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开中国与越南的历史版图,有一段史实常让大众困惑: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设象郡管辖越南北部,到公元938年吴权建立吴朝,这近1100年间,越南中北部长期处于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辖之下,被纳入郡县体系,推行汉字、儒学与中央政令,堪称“千年北属时期”。
翻开中国与越南的历史版图,有一段史实常让大众困惑: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设象郡管辖越南北部,到公元938年吴权建立吴朝,这近1100年间,越南中北部长期处于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辖之下,被纳入郡县体系,推行汉字、儒学与中央政令,堪称“千年北属时期”。
可为何如今的越南是独立主权国家,而非中国的“固有领土”?不少人陷入认知误区:认为“曾经统治过”就等同于“永远属于”,却忽略了“固有领土”的定义从来不是单一的“统治时长”,更取决于治理模式的本质变化、文化认同的断裂重构,以及历史转折中的地缘博弈与国际确认。要解开这个谜题,需穿透“千年统治”的表象,从历史脉络的关键节点中,找到越南走向独立、脱离“中国领土”范畴的核心逻辑。
大众口中“中国统治越南1000年”,准确来说是“越南中北部的千年北属时期”,但这一时期的统治并非全程“紧密直接”,而是呈现“前期强管控、后期弱治理”的演变轨迹,尤其是魏晋南北朝后的300余年,中央王朝对交州(越南中北部古称)的控制力持续衰减,为后来的独立埋下了伏笔。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14年派大军南征百越,征服岭南地区后设桂林、南海、象郡,其中象郡涵盖今越南北部及中部部分区域,这是越南中北部首次被纳入中原王朝的郡县体系。此时的统治是“完全直接”的:中央派官吏治理,推行秦律与度量衡,强制移民(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迁50万罪徒至岭南,与越人杂居),汉字成为官方文字,中原农耕技术(如铁器、牛耕)传入当地,彻底打破了此前的部落联盟形态。
西汉建立后,将象郡拆分,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今越南北部至中部),隶属于交州刺史部,统治模式进一步“汉化”: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交州各郡设立学校,教授儒学;汉平帝时期,交趾太守锡光、九真太守任延“教民耕稼,制冠履,设媒娉,立学校”(《后汉书·南蛮传》),将中原的伦理制度与生产方式全面引入。这一时期,交州与中原内地的郡县无本质区别,当地贵族多学习汉字、参与中原科举,甚至有人入朝为官(如东汉末年的士燮,祖籍山东,在交州任太守40余年,既是地方长官,也是儒学传播者,被越南后世尊为“南交学祖”)。
公元3世纪后,中原陷入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中央王朝对边疆的控制力急剧下降,交州的统治模式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中央派官”转向“依赖地方豪强”,出现明显的“土官化”倾向。
这一时期的关键转折点是李贲起义(541-548年) 。李贲是交州本地豪强,因不满南朝梁派来的刺史萧谘“苛政暴敛”,率领俚人(古代越族分支)起义,攻破交州治所龙编(今越南河内东北),自立为“越帝”,建立“万春国”。虽然起义最终被梁朝大将陈霸先镇压,但这场持续7年的叛乱,暴露了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中原战乱导致中央无力派重兵驻守交州,只能依赖地方武装;二是交州本地势力已具备与中央对抗的实力,“汉化贵族”与“本土豪强”的利益分化加剧。
此后,南朝对交州的治理基本采取“妥协策略”:不再强行派遣中原官员,而是任命当地归附的豪强为刺史或郡守,只要其名义上向中央称臣、缴纳贡赋,便默认其自治权。比如陈朝时期,交州刺史李天宝是李贲的侄子,虽为“降将”,却实际掌控交州军政大权,中央几乎无法干预其内部事务。这种“间接管控”的模式,已与秦汉时期的“直接郡县”截然不同,交州逐渐成为“名义上归属、实际上自治”的特殊区域,统治根基从此时开始松动。
唐朝建立后,为强化对边疆的控制,在交州设立安南都护府(679年,唐高宗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将其纳入“都护府体系”,看似恢复了直接统治,实则隐患早已埋下。
唐朝对安南的治理,呈现“前期稳定、后期混乱”的特点:唐太宗至唐玄宗时期,国力强盛,派名将(如高骈)镇守安南,平定当地叛乱(如863年的南诏入侵),重修大罗城(今越南河内),推动农业与商业发展,安南一度重现“汉化”景象。但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严重,中央对安南的军费与官吏供给大幅削减,只能再次依赖本地豪强。
此时的安南,已形成“三大本土势力”:一是以陈氏、黎氏为代表的“汉化豪强”,虽认同儒学,却谋求地方自治;二是以侬氏为代表的“俚人部落首领”,保留本土文化,抗拒中央干预;三是驻守安南的唐军将领,因长期脱离中央,逐渐演变为“地方军阀”。这三股势力相互博弈,中央王朝只能在其间“平衡牵制”,根本无法实现秦汉时期的“完全管控”。比如866年高骈平定安南后,虽重建都护府,但仅过20年,安南将领庞勋便发动叛乱,率军北上,一度威胁唐朝腹地,可见中央对安南的控制力已弱到极点。
综上,“千年北属”并非“铁板一块”的直接统治,而是从“完全郡县化”到“间接管控”再到“表象归属”的逐渐松动过程。到唐末,中原王朝对安南的统治已名存实亡,只需一个“历史契机”,独立便成为必然。
公元938年的白藤江之战,是越南脱离中原王朝、走向独立的“临界点”,但这场战争的胜利并非偶然——它是唐末以来地缘格局变化、本土势力崛起的结果,更标志着越南“独立民族意识”的形成,彻底断裂了与中原的“文化归属”,为其脱离“中国领土”范畴奠定了基础。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分裂为后梁、后唐、后晋等多个政权,无暇南顾,安南的本土势力趁机崛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吴权(安南本地豪强,祖上为唐代安南都护府官员)。当时的安南名义上归属南汉(五代十国中的南方政权,定都广州),但南汉君主刘䶮“暴虐好战”,试图重新将安南纳入直接统治,于938年派儿子刘弘操率军南征,号称“十万大军,战船数百艘”,直指吴权的根据地。
吴权深知南汉军事实力强大,正面硬拼必败,于是选择在白藤江(今越南北部太平江支流)设伏:他派人将削尖的木桩埋入江中,顶端仅露出水面少许,再以茅草覆盖伪装;同时挑选精兵,乘坐小船,伪装成“投降的渔民”,引诱南汉战船进入埋伏圈。当南汉战船驶入白藤江浅水区时,船体被木桩刺穿,漏水沉没,吴权率军趁机出击,南汉军大乱,刘弘操战死,残部狼狈逃回广州。
白藤江之战的意义,远超一场“地方叛乱”的胜利:其一,它彻底粉碎了中原政权(南汉)重新控制安南的企图,此后的中原王朝(宋、元、明、清)虽有过短暂收复(如明朝永乐年间),但均无法长期维持;其二,吴权战后在安南称王(虽未正式建国号,但建立了独立的政权机构),废除了唐朝的都护府制度,改用“安南自主”的治理模式,标志着安南从“中原郡县”正式转变为“独立政权”;其三,这场胜利让安南各本土势力意识到“团结抗外”的重要性,此前的“汉化豪强”与“俚人部落”开始融合,形成了初步的“越南民族共同体”。
吴权死后,安南陷入短暂的“十二使君之乱”(944-968年),最终由丁部领统一安南,于968年建立丁朝,定都华闾(今越南宁平省),正式定国号为“大瞿越”,并派遣使者向北宋朝贡,请求册封。宋太祖赵匡胤因刚统一中原,无力南征,便册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默认了其独立地位——这是中原王朝首次从“法理”上承认安南为“藩属国”,而非“领土”,标志着两者关系从“郡县隶属”转向“宗藩关系”。
此后,越南历代王朝(前黎朝、李朝、陈朝)不断“构建独立文化认同”,彻底与中原的“文化归属”断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李朝时期(1010-1225年),越南开始编写本国历史,摆脱对中国史书的依赖。李朝大臣黎文休编撰的《大越史记》(已失传,是越南第一部国史),将越南历史追溯至“神农氏后裔”,称“大越为独立之国,非中国之郡县”,构建了“自源性历史脉络”,而非“中国边疆史的分支”。陈朝时期(1225-1400年),史学家黎崱编撰《大越史记全书》(现存最早的越南史书),进一步强化“独立叙事”,将吴权、丁部领称为“开国明君”,将中原王朝的入侵(如元朝三次征越)描述为“外夷入侵”,塑造“抗外保国”的民族记忆。
(2)文化符号的“本土化”虽然越南仍使用汉字、推崇儒学,但开始创造“本土文化符号”:其一,创造喃字(13世纪李朝时期),以汉字为基础,结合越南语发音,形成独特的文字体系,用于书写诗歌、法律(如陈朝的《国朝刑律》),虽未完全取代汉字,却成为“越南文化独立”的重要标志;其二,确立“佛教为国教”,李朝与陈朝的君主均崇信佛教,修建了独柱寺、升龙寺等著名寺庙,将佛教与越南本土信仰(如祖先崇拜)结合,形成“越南佛教”,区别于中国的佛教流派;其三,发展本土艺术,如“水上木偶戏”“嘲剧”,以越南民间故事为题材,而非中原的历史典故,强化民众的“本土文化认同”。
(3)政治制度的“自主化”越南历代王朝虽表面上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但其内部政治制度完全自主:其一,国王自称“皇帝”(中原王朝仅称其为“国王”,但越南内部使用“皇帝”称号),设立“三省六部”,但官职名称(如“辅国太尉”“殿前都指挥使”)与中原不同,且官员均由越南人担任,禁止中原人干预;其二,推行“科举制度”,但考试内容除了儒学经典,还加入越南历史与法律(如陈朝科举需考《大越史记》),培养“本土官僚阶层”,而非“亲中原的汉化官员”;其三,建立独立的军事体系,军队由“本土豪强子弟”组成,将领世袭,中央王朝无法调动,比如陈朝抵御元朝入侵时,军队完全由陈氏宗室指挥,无需依赖中原援军。
到陈朝末期,越南的“独立民族意识”已完全形成:民众认同“大越”为自己的国家,视汉字、儒学为“共享文化”而非“归属标志”,将中原王朝视为“外部大国”而非“宗主”。这种文化认同的断裂,是越南无法成为“中国固有领土”的核心原因——即便后来明朝曾短暂收复(1407-1427年,设交趾布政司),但因当地民众强烈反抗(如黎利领导的“蓝山起义”),最终只能撤军,恢复宗藩关系。
为何“千年统治”仍无法让越南成为中国的“固有领土”?核心在于大众对“固有领土”的定义存在误区——将“历史上曾统治”等同于“永远属于”,却忽略了“固有领土”需满足历史脉络的连续性、文化认同的一致性、现代国际法的确认三大条件,而越南恰恰在这三个层面,均不符合“中国固有领土”的标准。
“固有领土”的核心逻辑是“历史脉络的连续归属”,即某一地区在历史上长期稳定属于某一国家,且未发生过“彻底独立”的断裂。而越南的历史脉络,存在两次关键“断裂”:
第一次断裂是938年白藤江之战后的独立建国——从此时起,越南脱离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建立独立政权,虽与中原保持宗藩关系,但宗藩关系≠领土归属(宗藩关系是“君主与君主”的关系,如明清时期的朝鲜、琉球,均为独立国家,而非中国领土)。这种独立状态持续了近500年(938-1407年),形成了稳定的“独立国家形态”。
第二次断裂是1427年明朝撤军后的永久独立——明朝永乐年间,虽因越南陈朝内乱而短暂收复,设交趾布政司,但仅20年便因当地民众持续反抗(黎利起义)而撤军,此后明清两朝均未再试图将越南纳入直接统治,而是维持“宗藩关系”(越南国王需经中国皇帝册封,定期朝贡,但内政、外交完全自主)。从1427年至今,越南除被法国殖民(1885-1945年)外,始终是独立国家,历史脉络的“断裂性”已超过“连续性”,不符合“固有领土”的历史逻辑。
反观中国的“固有领土”(如台湾、新疆、西藏),虽历史上也曾有过短暂分离(如台湾被荷兰殖民、新疆曾有阿古柏叛乱),但从未出现“长期独立建国”的断裂,且中央王朝最终均恢复了直接统治,历史脉络始终“连续归属”,这与越南的情况完全不同。
不少人认为,越南使用汉字、推崇儒学,文化与中国相似,因此应是“中国领土”,但这是对“文化认同”与“领土归属”的混淆——文化相似不等于“认同归属”,关键在于民众是否将自己视为“某一国家的国民”。
如前所述,越南从李朝开始,便构建了“独立文化认同”:虽然使用汉字,但创造了喃字;虽然推崇儒学,但加入了本土历史与信仰;虽然借鉴中国政治制度,但确立了“自主化”的官僚体系。更重要的是,越南民众的“国家认同”早已形成——从陈朝抵御元朝入侵,到黎朝抗击明朝收复,再到近代反抗法国殖民,越南民众始终以“越南人”的身份抗争,而非“中国人”。
这种“文化相似但认同独立”的情况,在世界历史上并不罕见:比如朝鲜、韩国也曾使用汉字、推崇儒学,文化与中国相似,但从未被视为“中国固有领土”;又如美国、澳大利亚曾是英国殖民地,文化与英国相似,但如今是独立国家。可见,“文化相似”不能作为“领土归属”的依据,关键在于“民族认同”是否独立。
现代国际法对“固有领土”的认定,有一个重要原则:“历史终结点”以“近代国家主权形成”为界,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世界各国逐渐形成“主权国家”体系后,某一地区的归属应以当时的国际条约、国际承认为准,而非“古代历史上的统治”。
越南的“主权确认”,有两个关键的国际法节点:其一,1885年《中法新约》 ——此前,清朝与法国因越南问题爆发中法战争(1883-1885年),战后签订《中法新约》,清朝正式放弃对越南的宗主权,承认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这是国际社会首次以条约形式确认越南的“独立主权”(虽为法国保护,但已脱离中国宗藩体系),从国际法上否定了“越南是中国领土”的可能。其二,1945年越南独立与1954年日内瓦会议——1945年,越南共产党领导“八月革命”,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1954年日内瓦会议确认越南分为北越和南越,1975年越南统一,成立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承认。根据现代国际法,“国家主权”以“国际承认”为重要依据,越南作为联合国成员国,其独立主权已得到全球公认,“中国固有领土”的说法从国际法上完全不成立。反观中国的“固有领土”,如台湾,虽曾被日本殖民(1895-1945年),但1945年《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明确规定“台湾归还中国”,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得到国际法确认,这与越南的情况有本质区别。
回望中越历史,“千年北属”是一段真实的共同记忆,它见证了中原文化对越南的深刻影响,也塑造了两国“文化相似但国家独立”的特殊关系。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曾经统治过”不等于“永远属于”,“文化相似”不等于“领土归属”,“古代历史”不等于“现代主权”。
越南之所以不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核心在于:唐末以来的统治根基松动,让独立成为可能;白藤江之战后的文化认同断裂,让独立成为必然;近代国际法的确认,让独立成为事实。这一历史脉络告诉我们,“固有领土”不是一个静态的“古代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历史与法律概念”,需结合治理本质、文化认同与国际规则综合判断。
如今,中越作为相互尊重的独立主权国家,应正视历史、面向未来——既珍视“千年北属”时期的文化交流遗产,也尊重彼此的独立主权,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关系,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传承。
来源:评书小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