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毕业去当解放军吧!”“你去,我就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23:14 1

摘要:2025年6月,在第六届泛亚太地区军事医学大会上,新疆军区代表牛爱芳手捧“最佳大会汇报奖”奖杯,台下的路俊霞早已热泪盈眶。这对来自石河子大学医学院2005级护理系的同窗挚友,用十七年的坚守,在喀喇昆仑与帕米尔高原的冰雪间,书写了一段“路与牛”的戍边传奇,更将“

2025年6月,在第六届泛亚太地区军事医学大会上,新疆军区代表牛爱芳手捧“最佳大会汇报奖”奖杯,台下的路俊霞早已热泪盈眶。这对来自石河子大学医学院2005级护理系的同窗挚友,用十七年的坚守,在喀喇昆仑与帕米尔高原的冰雪间,书写了一段“路与牛”的戍边传奇,更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深深镌刻在祖国边陲的土地上。

石大校园播下的青春火种

时间倒回至2005年金秋,来自新疆的路俊霞与山东姑娘牛爱芳,怀揣着对医学的憧憬,一同踏入了石河子大学的校门。缘分的降临总是这般奇妙,初次相见,两人便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言谈间更是一见如故。对成为医者的共同理想、相似的直爽与热忱脾性,让彼此惺惺相惜。更巧的是,两人竟出生于同年同月,这份特殊的巧合,为这份初遇增添了更多惊喜,也让她们从相遇的那一刻起,便对未来的校园时光多了一份别样的期待。

大学的时光,充实又带着青春的浪漫。最难忘的是入校后第一个护士节,医学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走秀活动。牛爱芳竟亲手为路俊霞设计制作了一件独一无二的婚纱。整整一个星期,牛爱芳四处搜寻材料,反复琢磨款式,还信誓旦旦地对路俊霞说:“路路,我一定要让你成为全场最美的新娘!” 走秀当天,路俊霞穿着那件倾注了牛爱芳心血的洁白纱裙,在聚光灯的照耀下,伴着掌声与鲜花走向舞台中央。她用余光瞥见后台的牛爱芳,对方正激动得手舞足蹈。

这抹青春亮色,不仅见证了两人的深厚情谊,更暗藏着她们“守护美好”的初心。那时的她们还不知道,二十年后,这份初心会从守护个体生命,扩展到守护祖国边疆的万家灯火。

白大褂到绿军装的跨越

2008年,路俊霞和牛爱芳正读大三,这一年的护士节,被汶川大地震的阴霾悄然笼罩。地震的消息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两人也不例外,每天守在电视机前,看着新闻里满目疮痍的景象,心痛之余,更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直到有一天,新闻里一个醒目的标题和画面深深击中了她们——“解放军来了!”看着废墟中穿梭的橄榄绿,牛爱芳突然转头对路俊霞说:“路路,我们毕业去当解放军吧!当军医,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几乎没有丝毫犹豫,路俊霞脱口而出:“好!你去,我就去!”这份决心,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兵团精神在她们心中的回响。

2009年毕业季,两人顺利通过层层考核,脱下学士服,换上崭新的绿军装,成为南疆边防的军医。这一转变,不仅是身份的跨越,更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的坚定选择。7月的西行列车上,两人畅想着未来:要申请在同一个宿舍,形影不离;要第一时间拍下飒爽的军姿,寄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可命运却给了她们一次考验。抵达疏勒县后,十五名同批战友迅速集结列队,当分配名单被逐一宣读时,“牛爱芳,12医院”“路俊霞,18医院”的声音清晰落下,像两记重锤打破了期待。18医院在三百公里外的叶城,承担着喀喇昆仑“三十里营房医疗站”的轮守任务;12医院则负责帕米尔高原的医疗保障。这三百公里的距离,成了两人之间的“天堑”。

没有拥抱,没有叮咛,甚至来不及交换一个眼神,路俊霞就被送上了前往叶城的汽车。

“昆仑小妖”与“帕米尔小牛”的坚守

在喀喇昆仑山上,路俊霞给自己取了个外号叫“昆仑小妖”。她说,比起“昆仑女神”的光环,她更愿意做风雪中真实修炼的“小妖”,用专业守护官兵健康。而远在帕米尔高原的牛爱芳,也被她戏称为“帕米尔小牛”——像牦牛一样坚韧,在高原上扎根生长。

初入军营的日子,挑战接踵而至。作为护理本科生,带教老师的高期待转化为严苛的要求;大学时代的恋情,也因遥远距离和严格纪律悄然结束。深夜里,眼泪浸湿过被角,后悔的念头也曾闪现,但她们依旧咬牙坚持,就像兵团战士在戈壁滩开垦荒地,哪怕面对风沙干旱也绝不放弃。她们也在各自的“生命禁区”里,倔强地生长着。

2011年春节,牛爱芳在央视《新春走基层》的镜头里,看到了路俊霞在神仙湾哨所慰问的身影。电话接通的瞬间,牛爱芳忍不住嚎啕大哭:“路路,你怎么瘦成这样!黑了这么多!”镜头里,168cm的路俊霞体重仅剩46公斤,单薄的身影在风雪中让人心疼。那晚,路俊霞讲起山上官兵的艰苦,牛爱芳哽咽着问:“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也就是这一刻,两人定下了一个约定:路俊霞负责收集一线官兵的需求和数据,牛爱芳负责分析处理,两人要联手为边防官兵做些实在事。

这个约定,成了她们坚守的动力。路俊霞冒着风雪奔走在各个哨所,采集官兵的身体数据和心理需求;牛爱芳利用业余时间钻研高原医学知识,将这些“带着冰碴的资料”转化为实用的医疗方案。2012年,命运终于让她们重逢——路俊霞调到了12医院,与牛爱芳并肩作战。此时的牛爱芳已考取硕士研究生,在她的影响下,路俊霞也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两人把兵团精神,融入每一次巡诊、每一份病历中。

后来,路俊霞与牛爱芳相继结婚生子,开启了人生的新角色。但即便身份多了“母亲”这重牵挂,那份对军医使命的坚守却从未停止。她们在“母亲”的温柔守护与“军人”的责任担当之间,稳稳扛起了属于自己的双重责任。

协同破解高原卫勤难题

2020年,新疆军区医院系统紧急抽调人员上高原执行卫勤保障任务。第二批次名单中出现了牛爱芳的名字,而她的女儿才三岁。得知消息后,路俊霞毫不犹豫地向领导申请:“我去!我顶替阿牛上山!”从接到通知到出发仅有两小时,路俊霞匆匆赶到幼儿园,摘下女儿的小耳钉戴在自己耳朵上:“想妈妈的时候,你就转转你的小耳钉,妈妈一定能感觉到!”

这次上山,是路俊霞军旅生涯中最艰苦的一次。新冠疫情导致物资补给困难,边境态势紧张让官兵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作为唯一跑遍所有前沿哨所的女军人,她深刻体会到,现有卫勤保障体系远不能满足官兵在极端环境下的需求。下山后,她与牛爱芳彻夜长谈,牛爱芳眼中燃起炽热的火焰:“路路,我要考博!你在一线采集‘原生态’资料,我用专业知识把它们‘烹饪’成能解决问题的成果!”

一场跨越昆仑与帕米尔的“协同作战”就此打响。路俊霞继续深入边防一线采集数据,牛爱芳则独自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她的女儿和路俊霞的女儿,开始了考博征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牛爱芳成功考取博士,成为南疆军区首位女博士。2024年,博士毕业归来的她与路俊霞再次联手,将多年积累的一线数据,转化为改善高原卫勤保障的科研成果。这份研究没有庞大的团队,只有一颗为官兵服务的赤子之心;没有优越的实验条件,只有带着风雪与汗水的高原数据。

2025年1月,两人带着一支几乎纯女性的医疗队再上帕米尔高原为官兵体检,却遭遇近几十年罕见的暴风雪。积雪没膝,车辆频繁熄火,她们跳下车用肩膀顶、用双手推。作为队伍里的“老大哥”,两人强压内心恐慌安抚年轻战友:“坚持住!团里的救援车马上就到!”天黑前,救援车将她们接到海拔4500多米的连队,高原反应让她们头痛欲裂无法入睡。牛爱芳委屈地哭了:“本来是来服务兄弟们的,没想到还给他们添麻烦。”路俊霞安慰她:“在高原这是常有的事,你该庆幸现在保障好了,换在十几年前,我们今天肯定要出事。”

十几年间,边防保障翻天覆地,但她们对官兵的牵挂、对兵团精神的坚守,从未改变。

国际舞台绽放中国力量

2025年6月27日,第六届泛亚太地区军事医学大会上,牛爱芳作为新疆军区唯一代表站在讲台中央。她的专题报告从高原官兵实际需求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卫勤保障方案。最终,她们的成果从全球500多篇投稿中脱颖而出,牛爱芳摘得“最佳大会汇报奖”,成为中国三位获奖者中唯一的女性、唯一来自高原边防最基层的实践者。而路俊霞,则作为中国军队基层医务工作者代表,向世界媒体讲述中国高原卫勤保障的先进经验与人文关怀。

“我叫路俊霞,路是‘高原天路’;我叫牛爱芳,牛是‘雪域牦牛’,我们的战位在地球之巅!”站在国际舞台上,两人的介绍充满自信。这份自信,源于二十年来对军医使命的执着坚守,源于石河子大学赋予的扎实医学素养与家国情怀,更源于对祖国边疆的无限热爱。她们的成果,不仅是对自己军旅生涯的交代,更是对无数边防官兵的致敬,是中国军人用智慧和汗水,为世界高原军事医学贡献的“中国方案”。

载誉归来,两人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再次奔赴高原战位。她们的身影,是雪域边关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石河子大学校园到高原边防,从护理系学生到国际舞台上的获奖者,二十年时光里,她们用行动诠释了兵团精神的传承与升华,也证明了新时代女军人不仅能顶半边天,更能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撑起一片守护生命、捍卫尊严的晴空。

直到现在,路俊霞的手机里还保存着上学时医学院墙上的标语,那些承载着责任与使命的话语,时刻提醒着她不忘初心,在从医、从军的道路上始终坚守。这对“路与牛”的高原双姝,就像喀喇昆仑的天路与帕米尔的牦牛,一个蜿蜒向前连接希望与远方,一个坚韧不拔守护生命与信仰。她们的故事,是无数边防高原军人的缩影,更是兵团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的璀璨光芒。

石河子大学

文字整理:甘秀叶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甘秀叶

编审:刘 军 宿闪闪 甘秀叶

来源:石河子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