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们知道自己会心脏骤停,还会如此拼命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9 09:49 1

摘要:一位45岁,是南京艺术学院的雕塑家、博士生导师尹悟铭。一个44岁,是浙江理工大学的传播学者、副教授刘曦。

2025年5月16日,我们送走了两位中青年人文教授。

一位45岁,是南京艺术学院的雕塑家、博士生导师尹悟铭。一个44岁,是浙江理工大学的传播学者、副教授刘曦。

新闻来得突然,也走得悄无声息,仿佛他们从未在这片讲坛上发过光。但只有我们这些同行知道,他们曾怎样活着——拼命活着。

尹悟铭老师,生于1980年。45岁的年纪,在高校里也不过是刚刚“站稳脚跟”。但他已经是南艺的教授、美术学院的前副院长、艺术创作与实践处的处长,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的副主席。

这些头衔背后,是20年如一日的教学与创作。他从传统雕塑中取法,又不囿于传统。他讲课的时候说:“雕塑去哪了?”声音洪亮,讲中国古代雕塑的形神之美,也讲阿尔山、西口村的乡村艺术装置。他不是那种站在象牙塔里自说自话的艺术家,而是愿意把雕塑拽到地面,种在田野,融入烟火气。

他最常挂在嘴边的,是“赋能乡村振兴”,最不喜欢的,是雕塑的“空洞装饰化”。他说,艺术要有重量,要有质感,要讲人间事。

可就在一次讲座结束后的第13天——他走了。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无效。

这么多年来,他把雕塑当作生命去雕刻,可谁又能想到,真正凿断他生命的,不是艺术,而是系统的消耗。

刘曦老师,是另一种风格。

她在浙江理工大学任教,传播学副教授,是系主任、研究所副所长、还担任学院工会主席。样貌漂亮,干练温和,学生们都喊她“曦姐”。

她是“能干”的代名词,2006年入职后,一直是典型的“院里风云人物”。科研上拿课题、发论文,行政上任职、开会、统筹、关心同事。身兼数职,节节晋升。但也就在这期间,她的病痛悄悄袭来。

癌症?自免?没人敢问,也没人愿问。我们只知道,她最后靠吗啡止痛,不愿同事来看她,连葬礼也不让大家送行。

那是一种怎样的坚持?哪怕到生命尽头,还要独自守住最后的尊严。

她的同事写下悼词,说:“我们终于明白,那些微笑背后,是一个人无声的咬牙坚持。”

是的,她从来没有停过。就像一匹温顺而勤恳的马,拉着学术、教学、行政、评比、师德、职称的车,任由人鞭打,却不哀鸣。

如果她能早一点说“我撑不住了”,会不会还有转圜的余地?

看着他们的讣告,我一夜未眠。

这不是一份份公文,而是同行的挽歌。他们不是“早逝的英才”,不是“可惜的损失”,他们就是我们。

是那个深夜点灯还在改论文的你,是那个刚上完两节课又赶行政会议的她,是那个盯着基金截止时间越发焦虑的我,是一个个不断向上攀爬,却不知终点何在的“青椒们”。

你可能觉得,“我还能撑一阵”,可身体从不撒谎。心脏骤停,不会提前告诉你;免疫系统崩溃,也不会等待你完成下一轮评审。

我们都太习惯“扛”,太习惯把“辛苦”当作职业修养,把“拼命”当作自豪。可谁来为你报账?你交出的健康,换来的评语也许只是“任劳任怨”。

我想起自己两个月前为刘永锋教授而写的《青椒保命手册》,当时很多人还在评论区嫌我日子太舒坦,说我太矫情。可现在,我只恨写得不够响亮,不够刻骨!

请你记住下面这些话,不是废话,而是血的预言:

任何时候,身体都是第一科研生产力。每年都要做全面体检,不只是体重、血压,要查心电图、心肌酶、肿瘤标志物。

别拿咖啡续命,别靠熬夜证明忠诚。效率从来不是靠压缩睡眠获得的,反而是高质量的专注力和休息的产物。

工作不是价值的全部,活着才是。如果觉得撑不住了,哪怕去心理咨询、哪怕停一停、哪怕放弃某个项目,都没什么好丢人的。

说“不”是一种能力。不是什么活都接,不是什么会都去,不是什么评审都答应。

不是所有荣誉都值得追。有的奖项,有的头衔,只是拿生命换来一纸虚华,而身体却不再续期。

我们要清楚:他们之所以拼,是因为这个体系逼得他们习惯了不断拼命,根本停不下来——尤其是那个思绪纷繁、不得悠闲的大脑。

高校不是不需要拼搏,但不该以“过度考核”为手段来压垮年轻人。

现在的大学考核,何止“内卷”,简直是“自杀式绩效主义”:

不到35岁,发不出核心论文,等着淘汰;

没中基金,六年内没希望评副高;

教学不能掉,科研不能停,服务还要积极;

就连工会主席这样本应是关怀者的岗位,也变成了绩效压力的来源。

我们是不是该问一句:为什么大学变成了精英主义的压榨场?

为什么刘曦老师的“优秀”头衔,最后连自己都没能保住?

为什么尹悟铭老师对乡村的热情,最后无人替他停留?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呼吁:

将青年教师前五年设为宽容期,不设硬性淘汰线?

把所有教师的“健康状态”纳入高校绩效考核维度?

为教师设立“强制健康假”与“压力调节机制”?

鼓励教学与科研分轨,尊重每一种学术路径的节奏与生命长度?

减少“过度行政化”“材料主义”“唯指标”的管理歧路?

如果今天的大学仍然是一个只看数字、看成果、看项目的地方,那么,不管下一个“心脏骤停”的人是谁,我们都不该说“意外”。

写到这里,我想起那句《红楼梦》中的话:

“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

我们这些青椒,读了这么多书、拿了这么多证、做了这么多项目,到头来,却连活下去的基本权利都需要偷偷向自己争取。

我们在教“怎样活得有意义”,却没人教我们“怎样好好活”。

而如果连好好活着都做不到,其他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你也是高校教师,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请关掉电脑,放下手机,去做一次体检,去睡一个好觉,去和你爱的人好好享受一顿晚餐。

你必须先把自己从“燃尽模式”中解救出来,因为你的存在,比你的成果更珍贵。

最后,我想再说一遍:

如果他们知道自己会心脏骤停,还会如此拼命吗?

虽然,我们无法代替他们回答,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态度,为他们补上最后一句:

“不,慢慢走,欣赏!慢慢做,累了就躺躺。因为只要你足够健康,即便你已年过四旬,但你的学术生命依然还能持续50年!”

来源:创意民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