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核演习刚结束,美军撤出罗马尼亚,释放战略转移信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22:30 1

摘要:10月29日,罗马尼亚国防部的一份声明证实,美国将削减其在北约东翼部分国家的驻军规模。

10月29日,罗马尼亚国防部的一份声明证实,美国将削减其在北约东翼部分国家的驻军规模。

虽然官方强调此举为正常“调整”,且调整后美国在欧洲的军力部署规模仍将高于2022年前水平。

但这一决定无疑向欧洲盟友发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信号。

几乎与此同时,北约在北海举行的“坚定正午”核演习刚刚落下帷幕。

这场涉及70余架军机、2000名人员的演习,与美军的撤离计划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边是加强核共享,一边是减少常规驻军,美国对欧安全政策正在呈现两面性。

在罗马尼亚东南部的米哈伊尔·科格尔尼恰努空军基地,美军士兵数量将减少约700人。

这座位于黑海沿岸的基地,一直是北约东翼战略的关键支点。

如今,这里的兵力调整,折射出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在向印太地区转移。

特朗普政府的这一决定并非临时起意。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指出,这背后有着清晰的战略逻辑。

自俄乌冲突爆发后,前任拜登政府为展示对欧洲的安全保障,显著加大了美军驻欧洲的规模和人数。

而特朗普政府出于反对拜登政府的基本立场,自然有了调整军事力量部署的规划。

从全局视角看,美军此次调整呼应了其长期战略重心的转移。

早在2014年,美国国防部就曾公布一系列国防预算减支提议,将陆军现役军人数量裁减至44万到45万人。

当时的分析就指出,这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密不可分。

2024年3月,美国陆军继续推进兵力结构转型,计划到2029财年减少2.4万个岗位编制。

同时,增加多域特遣部队数量,其中3支驻亚太地区,1支驻欧洲地区。

这一布局进一步印证了美军战略重心东移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美军“瘦身”并不意味其战斗力下降。

2014年的裁军过程中,美军在裁撤地面部队的同时,优先保障了全球机动能力、技术领先地位以及在特种行动部队和网络空间等重要领域的投入。

美军撤离计划虽规模有限,却在欧洲引发了远超实际影响的“分离焦虑”。

罗马尼亚国防部长莫斯泰亚努试图安抚公众情绪,称罗马尼亚与美国的关系依然稳固。

包括美军在内的北约驻罗兵力约有3500人,规模仍“相当可观”。

他强调:“这一决定绝不是灾难,因为仍有大量美军会留在我们身边。”

然而,这些安抚难以掩盖东欧国家的不安。

崔洪建教授分析,尽管近些年来欧洲方面不断加强其军事力量,并做出了大规模投资规划。

但短期内欧洲国家,尤其是处于北约东翼的国家仍然高度依赖美国提供的“安全保障”。

像罗马尼亚这样的国家,长期以来在军事力量、武器装备上都严重依赖美国。

一旦美国方面出于其“全球战略目标”的考虑,要在欧洲尤其是北约东翼进行军事调整时,这些欧洲国家的焦虑感是非常真实的。

欧洲正陷入依赖与自主的两难困境。

一方面,欧洲国家希望通过自身能力建设、财政投入来增强军事实力。

另一方面,在俄乌冲突仍然延宕,且有可能进一步升级的情况下,欧洲国家还很难摆脱对美国的安全依赖。

这种困境使得欧洲的“战略自主”讨论处于尴尬境地。

崔洪建认为,当前欧洲国家对“战略自主”的讨论,更多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正是因为美国对北约、对所谓跨大西洋关系的看法发生了变化。

面对美军兵力调整,北约展现出两条看似矛盾实则互补的战略路径:

一方面通过核共享机制强化战略威慑,另一方面通过调整常规力量部署优化资源配置。

本月刚刚结束的“坚定正午”核演习,是北约核威慑战略的集中展示。

与往年相比,今年演习呈现出三个新特点:

欧洲国家隐身战机首次在“核共享”框架内,展示使用美军核弹实施隐蔽突袭的能力;

欧洲多国空军演练兵力快速集结以及支援核打击战机的新战术;

演习首次向媒体开放,有针对性地“秀核肌肉”。

中央广播电视台总台军事评论员魏东旭分析认为,美国正通过降低门槛的方式,强化联合核打击能力,试图与更多欧洲国家实施“核共享”。

与此同时,北约也在加强其东翼的常规防御能力。

今年7月,北约启动了名为“东部侧翼威慑线”的计划。

该计划包括三大核心内容:

重构指挥机制,推动东翼指挥机制转向扁平化;

构建立体防御网络,在波罗的海三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国部署反装甲武器、中远程防空系统等装备;

提升后勤保障效能,通过调整军工生产布局与加强产业合作,强化东翼防御的后勤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北约还加速推动芬兰、瑞典融入东翼防御体系,以此为支点构建从东翼延伸至北极的行动链路。

这一举措将进一步增强北约在东翼的防御深度。

美军缩减常规兵力的同时,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核博弈却在加剧,形成了一种看似矛盾的战略态势。

“坚定正午”核演习期间,俄罗斯也举行了战略核力量综合演习,全面检验核力量的战备状态。

这种针锋相对的核演习,使得核武器在区域和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上升,对国际军控体系造成持续冲击。

军事科学院的专家指出,北约占主导地位的军控机制安排,本质上仍是西方规则下的安全秩序,难以回应俄罗斯的根本安全关切。

而北约在欧洲推进“核共享”计划,使得欧洲安全架构进一步失衡。

美国正加速研制低当量的战术核武器。

目前,美国在北约5个欧洲成员国的6个空军基地,部署了约105枚B61-12型战术核弹。

而且,美自今年5月开始批量生产B61-13型战术核弹,比原计划提前一年。

与此同时,美国持续向北约盟国出售F-35A战机,推动其核作战装备体系升级。

魏东旭评论员一针见血地指出:与更多欧洲国家进行“核共享”,是美国从欧洲切分“军火蛋糕”的手段之一。

未来,不排除美国对“核共享”规则进行调整,以提升核打击能力为借口,要求投掷核弹的空中平台都达到隐身化水准。

而欧洲国家想要加入美国主导的“核共享”体系,就只能从美国采购F-35。

美军此次兵力调整,将欧洲安全推向了十字路口。

对欧洲而言,真正的“战略自主”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对美国的依赖。

崔洪建教授强调,对于俄乌冲突、对于未来和俄罗斯的关系,欧洲要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要有自己的一整套战略规划和政策。

只有真正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战略自主”对于欧洲来说才真正有价值。

然而,欧洲实现战略自主面临多重挑战。

无论是扩充前沿兵力、提高国防工业产能,还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持续的资金与技术支撑。

今年6月,北约针对东翼防御的庞大需求制订新目标,要求成员国将国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5%。

这一调整意味着成员国需投入更多资金,长期来看对各国财政构成显著压力。

同时,各国军事工业基础、武器装备标准参差不齐,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作战体系融合。

例如,部分东欧成员国仍使用苏联时期的防空导弹系统,与北约“爱国者”、IRIS-T等防空系统数据格式、通信协议不兼容。

值得注意的是,北约大规模防御体系的强化与扩张,客观上会打破区域原有的力量平衡,为欧洲东部及周边地区增添更多不稳定因素。

其实际效果与潜在风险仍有待观察。

站在黑海沿岸,罗马尼亚的美军基地士兵们正在整理行装。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军中士表示:“我们知道战略重心正在转移,但这里的安全威胁依然存在。”

欧洲的未来安全架构,将取决于两大因素:

一是欧洲能否真正实现战略自主,摆脱对美国的过度依赖;

二是北约能否在兵力调整与威慑能力之间找到平衡点,既避免过度刺激俄罗斯,又能有效维护盟国安全。

美军战略东移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欧洲的“安全焦虑”仅靠言语安抚难以平息。

下一步,欧洲国家必须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有能力承担起自身防务的重任。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