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柳宗元,这位与韩愈、欧阳修、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的文坛巨匠,世人初识他,多半是从那首传唱千古的《江雪》开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句诗的首字连缀,恰是 “千万孤独”,这首诗也因此被称作 “世间最孤独的诗”。
柳宗元,这位与韩愈、欧阳修、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的文坛巨匠,世人初识他,多半是从那首传唱千古的《江雪》开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句诗的首字连缀,恰是 “千万孤独”,这首诗也因此被称作 “世间最孤独的诗”。
他究竟是历经了怎样的境遇,才写下这般孤绝的诗句?命运对柳宗元的苛待,早已刻进半生岁月:父亲早逝,妻子先亡,女儿与母亲亦相继病逝;自身疾病缠身,新政落败后遭贬谪,皇帝一纸诏书,彻底断了他回长安的归途。家国壮志双双落空,身边亲友怕受牵连纷纷疏远,一同被贬的同僚也病故他乡。每日所见,唯有永州的荒山野岭与孤寂江水,真可谓“身残家破,万事瓦裂”。在中国文学史上,或许再没有谁,比柳宗元更能诠释 “孤独” 的深刻内涵。他的前半生,是长安城里鲜衣怒马、人人称羡的天才少年;后半生,却在一贬再贬的漂泊中客死他乡。这悬殊的人生落差,究竟源于何处?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大唐最孤独诗人的一生。
柳宗元,字子厚,生于长安,祖籍河东郡。河东柳氏自南北朝起便是河东地区三大世家之一,世代高官厚禄,声望显赫,只是到了唐朝中期渐趋没落。他的母亲出自范阳卢氏,卢氏家族世代以诗书传家,母亲常以楚国诗人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的高尚品格与不屈精神教导他,盼他成长为 “忧国忧民、为百姓代言” 的仁人志士。这份 “为民” 的种子,自少年时便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建中四年(783 年),河北藩镇发动叛乱,柳宗元为避战乱,前往父亲任所下口。此后,他随父亲遍历多地,亲眼见证了灾荒中流离失所的百姓、苛政下苦不堪言的黎庶,早早将 “民间疾苦” 刻进了心底。
公元 793 年,21 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成为大唐数百年间最年轻的新科进士之一。可不久后,父亲柳镇病逝,他按制在家守丧。公元 796 年,柳宗元正式开启仕途,先被安排至秘书省任校书郎,后历任集贤殿书院正字、蓝田县尉、监察御史里行。这 “监察御史里行” 一职,素来有 “八品宰相” 之称,不仅负责监察百官,还可直接参与朝政。与他同时晋升的,还有比他年长一岁的同榜进士刘禹锡。两人志同道合,都怀揣着 “革新弊政、为民谋福” 的理想。
公元 805 年,唐顺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等人推行改革。柳宗元因与王叔文 “抑制豪强、体恤民生” 的政见相合,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革新派推出的一系列举措,字字句句都向着 “为民”:打击宦官专权以革除欺压百姓的恶政,抑制藩镇势力以避免战乱祸及民生,罢免贪官污吏以减轻百姓赋税负担。这些举措直击时弊,却触动了宦官、藩镇与保守派官僚的核心利益,遭到他们的疯狂反扑。这场被称作 “永贞革新” 的变法,仅维持了一百多天便宣告失败。王叔文被赐死,王伾被贬后病逝,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位革新核心成员,尽数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 “二王八司马” 事件。这一年,柳宗元 33 岁,正值人生壮年,却从 “为民谋福的朝臣” 沦为 “戴罪的逐臣”—— 可即便遭此重创,他 “为百姓发声” 的初心,从未有过半分动摇。
赴永州途中,母亲卢氏因舟车劳顿、忧思成疾,抵达永州后不久便撒手人寰。被贬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人生极尽落寞的开端,却也是他从官员蜕变为文学家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他写下《吊屈原文》,借屈原之口抒发“哀民生” 的情怀;写下《捕蛇者说》,用 “蒋氏捕蛇抵税” 的悲惨故事,揭露 “苛政猛于虎” 的残酷现实,字字泣血为百姓控诉;而《江雪》中 “孤舟蓑笠翁” 的倔强,何尝不是他 “虽千万人吾往矣”、坚持为百姓发声的写照?少年时读《江雪》,只觉 “千山万径” 的苍茫与 “孤舟独钓” 的清冷,为画面之美所动;长大后历经世事,读懂民生之艰与人生挫折,才明白那 “独钓” 的背后,是理想破灭后的绝望,更是绝望中不肯低头的倔强 —— 即便孤立无援,也不肯放弃为百姓呼喊的坚守。史书上 “永贞革新” 四个字,落到柳宗元肩上,便是一生的理想与家族荣耀的千钧重负。
元和十年(815 年),朝廷下诏将被贬谪的官员召回京城。可刘禹锡因作《玄都观桃花》一诗,被政敌当作 “无悔过之心” 的证据上奏,唐宪宗震怒,下令将这些刚回长安的司马,统统贬到更偏远的地方任刺史。其中,刘禹锡被贬至播州,柳宗元被贬至柳州。播州比柳州更为荒僻,而刘禹锡的母亲当时已八十多岁,根本无法承受这般长途颠簸。柳宗元毅然上书,请求与好友对调任所。虽最终未能成功,但刘禹锡也因此改贬连州,这份患难与共的情谊,更显珍贵。
抵达柳州时,柳宗元的身体已大不如前,疟疾、脐疮反复发作。可他看着柳州“荒蛮落后、民不聊生” 的景象,仍强撑病体,把 “为百姓发声” 的初心,化作了实实在在的为民之举:他推广医学,编撰医书、培养医者,让饱受疾病折磨的百姓不再只能求神拜佛;他破除迷信,禁止 “杀牛祭鬼” 的陋习,既保住了耕牛、维护了农桑,也让百姓免受无谓消耗;他种树垦荒,带领百姓开垦荒地、种植树木,逐步改善当地生存环境;他最令人称道的,是颁布 “禁绝人口买卖” 的措施 —— 当时柳州百姓常因贫困卖儿鬻女,子女一旦被卖,便终身为奴。柳宗元规定,凡被卖为奴婢者,可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抵完债务便可恢复自由,短短几年便解放了数百名奴隶;他还兴办文教,修建学堂、邀请儒师,让柳州的百姓子弟有机会读书识字,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的蒙昧状态。
柳州的生存环境愈发恶劣,柳宗元为官清廉,自身生活朴素到“食不充肠、衣不盖形”,却把俸禄大多用于改善民生;他始终牵挂百姓,即便病痛缠身,也常拄着拐杖走遍柳州的村落,听百姓诉苦、为百姓解忧;他也从未放下对朝政的关切,盼着有朝一日能重回长安,继续推行 “为民” 的新政。可命运再一次辜负了他,他先后患上脐疮与伤寒,四十多岁便已白发苍颜、形容枯槁。
元和十四年(819 年)十一月八日,柳宗元在柳州刺史任上病逝。临终前,他将自己的全部文稿与家人,都托付给了挚友刘禹锡。彼时,朝廷征召他起复的文书正在途中,可他终其一生,也没能再回到那个曾让他激情燃烧的长安。47 岁的柳宗元,最终客死柳州,将一生的孤独与坚守,永远留在了南国的烟瘴之中。
他走后,柳州百姓为他建祠立庙,代代供奉—— 百姓记得的,从不是他 “千古文章四大家” 的名号,而是那个 “为百姓发声、为百姓做事” 的柳刺史。柳宗元的孤独,从来不是个人的悲戚,而是一位文人 “以笔为刃、以身为炬”,为百姓抗争的悲壮;他的文字,也从来不是风花雪月的消遣,而是穿越千年仍振聋发聩的 “为民之声”。
来源:老谢语文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