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国庆中秋双节之后走访市场,沿途由南往北,从河南南阳到河北唐山以南,观察各地玉米收获情况,甚是不容乐观,受长期的连续阴雨天气影响,玉米霉变极其严重,丰产不丰收。
自国庆中秋双节之后走访市场,沿途由南往北,从河南南阳到河北唐山以南,观察各地玉米收获情况,甚是不容乐观,受长期的连续阴雨天气影响,玉米霉变极其严重,丰产不丰收。
2025年9月20多号到10月12号,20余天的连续阴雨天气给河南、山东、河北等产粮大区的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带来严重的灾难,部分区域玉米严重霉变、生芽。(如下图,摄于2025.9.25-10.10)
如果玉米的霉菌毒素轻微超标,可用于制作工业酒精。
但如果黄曲霉毒素严重超标,这样的玉米只能被销毁。
受长期降雨影响,目前收获的玉米含水率大概在32%~35%,当前控制霉变最关键的措施就是粮食收获后要及时晾晒烘干,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帮助农民抢收,降低损失。
▲ 10多亩花生地,自2025.09.16收获至2025.10.10日的处境(依然在地里---河南滑浚一带)素材来源于网络
霉菌毒素犹如潜伏在动物饲料工业全链条的一把“不见血的刀”,从原料采购到终端食品,对行业发展、养殖效益及食品安全构成多维度威胁,其影响贯穿始终且很难根除!
因此,对于霉菌毒素,我们必需防患于未然。
PART.01 霉菌毒素对畜牧产业造成重大危害
1、上游原料供应:“源头失守”,企业选材进入两难
饲料原料是控制毒素入侵的首要关口。
玉米、大豆等常规主粮,在适宜的温湿度下易被真菌污染产毒;若加工不及时、存储不当,更成毒素滋生重灾区,且常出现多种毒素交叉污染。
饲料原料的毒素问题给饲料企业出了难题:严选原料会提高采购成本,放宽标准则将引入毒素污染风险。
2、中游饲料生产:成本激增+合规压力,利润空间被挤压
为确保饲料产品质量,饲料企业一方面要加大检测力度,另一方面还需额外投入脱毒成本——饲料配方中添加脱毒剂、生产中采用物理或生物脱毒工艺,导致饲料生产成本显著上升。
一旦产品毒素超标,将面临下游养殖客户因畜禽生产性能下降前来投诉,可能丧失市场信任,丢失客户。
3、下游养殖户:养殖负面反馈与传导,冲击口碑与销量
毒素会通过饲料传递给养殖动物,导致其生产性能下降。
给畜禽投喂有毒害的饲料,猪只易拒食(拒食毒素-T2毒素、呕吐毒素DON)、腹泻,母猪则可能流产(赤霉烯酮F-2毒素);
家禽会出现肝脏损伤(黄曲霉毒素ABF1)、肉鸡拉稀、蛋鸡产蛋率骤降,鸡蛋蛋黄中霉菌毒素残留等;
反刍动物出现产奶量下降、乳品质降低且有霉菌毒素残留风险。
这些问题最终会由饲料企业背锅,甚至面临养殖户索赔,影响市场销量。若因畜产品毒素残留超标引发食品安全事件,饲料企业更会陷入品牌危机,进而丢失市场。
表一:不同霉菌毒素来源与危害
4、终端食品安全:“饲料-养殖-食品”产业链风险,倒逼饲料行业力改
毒素可以通过肉、蛋、奶进入人类食物链,如:奶牛摄入黄曲霉毒素后,其代谢物会进入牛奶;蛋鸡摄入黄曲霉毒素后,蛋黄中会有毒素残留。这类毒素残留威胁人体健康,冲击畜禽产品市场。
作为养殖上游的饲料企业将要严格监管,逼迫饲料行业加大力度,利用综合高效脱毒技术,解决霉菌毒素问题。
防控霉菌毒素不是饲料工业的“选择题”,而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唯有从源头管控、生产优化到全链条监测多管齐下,才能筑牢饲料安全防线,保障养殖安全生产与畜禽食品安全。
PART.02 霉菌毒素脱毒的综合措施
NO.1 严格原料选择控制
①严格控制霉变原料采购,增加检测频次;对毒素超标原料严禁使用,对轻微霉变原料可以降低其配方用量,或者将霉变饲料回机生产,并与未霉变原料/饲料进行简单地混合,以降低饲料产品中霉菌毒素浓度,或在成年动物酌情使用(在幼小动物、种畜禽严禁使用),降低毒素危害。
②了解霉菌毒素的特性,注意选择玉米副产品原料。
如赤霉烯酮具有脂溶性,易与玉米蛋白粉中的脂肪、蛋白质结合,不易在加工过程中流失;
而呕吐毒素是水溶性毒素,在浸泡、洗涤环节易随废水排出,或在干燥过程中因高温(如80-100℃)部分降解。因此,通常玉米蛋白粉的赤霉烯酮比呕吐毒素高。
NO.2 物理方法去毒
物理方法有:清洗、人工挑拣、风吹、过筛、脱皮,电子色选机、溶剂萃取法、紫外线辐射、热处理等。另外,还可以提高制粒温度,通过高温促进毒素分解。
如呕吐毒素对热敏感,100℃下30分钟可降解50%以上(赤霉烯酮的热稳定性较强,100℃下2小时仅能降解20%左右)。仔猪料、母猪料生产使用玉米可以通过脱皮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物理脱毒法效果不确定且往往带来大量的饲料损耗,增加成本,实用价值非常有限。
NO.3 化学方法脱毒
常用的有亚硫酸氢钠、NH4OH、NH3、臭氧、氯气、福尔马林熏蒸。缺点是成本高而且时间长,改变了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降低了饲料的质量,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NO.4 生物方法脱毒
霉菌毒素吸附剂、酶解剂。降低霉菌毒素的生物利用度,使霉菌毒素在被吸附前毒性降低或失去毒性。
①高分子聚合物吸附剂:低聚糖、果胶、葡聚糖、甘露聚糖、酵母细胞壁等。酵母细胞壁上有多糖、蛋白质和脂类,这些物质对毒素的吸附是通过氢键、离子键和疏水作用力等实现的。试验结果表明,酵母细胞壁可以吸附2.7mg/g玉米赤霉烯酮,并且这种吸附平衡可以在10分钟内达成,在种畜禽方面应用是很好的选择。
②活性炭:活性炭的选择性吸附能力差,在动物体内不能表现出良好的毒素吸附性能,占用饲料容积太大,实用性不佳(可用于棒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A的吸附)。
③无机矿物质吸附剂:包括层状硅铝酸盐(矿物黏土)、膨润土、结晶硅铝酸盐、沸石、硅藻土。吸附剂表面性质一定,因此一般只对一类毒素起作用:比如基于粘土类矿物(蒙脱石或沸石)的吸附剂具有亲水性的负电荷表面,适于吸附带有极性基团的霉菌霉素,如黄曲霉毒素;而那些极性不强的霉菌毒素如玉米赤霉烯酮和赭曲霉毒素则不易被这些矿物所吸附。这类吸附剂的另一个缺点是,它们表现出了对维生素及矿物盐的非选择性吸附能力,因此可能造成饲料营养物质的浪费。
天然铝硅酸盐矿物吸附力小,效率低,占饲料容量大,对营养物质有一定吸附,因而直接用于饲料效果不好。对天然铝硅酸盐进行改性后,可以改善它对霉菌毒素的选择性吸附能力,它对各种毒素的吸附力排序是:黄曲霉毒素B1>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M1>T-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及赭曲霉毒素(上海交通大学,陈峰,2005)。
④酶解剂:有一些特定的微生物可以降解霉变饲料中的霉菌毒素。生物降解技术刚起步,该方法在现有的研究水平上操作困难,成本较高,尚无法达到工业化阶段。生物降解技术有针对性、时效性。
NO.5 胆汁酸与霉菌毒素
研究表明,胆汁酸可能通过其独特的分子特性和生理功能,参与机体对某些霉菌毒素的代谢过程。
代德鹏(2017)、徐彦岭(2018)等研究表明,胆汁酸具有生物活性,在体内通过激活异物代谢酶、异物分解酶的表达,对黄曲霉毒素AFB1、T-2毒素、呕吐毒素DON均有很强的分解作用;
胆汁酸具有双亲性分子结构,在体外可与AFB1相互结合形成共沉淀,具有脱除AFB1的作用,其中鹅去氧胆酸CDCA可以减少55.5%的AFB1含量(山东龙昌动保科研中心,张军等,2025)。
胆汁酸兼具防霉剂和脱霉剂的功效,抑制霉菌菌丝体生长、产毒(南京农业大学赵茹茜教授团队,2022)。
有市场反馈显示,在马来西亚地区,胆汁酸与其他成分的科学搭配,为应对饲料中的霉菌毒素问题提供了思路。
小结
没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能消除所有的霉菌毒素,根据生产实践,只有针对性的采用综合对策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部分参考文献:
[1]代德鹏. 饲料中添加胆汁酸促进外源性T-2毒素在肉仔鸡中的代谢并缓解毒性的研究[D]. 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17. DOI:10.7666/d.D01390266.
[2]徐彦岭. CDCA对外源性T-2毒素和DON毒素在肉仔鸡血液浓度及缓解其毒性的研究[D]. 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18. DOI:10.7666/d.D01603852.
来源:龙昌动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