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曾吐槽: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学生不知道孙中山是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21:01 1

摘要:台湾教育这些年变化大,尤其是历史课本。台湾知名作家兼主持人吴淡如曾在广播节目里讲起自家女儿的事,说女儿和她的小学同学居然没人知道孙中山是谁。岛内舆论直指是民进党当局搞“去中国化”教育闹出来的结果。

台湾教育这些年变化大,尤其是历史课本。台湾知名作家兼主持人吴淡如曾在广播节目里讲起自家女儿的事,说女儿和她的小学同学居然没人知道孙中山是谁。岛内舆论直指是民进党当局搞“去中国化”教育闹出来的结果。

孙中山作为中华民国开国人物,在台湾历史教育里本来是重点,可现在小孩子连他是谁都不知道,不光是知识缺口,更是文化认同出了问题。

从上世纪90年代李登辉时期开始,台湾当局就逐步调整教育政策,试图淡化与中国大陆的联系。

李登辉上台后,推动本土化,历史课本开始强调台湾“主体性”,把中国史剥离出去。到了陈水扁时代,2000年左右,教育部改课纲,将高中历史分成所谓“台湾史、中国史和世界史”三本,文言文选文也减少。

2004年,他们甚至出台高中历史课程暂行纲要草案,把孙中山领导革命归到“古代史”,在当时引发巨大争议。马英九执政时试着调整回来,但民进党2016年重新上台后,又加大力度。蔡英文当局2019年实施“108课纲”,把中国史并入“东亚史”,商朝到隋唐2400年历史只占4页纸,重点转向东亚区域互动,而不是具体王朝细节。

吴淡如那段节目录音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开来,她提到女儿读小学,全班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没人认识孙中山,因为老师没教过。中国史在课纲里被弱化,学生接触不到这些人物事迹。课本设计让“台湾史”独立成序列,原住民时代、荷兰统治、西班牙时期、郑成功、日据、民国,直接跳过清朝200多年统治。

清朝对台湾的影响本来很大,比如行政区划和文化输入,现在全被省略。吴淡如还说,女儿把台湾历史顺序排成日据前是荷兰,再前是原住民,完全忽略了明清部分。岛内媒体人赵少康跟进批评,他发帖说鸿海集团创办人郭台铭的女儿也不知道岳飞是谁,年轻一代历史认知断层。

教育政策这么改,根子在政治意图上。民进党想通过课纲强化“台湾本土认同”,削弱对中华文化的连接。

2018年教育部审议新课纲时,委员们就把文言文比例从45%降到30%,选文减少30篇,古文内容淡化。高中历史课本中国部分缩减到东亚卷一小节,学生考试时中国史只出一两题,像选修课一样。

嘉义大学教授吴昆财2023年开记者会,展示课本样本,指出新课纲在民族上用“南岛语族取代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用“多元文化取代中华文化”。

台湾大学教授分析,学生现在视台湾为所谓“独立序列”,忽略清朝作为连接环节的事实,导致对中国大陆缺少了解和归属感。

这种变化对学生影响深远。年轻一代成长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价值观容易错乱,对两岸关系认知偏颇。调查显示,很多台湾青少年对历史伟人如孙中山缺乏情感连接。

孙中山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他的三民主义本来是国民党指导原则,在台湾也影响深。但新课纲淡化这些,学生只学所谓的“台湾本土史”,从荷兰殖民直接到日本统治,省略明清王朝。结果就是,学生历史观碎片化,不知道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也忽略抗日战争等共同记忆。

吴淡如事件后,民众团体集会要求废除课纲,蓝营在议会质询教育部,但政策没变。民进党当局辩称这是突出所谓的“台湾本土文化”,但批评者认为这是政治操作,巩固本土化政权。两岸统一促进会研究指出,“去中国化”通过课纲洗脑,煽动情绪,导致青年错误价值观。

这种教育贻害无穷。台湾青年对大陆缺少认同,影响两岸互动。

民进党所谓的“去中国化”不止教育,还涉及货币和媒体。2000年银行收回新台币发行权,2002年新版2000元券去掉孙中山头像。媒体控制抹黑大陆,配合课纲强化情绪。

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本该是共同记忆,现在在台湾教育中渐淡。

来源:元说锐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