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走弱人民币升值!中国掌握定价主动权,我们的钱更值钱了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01 02:55 1

摘要:无论哪种财富衡量方式,核心逻辑从未改变,谁能掌握更多生产资料、创造更多价值,谁就会成为富裕的一方。

文 |林时砚

编辑 | 林时砚

货币背后的贫富密码:普通人如何借势破局

如果世界上没有货币,该如何衡量财富?该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富有还是贫穷?

无论哪种财富衡量方式,核心逻辑从未改变,谁能掌握更多生产资料、创造更多价值,谁就会成为富裕的一方。

货币的出现,只是将这种差距用更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而非制造差距的根源。

在当下有货币的社会中,货币究竟是加大了贫富差距,还是缩小了这一差距?若货币是一种工具,我们又该如何借助它从贫跨越到富?

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货币的流动与分配逻辑里。

工具本身没有善恶,就像一把刀,既能用来砍柴生火,也能成为伤人利器。

货币的作用,完全取决于使用者如何运用,以及分配机制是否均衡。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推出量化宽松政策(QE),试图通过增加货币供给刺激经济复苏。

美联储的初衷是推动经济回暖,但实际结果却是金字塔尖的人群率先获利,工薪阶层却因物价上涨被迫承担更高生活成本,最终形成了贫富差距扩大的分配格局。

货币流动:为何富者愈富,贫者愈难

可没想到,同样的剧本在日本也曾上演。

路透社2013年报道,日本央行推出量化质化宽松政策(QQE),大量印钞投入市场,日经指数短短两年上涨超过80%,东京核心区房价涨幅超50%。

但普通民众的工资却停滞不前,便利店打工者时薪十年未涨,物价上涨让生活压力陡增,贫富差距持续拉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美联储开启印钞模式后,货币首先流入银行体系。银行获得资金后,本应将其贷给有需求的个人与企业,助力其渡过难关、实现发展。

但受金融危机影响,银行放贷态度极为谨慎,并未轻易释放信贷。

2022年某财经报曾报道,国内银行新增贷款中,60%流向大企业和优质资产持有者,个人消费贷和小微企业贷占比不足20%。

银行的本质是追求低风险、高回报,优质资产持有者能提供抵押,还款能力有保障,自然成为信贷优先对象。

美国的银行也是如此,把部分资金贷给了拥有优质资产抵押的头部人群,另一部分则投入股市与房市获取收益。

头部人群凭借优质资产率先获得资金支持,普通人却很难触及这些新增货币。

随后,大量资金涌入股市与房市,推动资产价格持续上涨。

有数据显示,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新增财富中,约60%被前10%的头部人群占据,后50%的人群几乎没有分到任何收益。

但大量货币在短时间内涌入市场,商品与服务的供给却并未同步增加,这直接引发了通货膨胀。

超市里的面包、牛奶等生活物资纷纷涨价,普通人的工资却未能同步增长。

而拥有资产的人群则享受着股市与房产的高额回报,美国普通民众只能对高房价望而却步,贫富差距因货币分配机制的失衡进一步拉大。

由此可见,货币的流动与分配并非雨露均沾,它总会优先流向风险更低的领域,也就是原本就拥有优质资产的人群。

反观一些企业家,早期靠少量资金积累第一套房产后,便以房产为抵押申请贷款,再购置新的房产或投入生意。

这就是货币创造会加大贫富差距的核心原因:货币本身是中性的,它并不知晓贫富差异,但不同人群在认知、资源、技术、劳动成果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货币在不同人手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使用效率。

玩转货币效率,普通人也能破局

正是这种使用效率的差距,最终加剧了贫富分化。

而从理论上来说,完全可以通过提升货币使用效率,实现从贫到富的跨越,有一家从事贷款业务的公司,便给出了典型范例。

该公司自有资金30亿元,随后向银行拆借数十亿元,以1:2的杠杆将资金规模扩大至近百亿元,之后将这些资金对外放贷。

当资金耗尽时,公司会将贷出去的债权打包成金融产品,以年化6%左右的利率卖给投资者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回笼资金后继续放贷。

这种将贷款债权打包为可交易产品的模式,被称为资产支持证券(ABS)。

2021年某国有银行就曾发行过一款车贷ABS产品,通过循环打包债权,融资规模从初始的50亿元扩大至250亿元,新闻报道过该产品的发行情况。

这家贷款公司对外放贷的年化利率为15%~18%,而通过ABS融资的成本仅为年化6%左右,通过提升货币使用效率与流动速度,实现了财富的快速积累。

尽管后续监管机构出台限制政策,规定此类循环最多只能进行4次,公司资金规模因此缩减了2/3,但这一案例依然给我们带来了重要启发。

货币的价值不在于持有,而在于在流动中完成价值交换,更在于能否通过主动设计循环,将其从消费工具升级为财富放大工具。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货币的用途仅限于消费,钱从自己手中流向商家,仅完成一次价值交换,并未创造新的财富。

但也有普通人通过简单的循环实现了财富增长。

央视农业频道曾报道,山东一位农民将自家种植的苹果通过电商平台直接卖给消费者,省去中间批发商环节。

他用卖苹果的收入购置更好的肥料和种植设备,提高苹果品质和产量,再通过直播扩大销量,形成“种植-销售-再投入”的小循环,年收入从3万元涨到20万元。

这一过程是经济循环的基础——你的消费构成他人的收入,他人再用收入进行消费,形成经济运转的基本盘,但单纯的消费更多是财富转移,而非财富新增。

因此,只有让货币流动起来,流动的交易节点越多,财富增长的机会才会越大。

另一个普通人的案例是职场白领小李,他将每月结余的3000元投入低风险基金,半年后获得的收益用来报名专业技能课程,提升职场竞争力后成功加薪。

加薪后的额外收入,一部分继续投入基金,一部分用于拓展副业,形成“储蓄-投资-增值-再投资”的循环,三年后被动收入超过月工资。

这些案例都证明,货币并非头部人群的专属工具,普通人只要找对方法,同样能提升货币使用效率。

只要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提升认知,合理规划资金流向,每个人都能借助货币的力量,实现属于自己的财富梦想,让贫富差距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激励自己前行的动力。

来源:青菀杳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