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闭症”三个字,是2012年冬天砸向王艳秋的一块冰——3岁的女儿被确诊那天,她攥着诊断书反复想:“我和她爸不在了,这孩子咋办?”和她有同样绝望的,还有东东妈妈那句“实在不行,就带孩子一起走”。可为人母的本能让她不愿放弃,“怎么也得为孩子拼尽全力搏一把!”
【抚顺人物新闻】
(辽宁区域经济/武克敌)“自闭症”三个字,是2012年冬天砸向王艳秋的一块冰——3岁的女儿被确诊那天,她攥着诊断书反复想:“我和她爸不在了,这孩子咋办?”和她有同样绝望的,还有东东妈妈那句“实在不行,就带孩子一起走”。可为人母的本能让她不愿放弃,“怎么也得为孩子拼尽全力搏一把!”
为给女儿找条糊口的路,王艳秋试过琥珀雕刻、中国结,直到母亲提起“姥姥的植物染”——板蓝根的蓝、姜黄的黄,曾在她童年记忆里晕成星光。2018年1月31日,她把家里客厅改成工作室,地上铺着塑料布,染料瓶摆了一地,“星星的孩子”公益团队就此起步,最初只有两个孩子:唐氏综合症的佳佳,连皮筋都不会用;单手的刘治钰,连扎布都成难题。
教佳佳绑皮套,她用了8个月。当佳佳终于把成功的视频发给她,后来又骄傲地举着作品说“我是扎染师,我不是累赘”时,王艳秋红了眼:“原来智力残疾人也需要被认同,哪怕只有一分机会,我们都要抓住。”为帮刘治钰这样的孩子,她专门设计出“夹子扎染法”,让5个单手孩子都能熟练创作。她把日子掰成分钟教:系皮筋练几千次,染色记牢“三浸三晾”,打包快递手把手教半年。8年里,这群曾需要终身监护的孩子,从脑瘫患者到智力低下者,最终都能独立完成扎花、染布、直播售卖全流程。
质疑声曾如影随形,“就是哄孩子玩”的声音,却被他们用三个奇迹击碎:第一个奇迹,20个孩子成了草木染非遗传承人,能独当一面;第二个奇迹,他们以健康人身份报名第四届全国工艺美术大赛,从几万家参赛者中突围,和国家级大师同台竞技,拿下铜奖,成为全国唯一获奖的染坊;第三个奇迹,作品走进沈阳故宫、福建博物院,摆进厦门大学文创店。
更让王艳秋动容的,是孩子们的蜕变:曾谁都不理的境沂,如今能在世博园主动推销产品,还在千人舞台唱《最美的光》;当有人质疑“这孩子没毛病”时,她反而欣慰——“这是天大的喜事,说明我们进步到别人看不出不同了!”
8年来,她免费培训残疾人8000人次,组织公益活动3000场,带动20名智力残疾人、20名宝妈与退休大姐就业。从一个绝望的母亲,到聚拢20个家庭的“引路人”,她带着团队甩掉自卑,把草木染的底色,变成了“星星的孩子”自立自强的亮色。如今,她又制定了帮助全国“星星的孩子”的计划:“抚顺是雷锋城,雷锋精神刻在骨子里,我们要让这份温暖,代代传下去。”
见习编辑 王欣
责任编辑 李仁杰
责任校对 杨芳
编辑部主任 陈志鸿
审核总编 傅强
来源:辽宁区域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