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专家揭秘宇宙黑暗时代,将率先捕捉宇宙第一缕曙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21:52 1

摘要:不过,每当说起 “宇宙大爆炸” 这个理论,总会有人忍不住疑惑:谁也没亲眼见过 140 亿年前的场景,凭什么就能确定这个理论是真的呢?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陈学雷主任,在 2025 科普中国说的舞台上,带着《从鸿蒙初开到群星灿烂。

宇宙的黑暗时代和黎明》这场演讲,把大家的目光引向了百亿年前的宇宙深处。

他提到,天文学家们普遍认为,我们脚下的地球、头顶的星空,都源于约 140 亿年前的一场宇宙大爆炸。

当然,这个时间不是绝对的,测量中存在误差,可能在 135 亿到 140 亿年之间。

自那场大爆炸之后,恒星慢慢凝聚,星系逐渐成型,一步步演化成了今天我们用望远镜能看到的宇宙模样。

不过,每当说起 “宇宙大爆炸” 这个理论,总会有人忍不住疑惑:谁也没亲眼见过 140 亿年前的场景,凭什么就能确定这个理论是真的呢?

光速每秒约 30 万公里,听起来快得离谱,但在宇宙的尺度上,这点速度就像蜗牛爬。

就拿南半球能看到的麦哲伦星云来说,它离地球约 16 万光年,我们今天看到的它,其实是 16 万年前的样子。

北半球常见的仙女座大星云,距离更远,有 250 万光年,我们观测到的影像,更是它 250 万年前的状态。

既然看远处的天体就是看过去的时间,那我们真的能通过这种方式,看到宇宙大爆炸刚发生时的景象吗?​

两千多年前,战国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这两句诗不仅是古人对宇宙起源的困惑,更精准击中了现代宇宙学的核心困境,没有任何人见证过宇宙诞生的瞬间,我们凭什么确定那些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是真实的?​

这种质疑并非毫无道理,毕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一件事的认知往往依赖亲眼所见或亲历者讲述。

但科学探索的本质,恰恰是突破 “亲眼见证” 的局限,依靠可重复的观测、严谨的逻辑推演和精准的理论预测来还原真相。

而破解 “无人见证宇宙起源” 这一难题的关键钥匙,藏在 “光速是有限的” 这一物理特性中。​

光速约为每秒 30 万公里,在地球上,这个速度快到我们几乎感受不到延迟,可放到宇宙尺度上,它的 “缓慢” 便显露无遗。

当我们用望远镜观测遥远天体时,看到的并非它当下的模样,而是它发出的光在宇宙中传播数万年、数百万年甚至更久后的 “过去影像”。

就像我们看到的太阳,其实是它 8 分钟前的样子,这种 “时间差”,让望远镜成为了一台能回溯宇宙历史的 “时间机器”。

正是依靠这一特性,人类得以跳出 “亲历者” 的局限,一步步触碰宇宙起源的真相。​

如果说 “光速有限” 为人类打开了回溯宇宙的窗口,那么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就是我们透过这扇窗看到的 “宇宙婴儿照”。

这种弥漫在整个宇宙中的微弱微波信号,并非凭空出现,而是 138 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时释放的炽热光芒。

经过漫长岁月的传播和宇宙膨胀的拉伸,波长被拉长到微波波段,温度也降至仅比绝对零度高 2.725K 的极低水平。

它均匀地包裹着整个宇宙,就像宇宙诞生时留下的 “余温”,成为证明宇宙曾有炽热致密开端的最直接证据。​

除了这张 “婴儿照”,哈勃望远镜的 “哈勃深场” 观测,更让我们得以窥见宇宙 “童年” 的模样。

天文学家曾选择一片看似空无一物的天区,让哈勃望远镜持续曝光数十甚至数百小时。

最终得到的照片令人震撼,这片 “空无” 的区域里,密密麻麻布满了数千个模糊的光点,每个光点都是一个在宇宙早期正在形成的星系。

我们看到的,是这些星系百亿年前的 “青春形态”,它们如同宇宙演化的 “活化石”,为我们还原早期宇宙的样貌提供了鲜活素材。​

而星系的 “红移现象”,则进一步揭示了宇宙膨胀的秘密。就像火车鸣笛远离时,音调会因声波波长被拉长而变低,星系远离地球时,其发出的光波波长也会被拉长,导致光谱线向红色端移动。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距离地球越远,红移程度越强,这一规律被称为 “哈勃定律”。

结合广义相对论,这一现象指向一个惊人结论:宇宙并非静止,而是在不断膨胀。

反向推演便可知,早期宇宙的所有物质都集中在极小范围,处于高温高密度状态,这也正是 “宇宙大爆炸” 理论的核心依据。​

尽管我们已手握宇宙起源的关键证据,拼凑出从大爆炸到星系林立的大致脉络,但在这段漫长的演化史中,仍有一块 “拼图” 始终缺失,那便是 “宇宙黑暗时代”。

大爆炸结束后,宇宙从炽热的粒子汤逐渐冷却,质子与电子结合形成中性氢原子.

此时的宇宙虽变得清澈,却还未诞生恒星与星系,没有任何光源点亮这片沉寂的空间,只能在黑暗中静静酝酿新的 “生机”。

可这段时期物质如何从均匀分布开始聚集?引力又如何悄然埋下形成天体的 “种子”?这些关键问题,至今仍没有确切答案。​

而黑暗时代之后的 “宇宙黎明”,同样充满未知。当第一批恒星在引力作用下点燃。

宇宙终于迎来第一缕光,这些恒星寿命短暂却能量巨大,死亡时的超新星爆发会将碳、氧等重元素抛向太空,成为后续天体与生命的 “原材料”。

但第一代恒星究竟如何形成?它们的质量有多大?又如何影响周边环境?这些疑问,让宇宙黎明始终蒙着一层神秘面纱。​

为了揭开这些谜题,科学家将希望寄托于 “21 厘米辐射” 这一特殊 “信使”。它源自中性氢原子基态时电子与质子的自旋翻转,波长精确到 21 厘米,如同宇宙黎明时期的 “指纹”。

可捕捉这一信号堪称 “在喷气发动机轰鸣中听耳语”——21 厘米辐射本身极其微弱,而银河系产生的前景辐射强度是它的几万到几十万倍,严重干扰观测。

更棘手的是,国际地面实验还陷入争议:2018 年美国 EDGES 实验声称探测到强吸收谱信号.

若属实或改写对宇宙早期的认知,可印度 SARAS 实验在同一频段观测时,却未发现该信号,地球电离层波动、地面无线电反射等干扰,让探测之路愈发艰难。​

面对地面探测的重重阻碍,人类开始将目光投向太空,中国提出的 “鸿蒙计划”,正是突破困境的关键方案。

这一计划拟通过一次火箭发射,将 10 颗卫星送入月球轨道,构建起一套 “绕月超长波阵列”。

这 10 颗卫星分工明确、协同作战:1 颗主星如同 “指挥中枢”,负责汇总处理观测数据,并与地球建立通信。

8 颗子星则通过干涉测量技术,等效成一台口径巨大的太空望远镜,能清晰捕捉宇宙 21 厘米信号的空间分布.

最关键的是 1 颗高频子星,它搭载高精度天线,可实现十万分之一精度的信号校准,精准区分真实宇宙信号与仪器误差,这正是破解当前地面实验争议的核心。​

鸿蒙计划的优势远不止于此。月球背面永远背对地球,能彻底隔绝人类活动产生的无线电干扰,且没有电离层与大气层的影响,为观测提供了 “纯净无扰” 的环境,这是任何地面观测站都无法比拟的。

相较于国际同类项目,它的观测环境纯度更高,系统误差控制更精准,有望率先突破 21 厘米辐射探测的技术瓶颈。​

更重要的是,鸿蒙计划与我国 FAST 望远镜形成了完美互补.

FAST 侧重综合射电观测,覆盖更多天体类型;鸿蒙计划则聚焦高红移 21 厘米辐射,专攻宇宙黑暗时代与黎明的探测。

二者携手,不仅能填补人类对宇宙演化的认知空白,更能大幅提升中国在宇宙学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推动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迈向新高度。​

从屈原叩问宇宙起源,到哈勃发现星系红移,从捕捉微波背景辐射的 “宇宙婴儿照”,到中国鸿蒙计划剑指黑暗时代,人类探索宇宙的旅程,始终是在突破局限、填补空白中前行。

宇宙的神秘面纱虽未完全揭开,但每一次技术创新、每一项观测突破,都让我们离真相更近一步。

相信随着鸿蒙计划的推进,人类终将捕捉到宇宙第一缕曙光,读懂那段黑暗岁月的秘密,在探索宇宙的史诗中写下属于中国的精彩篇章。​

来源:快看张同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