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可能听过相声界的辈分,叫“德寿宝文明”。这五个字,一听就感觉有历史,有规矩。但如果我告诉你,这个朗朗上口的排辈,其实是相声史上最成功的一个“美丽误会”呢?
咱们聊个有意思的事。
你可能听过相声界的辈分,叫“德寿宝文明”。这五个字,一听就感觉有历史,有规矩。但如果我告诉你,这个朗朗上口的排辈,其实是相声史上最成功的一个“美丽误会”呢?
它更像一个后人创造出来的神话。
真实的历史,比这五个字复杂得多,也乱得多。相声这门手艺,几百年传下来,山头林立,各有各的规矩。不是没人想过要统一。一代宗师张寿臣先生,地位够高吧?他是公认的“门长”,最有权威。
他曾经想给相生界立个谱,叫“德寿立仁义”。
听着也不错。可惜,没能真正推行下去。时代一变,很多老规矩就断了。尤其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师徒关系变成了师生关系,那种严格按字排辈的传统,更是无从谈起。
相声界其实一直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字谱”。
这事儿谁最清楚?当然是圈子里的人。德云社有个高峰,郭德纲非常看重他,封他为“德云社总教习”。高老板不光活儿好,他对相声历史的研究,那也是出了名的。各种陈年旧事,谁是谁的师父,谁跟谁一辈,他门儿清。
前阵子,高峰在直播里,就有人问到了这个“德寿宝文明”。
高老板说话也直接,他坦白地告诉大家:“就没有明字辈。所谓德寿宝文明,都是后人总结的。”这句话,等于直接给这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判了“死缓”。
他不是随口一说,而是掰开了揉碎了给大家讲。
他说,“德”字辈确实人多,比如马德禄、周德山。大家一看,行,就叫德字辈吧。这没问题。但到了“寿”字辈,问题就来了。这一辈里,大名鼎鼎的马三立、郭荣起,名字里根本没有“寿”字。
这就对不上了。
所谓“宝”字辈,也挺有意思。主要是常家和侯家几位先生,名字里恰好都有个“宝”字,比如常宝堃、侯宝林、刘宝瑞。叫的人多了,大家就以为这一辈都带“宝”字。
其实,同时期还有别的字。
比如张寿臣先生的徒弟,很多都排“立”字。常宝堃先生,在张寿从门内的大号叫“常立桐”;刘宝瑞先生,叫“刘立棠”。再比如马三立先生的徒弟,很多都排“笑”字,像闫笑儒、尹笑声。
你看,这不就乱了吗?既有“宝”字,又有“立”字,还有“笑”字,都在同一个辈分里。 这恰恰证明了,当年根本没有一个统一的字。
高峰接着往下说,那就更颠覆认知了。
“文”字辈,其实就苏文茂先生一人。苏先生本名就叫苏文茂,“文”是人家的本名,不是艺名里的辈分字。这纯属巧合。
最关键的来了,那个“明”字辈,高峰直接说:“明字就没有。”
他说,苏文茂先生有个儿子叫苏明杰,是高英培先生的大徒弟。但这“明”字是人家家谱里的名字,跟相声辈分一点关系都没有。也就是说,所谓的“明”字辈,是基于一个巧合,被彻底虚构出来的。
听到这儿,很多人可能都懵了。
一个流传这么广,连我们普通观众都耳熟能详的规矩,怎么到头来是个“拼凑”出来的东西?这里面的道理,其实比相声本身更有趣。
问题就来了:一个历史上并不准确的说法,为什么今天反而成了所有人的共识?
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所有人都需要一个简单的“秩序”。
相声的历史太复杂了,师承关系盘根错节。普通人想弄明白,太难了。而“德寿宝文明”这五个字,就像一把快刀,瞬间斩断了所有复杂的线头。它提供了一个清晰、好记、看起来非常有逻辑的“地图”。
有了这张地图,谁是前辈,谁是后生,一目了然。对于今天这个凡事都求“一图看懂”的时代,这种简化是巨大的诱惑。观众需要它,媒体需要它,甚至连一些年轻的相声演员,也需要这个标签来定位自己。
一个“错误”的说法,因为它足够好用,就被所有人接受了。
大家不但接受了,还不断地去使用它,维护它。久而久之,假的也好像变成了真的。存在,似乎就合理了。
现在,我们再去争论“德寿宝文明”在历史上到底对不对,意义已经不大了。
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另一个问题:当所有人都相信一个神话时,这个神话就拥有了真实的力量。它开始塑造我们对传统的认知,甚至反过来定义了传统本身。
这对于一门依靠“传承”活下来的艺术,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共识”,和一个需要考证的“史实”,哪个对今天的相声更重要?这背后,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如何生存和演变的深刻命题。
或许,这才是高峰那场直播,无意中向我们揭示的最耐人寻味的地方。
来源:非凡奶茶k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