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 100 座博物馆” 公益项目二期启动 北大生科携手学而思博物深耕科学教育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9 09:50 1

摘要: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学而思博物正式启动 "给孩子100座博物馆" 公益项目第二期,同步开启“北京大学基层中小学博物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研修班”。

央广网北京5月19日消息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学而思博物正式启动 "给孩子100座博物馆" 公益项目第二期,同步开启“北京大学基层中小学博物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研修班”。

继2024年首期项目向全国 100 所小学捐赠微型博物馆后,二期项目全面升级,在延续资源支持的基础上,升级构建 "硬件支持+师资培养+成果孵化" 的科学教育生态链,致力于将博物馆资源转化为乡村学校的常态化科学教育力量。

"给孩子 100 座博物馆" 公益项目第二期签约仪式。右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石长翼,左为学而思执行总裁位晨

“百馆”落地,破解乡村科学教育难题

自 “给孩子 100 座博物馆” 公益项目在去年博物馆日启动以来,学而思已成功向全国偏远山区、中西部地区的近百所学校捐赠了“微型博物馆”,为数以万计的学生搭建起 "家门口的科学探索阵地"。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学校的学生主动成为“小小申领员”,为自己的学校争取到了优质的博物资源。

在国家政策的引领和支持下,科学教育在乡村小学已经普遍获得了重视。但在部分学校仍然存在一些具体的困难,比如部分教具难以跟上时代,部分学校的科学老师只能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精力有限,等等。

而捐赠的 “微型博物馆”能在这些方面为老师提供帮助。“微型博物馆” 是一组体系化的教具盒子,每个盒子对应自然、科技、文史等专属主题,内含藏品及配套课程,孩子们可以零距离接触到来自亿万年前的化石、丰富珍贵的自然标本、炫酷的科学装置和博古通今的历史器物,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

“给孩子 100 座博物馆” 公益项目一年来已落地全国多省市小学

在该公益项目的推动下,一些乡村学校的科学教育有了新抓手、新亮点。河南省嵩县鹤鸣小学党支部书记程小飞老师,全程主导 “微型博物馆” 的申请、布展及科技节组织等工作,并且主动担任博物讲解员。他结合河南洛阳 “十三朝古都” 的地域文化,以收到的 “古代铜车马模型” 为例,向孩子们讲解古代车马制度:洛阳 “天子驾六” 博物馆展示了周天子的六匹马拉车,而微型博物馆的四匹马拉车对应诸侯规格,大夫用三匹马,百姓多用一至两匹。“这些展品就像连接古今的桥梁,”程小飞说,“当孩子们发现课本里的历史知识能在‘微型博物馆’中触手可及,他们对科学和文化的探索欲就被点燃了。”

河南省嵩县鹤鸣小学程小飞老师分享科学教育、博物教育一线经验

这样的场景同样出现在其他乡村学校。在“给孩子 100 座博物馆” 一期项目中,许多学校积极利用 “微型博物馆” 开展科学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本次活动现场,隆重举行了“给孩子100座博物馆”公益活动项目校颁奖仪式。这些学校在科学教育中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绩,通过此次颁奖仪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表彰。这不仅是对获奖学校的鼓励,更将激励更多学校积极投身到科学教育的创新实践中,进一步推动科学教育在乡村地区的发展。

研修助力,培育科学教育骨干力量

如今,项目第二期在保留捐赠 “微型博物馆” 的基础上,同步启动的“北京大学基层中小学博物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研修班”,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学而思博物联合开发,通过为期2日的课程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博物馆课程理念设计、校本课程开发及微型博物馆运营管理等核心技能,旨在为乡村科学教育培育专业师资力量。

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郭传杰,讲解了博物馆教育、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和现存问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贺新强,凭借北大生物标本馆丰富资源,传授打造特色 “校本课” 的宝贵经验,引导教师以生物标本为切入点,设计激发学生兴趣的探究课程。史家胡同小学特级教师郭志滨则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博物课程融合的技巧,丰富课程文化底蕴。同时,学而思博物张丹博士、蒙皓博士联合北京大学孟世勇老师、刘超老师,为研修班教师提供校园实践示范课,助力“校内博物馆 + 课后实践”的连贯式教学。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郭传杰在研修班授课

研修班采用 “理论学习—成果转化” 的培养模式,完课教师将获得北京大学颁发的“北京大学基层中小学博物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研修班”结业证书。在成果转化环节,《中国国家天文》杂志的张超老师讲解如何搭建在校天文科学成果平台,《少年科学画报》主编孙锴传授撰写优质科普文章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的实践成果,将有机会在《中国国家天文》《少年科学画报》等权威期刊发表,让乡村科学教育的实践成果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研修班学员们在北京大学生物标本馆参观研学

多方协同,构建科学教育共同体

作为项目发起方,学而思博物还将联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持续开放科研教育资源,为更多学生和科学教师提供北京及全国其他城市“博物馆云科考”的直播学习资源。

"高校科研院所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但社会公益服务也同样是国家赋予我们的职责。“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石长翼在启动仪式上表示,孩子对自然、对世界天然充满好奇心,北大生科和学而思博物共同打造的博物馆项目是从教育的情怀和本质出发,去激发孩子对自然的求知欲本能。

学而思执行总裁、学而思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位晨也表示,现在全国各地的学校都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学而思希望能和北大一起,为老师们提供更多支持和赋能。“今年,我们与北大生科共建的博物馆主题公益项目再度升级,相信能给一线学校和老师带去更多帮助,为科普教育再贡献一份力量。”

长期以来,学而思在乡村教育领域不断深耕,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学而思先后发起 “同一课堂” 支教项目,通过“春芽在线” 教育公益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打造 “AI 老师” 教授普通话,开展 “起点计划” 走进山村幼儿园;借助“双师课堂”为边疆、山区孩子授课,捐建“亲子悦读馆”助力全民阅读;还通过“学而思手拉手行动”将 AI 技术引入乡村学校。从资金支持、师资派遣到内容输出、技术助力,全方位为乡村教育赋能。

此次“给孩子 100 座博物馆”公益项目二期启动和研修班的开启,标志着学而思在科学教育公益领域的进一步深耕。未来,学而思将继续联合各方力量,推动科学教育在基层的普及,让科学的种子在乡村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提升下一代综合素质、挖掘孩子未来发展潜力奠定坚实基础。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来源:央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