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空中警务” 宜春交警书写基层治理新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01 02:05 1

摘要:无人机悬停喊话劝离违停车、“空中哨兵”定向提醒骑手戴头盔、AI巡检系统自动抓拍违法货车……如今在宜春,警用无人机已成为基层交管的“新利器”。宜春市公安局交管支队锚定“防事故、保安全、保畅通”目标,以“科技赋能、精准施策、暖心服务”为核心理念,构建“空中+地面”

无人机悬停喊话劝离违停车、“空中哨兵”定向提醒骑手戴头盔、AI巡检系统自动抓拍违法货车……如今在宜春,警用无人机已成为基层交管的“新利器”。宜春市公安局交管支队锚定“防事故、保安全、保畅通”目标,以“科技赋能、精准施策、暖心服务”为核心理念,构建“空中+地面”立体化治理格局,将智慧警务的效能转化为群众出行的安全感与获得感,为基层交通治理现代化探索出新路径。

AI赋能

让“老大难”变“新样板”

曾经,上高县公安局交管大队泗溪中队辖区袁埠路口是公安部交管局重点督办的隐患点——整改后虽通行条件改善,但周边企业货运大货车无序占道、零散停靠的问题凸显,民辅警反复往返疏导却陷入“刚返程、又违停”的困境;袁州西村集镇路段地形复杂,传统地面巡查难避“视野盲区”,违停、不按车道行驶等违法行为拉低了通行效率;宜阳学校周边早晚高峰,车辆拥堵、行人横穿的乱象让执勤民警分身乏术。这些“看得见、管不住”的治理难题,一度成为交管工作的“堵点”。

科技应用打破了治理困局。上高交警率先打出“科技+共治”组合拳:一方面对接企业明确管理责任,引导货车规范停靠;另一方面启用无人机多模态目标AI检测系统,以“定期巡查+不定期抽查”模式对袁埠路口开展空中巡检。5厘米级高清镜头配合智能算法,可自动识别违停大货车,实时取证、告警,并第一时间将信息推送至当班民辅警,实现“空中发现、地面处置”的闭环管理。今年国庆假期,袁埠路口拥堵频次同比下降70%,未发生一起货车违停引发的事故,曾经的“老大难”蜕变为“畅通样板”。

袁州交警则在窑前路口、西村集镇搭建无人机基站,以基站为中心覆盖五公里半径内的国省道、县乡道及重点区域。“以前人工半小时最多处理10起违停,现在无人机5分钟就能完成全覆盖巡查,效率提升3倍以上。”宜春市公安局交管支队袁州大队秩序科科长韩孟黎的话,道出了科技赋能的实效。在宜阳新区,交警的无人机在早高峰时段升空巡航,一公里内的车流走向、非机动车行驶状态尽收眼底,8月中旬以来累计纠正各类违法行为1000余起,路口交通乱象显著减少。

云端疏堵

让“严管理”含“暖服务”

“请规范停车,方便你我他。”“电动车驾乘人员请戴好头盔,安全从细节做起。”……在宜春城乡的拥堵路段,这样的温馨提示常从空中传来。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乱停乱放、交通违法等问题,宜春交警创新无人机喊话劝导模式,将法规的“刚性”与服务的“柔性”相结合,让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上高县公安局交管大队墨山中队辖区沪瑞线与田心大道路口,因超市、菜市场密集,早晚高峰群众聚集消费,车辆乱停乱放与国道密集车流叠加,拥堵成常态。以往“专人专车盯守”的模式投入大、效果差,如今无人机每天早中晚三个固定时段从机场自动起飞,在路口上空循环播报精心打磨的劝导内容:既明确告知交通违法后果,传递法规震慑力,又融入文明出行提示,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同时,无人机化身“流动探头”,自动抓拍违法大货车并实时传输数据,国庆假期该路口乱停乱放车辆同比减少65%,早晚高峰通行效率提升50%。

宜春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宜阳大队更进一步,推出“先提醒、后处罚”的执法机制。无人机发现未戴头盔、逆行等违法行为时,先通过定向广播精准提醒,若当事人及时纠正则不予处罚;对多次提醒仍不整改的,再由地面民警依据无人机记录的证据依法处理。市民王女士骑电动车未戴头盔,听到高空提醒后立即停车佩戴,她感慨道:“这种提醒既贴心又有警示作用,比直接罚款更容易让人接受。”如今,当地电动车头盔佩戴率已从不足70%提升至85%以上,文明出行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大型活动保障中,无人机的疏导作用更显突出。2025年第十九届月亮文化节闭幕式当晚,袁州、宜阳新区两地数万市民聚集观看演出。暮色未沉,无人机已如“智能飞鸟”盘旋夜空,实时捕捉车流人流,发现拥堵便即时喊话引导:“前方车辆请走右侧车道,有序通行!”地面警力依据空中传回的路况科学调度,最终5万余名群众仅用23分钟就顺利散场,道路快速恢复畅通。“本以为散场要堵很久,没想到十几分钟就上了主干道!”市民刘先生的赞叹,是对这份“贴心守护”的最佳认可。

科技融合

让“粗放管”向“精细治”

从“人跑断腿”到“机巡全域”,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无人机与实景三维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推动宜春交通管理从“用脚步丈量”向“用数据说话”跨越,这种转型不仅体现在日常管控中,更渗透到隐患排查、应急处置等交管工作全链条。

在隐患排查领域,上高交警的实践颇具代表性。此前,袁埠路口整改前后拍摄航拍图,需多名警力往返几十公里,耗时数天且易受天气影响。如今,上高交警调取路口5厘米级分辨率的实景三维作为整改前基础资料,再调度无人机自动起飞进行多角度航拍获取整改后画面,整个过程仅需30分钟,民警在电脑前轻点鼠标便能完成对比分析。自2025年4月底宜春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开展国省道实景三维隐患排查以来,全市相关成果制作已过半,为精准治理提供了坚实数据支撑。

应急处置中,“空中监测—实时喊话—地面处置”的联动机制更显优势。袁州交警介绍,处理交通事故时,地面警力尚未抵达现场,无人机传回的画面已让指挥中心掌握现场情况,为快速划定警戒区域、引导车辆绕行赢得时间,有效避免二次事故发生。这种高效联动模式,让应急处置从“赶到再说”变为“提前预判”,大幅提升了交管工作的主动性。

数据见证治理效能:国庆中秋假期8天,上高泗溪、墨山两个中队的无人机机场累计起降360余次,AI检测系统抓拍违法停车大货车1000余辆;袁州无人机在假期首日便劝导违法行为100余起,重点路段交通违法发生率下降约37%。科技赋能让基层民辅警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应急处突、服务群众等工作中,实现了交管资源的最优配置。

从督办隐患路口的“蝶变”,到城乡拥堵路段的“畅通”,再到大型活动的“有序”,宜春交警以无人机应用为突破口,将“科技为翼、民生为本”的治理理念落到实处。如今,这些空中“天眼”正持续织密道路安全防护网,未来宜春交警将进一步深化智慧交通建设,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守护群众平安出行的实际成效,为基层交通治理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源:江南都市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