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易中天、纪连海为代表的讲史风格极大概率凉凉”的说法引发讨论。这究竟是行业迭代的必然,还是片面判断?今天咱们从观众需求、媒介形态、内容创作三个维度,把这事聊透。
近期“易中天、纪连海为代表的讲史风格极大概率凉凉”的说法引发讨论。这究竟是行业迭代的必然,还是片面判断?今天咱们从观众需求、媒介形态、内容创作三个维度,把这事聊透。
现在的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对历史内容的需求早就变了:
• 互动性需求:过去是“老师讲、观众听”,现在得是“你讲的我能插一嘴,观点还能碰撞”。比如B站知识区的历史UP主,会在视频里留“讨论点”,评论区能吵出几百条深度分析,这种互动感是传统讲史形式给不了的。
• 碎片化与深度并存:年轻人既喜欢“1分钟看懂安史之乱”的短视频,也愿意啃“30分钟解析唐朝门阀制度”的长内容,但前提是“不枯燥、有干货、够犀利”。传统讲史的“娓娓道来”,在快节奏的信息环境里,很容易让人“划走”。
• 现实共鸣需求:观众不再满足于“历史故事”,更想知道“历史对现在有啥用”。比如分析“明朝文官集团内斗”时,有人会延伸到“现代职场博弈”,这种“历史照进现实”的视角,比单纯讲典故更受欢迎。
媒介的变革,是传统讲史风格“遇冷”的关键推手:
• 短视频的冲击:抖音、快手的历史科普短视频,动辄百万播放,靠“悬念开头+干货密集+画面吸睛”抢占用户时间。比如“30秒告诉你秦始皇没立皇后的隐情”,这种效率是传统长篇讲史比不了的。
• 直播与知识付费的新玩法:历史博主在直播间连麦辩论“楚汉相争的关键错误”,或者推出“19.9元解锁《三国权谋与现代管理》”的付费课程,互动性和商业转化能力远超传统电视或书籍。
• 平台算法的偏好: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更青睐“强冲突、强钩子、强信息密度”的内容,传统讲史的“温文尔雅、慢条斯理”,在算法推荐里很容易被埋没。
新一代内容创作者的崛起,也让传统讲史风格显得“脱节”:
• 语言体系的迭代:现在的历史内容会用“打工人视角看古代官吏”“三国谋士的职场PUA”这类网络化表达,易中天他们那代的“书面化口语”,在年轻人听来多少有点“端着”。
• 选题的差异化:新创作者敢碰“历史冷门领域”,比如“魏晋南北朝的美妆演变”“古代快递员的生存现状”,这些选题新鲜又贴近生活,比反复讲“三国、明清”更能吸引眼球。
• 技术赋能创作:用动画还原历史场景、用数据可视化呈现“唐朝人口流动”,这些技术手段让历史内容更生动,而传统讲史多依赖“口述+配图”,形式上落了下风。
说易中天、纪连海“凉凉”,其实是说他们的形式在新环境下遇冷,但文化传播的本质——对历史的深度解读、对知识的通俗化传递——一直有需求:
• 转型成功的案例:易中天也尝试过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历史冷知识”片段,纪连海也在直播里和网友聊“历史剧的槽点”,只要拥抱新形式,他们的知识储备和表达能力依然能打。
• 行业的迭代必然:任何内容形式都会随时代变化,这不是“谁不行了”,而是行业在自我更新。就像当年《百家讲坛》火遍全国时,也有人说“传统历史书要凉”,但现在书籍、短视频、直播各自有受众。
易中天、纪连海为代表的传统讲史风格,确实在新媒介环境下面临挑战,但这不是“凉凉”,而是“转型的契机”。观众对历史的需求一直存在,只是需要更贴合时代的表达形式。
对于创作者来说,不管是坚守传统还是拥抱新形式,核心都得是“把历史讲透、讲得有意思、讲得有用”。对于观众来说,多一种形式,就多一扇了解历史的窗口,这从来都是好事。
来源:是布丁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