒、美国FDA审批趋严,导致部分药企海外授权项目搁浅,2025年有12个License-out项目因监管问题终止,涉及金额超80亿美元。
二、避雷指南:这两类药企,再便宜也不能碰
在创新药行业“强者恒强”的格局下,以下两类药企存在巨大风险,普通投资者一定要坚决避开。
(一)研发“赌徒型”药企:押注高风险领域,十赌九输
这类药企把所有希望寄托在1-2个高风险研发项目上,缺乏管线储备,一旦失败就万劫不复,主要有两个特征:
1. 单点押注高失败率赛道
专门盯着阿尔茨海默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死亡赛道”,这些领域研发成功率极低,却妄想靠“爆款药”一夜暴富。2025年就有3家药企因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研发失败,导致股价暴跌超50%,其中一家直接触发退市预警。
即便押注热门赛道,也可能因靶点扎堆失败。某药企跟风布局PD-1抑制剂,投入8亿元研发后,因临床数据不如同类产品,既未能获批上市,也无法达成海外授权,前期投入全部打了水漂。
2. 研发投入“虚胖”,专利含金量低
表面上研发投入占比高,实则资金用错地方:要么把60%以上资金砸在传统领域,AIoT、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投入不足1%;要么专利“水分大”,70%以上是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占比不足15%,核心技术依赖海外授权。
这类药企的典型表现是:财报中研发费用年年增长,但始终没有重磅新药进入后期临床,管线进展停滞不前,完全靠“研发概念”炒作股价。
(二)现金流枯竭+商业化乏力型药企:赚吆喝不赚钱,随时可能暴雷
这类药企要么产品卖不出去,要么资金回笼困难,现金流持续恶化,即便有新药获批,也难以维持运营,主要有三个致命伤:
1. 核心产品缺乏竞争力,销量惨淡
要么产品同质化严重,陷入价格战;要么临床价值不高,未被医保或商保纳入,患者用不起。健友股份核心肝素类产品因海外竞品价格竞争,销量不及预期,2025年三季度收入下滑5%,利润暴跌29%。
更惨的是“获批即滞销”:某药企一款罕见病新药获批后,因未进入医保,年治疗费用高达50万元,全年销量不足100盒,连生产线维护成本都覆盖不了。
2. 现金流紧张,回款周期漫长
医药企业普遍面临回款难题,2023年药品批发企业对医疗机构的应收账款回款天数平均达152天,大量资金被占用。健康元2025年三季度因核心业务承压,新品放量不足,叠加研发项目终止致资产减值,利润下滑2%,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减少30%。
更危险的是“造血能力丧失”:部分药企依赖融资维持运营,一旦融资断裂,就面临停工停产。某药企因现金流枯竭,无法支付临床试验费用,导致3个核心项目停滞,股价一年内跌幅超80%。
3. 内部治理混乱,财务造假风险高
这类药企往往存在信息披露违法违规、重组失败、股东精准减持等问题。南新制药2025年因年报造假遭证监会立案,同时终止重大资产重组,重要股东在利空消息公布前精准减持,导致股价20cm跌停,投资者损失惨重。
三、正确姿势:什么样的创新药企值得长期持有?
避开雷区后,真正值得“拿住”的创新药企,必须具备以下三大核心能力,这也是它们穿越行业周期的底气。
(一)管线丰富且优质,研发效率高
拥有“弹药充足”的研发管线,覆盖多个疾病领域,避免单点押注风险。恒瑞医药有10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在临床开发,400多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推进;百济神州也有两款血液肿瘤新药,潜力跻身全球同类最佳。
同时研发效率突出:借助AI技术缩短研发周期,比如剂泰科技用AI平台将临床前制剂开发周期从1-2年压缩至3个月,候选药物从立项到Ⅲ期临床仅用38个月,大幅降低研发风险。
(二)商业化能力强,盈利模式清晰
产品能顺利进入医保或商保目录,实现“以价换量”。2025年医保谈判推出“双轨制”,基本医保管刚需药,商保收高价值创新药,复星凯瑞的CAR-T药已被80余款商业医疗险纳入,患者负担大减,药企市场也随之扩容。
海外市场表现亮眼:通过License-out模式实现“出海赚钱”,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接近660亿美元,超过2024年全年,恒瑞、荣昌生物等企业的ADC药物获得海外大药企认可,实现长期收益分成。
(三)财务健康,抗风险能力强
现金流充足,回款能力良好,负债率合理。百济神州2025年上半年营收175.18亿元,同比增长46%,成功扭亏为盈;恒瑞医药前三季度研发投入32.28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足以覆盖研发和扩产需求,财务状况稳健。
四、总结:理性看待创新药投资,长期价值≠盲目持有
创新药行业长期前景广阔,2025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虽仅196亿美元,占药品市场的8.6%,但专家预测未来能飙到1.4万亿元,成长空间巨大。但“拿住就不亏”的说法,是对行业高风险特性的误解,盲目持有劣质药企,只会面临亏损风险。
真正值得长期持有的,是那些研发管线优质、商业化能力强、财务健康的龙头企业,它们能借助技术进步和政策红利,实现持续增长。而研发“赌徒型”和现金流枯竭+商业化乏力型药企,只会在行业洗牌中被淘汰。
对于投资者而言,一定要摒弃“跟风抄底”的心态,深入研究企业的管线布局、研发效率和商业化能力,才能在创新药投资中赚到钱。
最后想问大家:你曾经踩过创新药企的坑吗?你认为判断创新药企价值,最关键的指标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我是快乐的海浪,我每天会分享关于社保和其它方面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快乐的海浪一点号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