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小时候到年龄就背着书包去小学报到,按部就班跟着课本学知识,可溥仪哪有这流程啊?
大名鼎鼎的“末代皇帝”溥仪,竟然只有“初中学历”!
从没上过正规学堂,老师却是状元、牛津学霸组成的顶配天团。
不仅精通多国语言,就连东京审判上,都是全程英文为自己辩护!
网友纷纷咂舌:这样的“初中生”还真没见过……
咱先说说溥仪的童年教育,跟咱普通人那真是天差地别。
咱小时候到年龄就背着书包去小学报到,按部就班跟着课本学知识,可溥仪哪有这流程啊?
清代皇家教育体系里本就没有“毕业证”“学籍”这些现代概念。
他自打记事起,接受的就是为未来帝王量身定制的专属教育。
而这套教育的“师资配置”,更是远超当时绝大多数人的想象。
你知道给他上课的都是啥人不?
那简直能称得上是“教育界的银河战舰”!
汉文老师里,有同治年间的状元陆润庠,还有学识深厚的光绪进士陈宝琛。
就连相当于北大校长的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朱益藩,都亲自来给他授课。
满蒙文教育也不含糊,由满文翰林伊克坦和蒙文国师阿旺却吉分别负责。
至于英文和西方学科,更是请到了牛津大学文学士庄士敦来亲自教导。
庄士敦不光教溥仪英语,还系统地教他数学、地理、世界历史这些西方知识。
你想想,在那个多数人连学堂门都进不去的年代,谁有机会跟牛津学霸一对一学外语、学西学?
所以说溥仪这教育配置,比现在任何一所重点学校的资源都要强。
单说这起点,就跟咱普通人差了十万八千里。
而正是这样顶级的师资团队,为他后来扎实的国学底子和出色的多语言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如此顶级的师资团队保驾护航,溥仪的知识储备自然不是“初中”二字能简单概括的……
先从国学说起,他从小就开始研读《四书》《五经》,每一篇都有老师逐字逐句讲解剖析。
到13岁时,他已经能用讲究对仗韵律的骈文撰写诏书。
毛笔字更是下过苦功,先学欧阳询的规整,再练米芾的洒脱,一手好字颇具功底。
晚年他撰写《我的前半生》时,四十多万字的内容,几乎不需要大幅修改,足见其汉文写作能力有多扎实。
在语言方面,除了汉文和满文,英语更是他的“隐藏王牌”。
早在1922年,他就已经能流畅阅读原版《泰晤士报》。
1946年东京审判时,他更是抛开翻译,全程用英语为自己辩护了八天,流利程度让在场众人惊叹!
庄士敦在回忆里还提到,溥仪的英文手写体精致得像伦敦印刷厂印出的铅字。
他甚至曾尝试把《论语》翻译成英文,用维多利亚时期的散文风格呈现东方智慧。
如今这份珍贵的手稿现在还收藏在牛津东方学院。
除了英语,他还掌握了日语和俄语。
当时为了应付日本人,溥仪仅用三个月就学会了读写《明治宪法》原文。
后来在抚顺战犯管理所,他又主动自学俄语,最后达到了能阅读《真理报》并写下眉批的水平。
而且溥仪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热情,一辈子都没断过。
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时,条件十分艰苦。
他就用牙膏皮卷成简易“钢笔”,蘸着紫药水在纸上写批注、做笔记,硬是靠着这份坚持读完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史话》这类深奥的书籍。
到1965年,也就是他离世前两年,还在日记里写道:
“昨日读完《相对论》仍觉懵懂,然较二十年前在宫中所读牛顿,已略窥科学门径矣。”
这份对知识的执着,比任何学历标签都更能体现他的文化追求……
看完溥仪的知识储备,再回头看他户口上的“初中”学历,就更让人觉得这是一场无奈的时代误会。
那这个“初中”到底是咋来的呢?
时间得回到1959年,溥仪特赦后回到北京,第一件事就是去派出所办理户口登记。
当工作人员问起他的学历时,溥仪犯了难,他接受的是清代皇家教育。
既没有现代学校的学籍,也没有小学、中学、大学这类毕业证,思来想去,只能回答“私塾”。
这可让工作人员犯了愁,户籍登记需要明确的学历信息,总不能直接填“私塾”吧?
他们得把传统的私塾教育,对应到当时的新式学历体系里。
可按照当时的户籍规章,没有正规学籍档案,就无法认定更高的学历。
权衡之下,工作人员最终在文化程度栏目里填上了“初中”二字。
面对这个结果,溥仪无奈反问:“你见过精通三门语言,学贯中西的初中生吗?”
这话里满是委屈,却也道出了核心问题!
现代学历体系讲究“小学-中学-大学”的标准化递进流程。
而溥仪的教育是为帝王量身打造的特殊模式,既没有按部就班的升学经历,也没有对应的学籍证明,根本没法和新式学历体系对接。
再加上当时户籍管理严格遵守规章,缺乏灵活认定的空间。
最终才出现了这看似荒唐的“初中”学历。
其实仔细想想,这场误会的根源,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碰撞后的结果。
溥仪那套在当时堪称顶级的教育配置,在新时代标准化的户籍制度面前,连一个匹配的“学历认证”都得不到。
可咱凭良心说,一个能读懂《相对论》、精通多国语言、还会鉴定文物的人,怎么可能只是个普通的“初中生”?
这“初中”二字,顶多是个无奈的登记符号,根本掩盖不了他的真实文化水平。
也正是因为这场时代误会,专家才会说溥仪的真实学历很难用现代标准去衡量。
现代学历体系是为了规范普通大众的教育水平而制定的,有统一的课程设置、考核标准和毕业要求。
可溥仪的教育经历太特殊了,他没有按部就班的升学轨迹,却有顶尖学者一对一辅导。
没有标准化的学历证书,却在国学、外语、西学等多个领域有深入研究。
没有“大学生”“研究生”的标签,却一辈子都在主动学习、探索新知。
所以不少网友觉得,真没必要非得给溥仪安上一个现代学历的标签。
他的文化程度,从来不是一张户口卡片、一本毕业证书能证明的。
从紫禁城裡骑着自行车背英语单词的少年,到抚顺战犯管理所里用紫药水做笔记的中年,再到晚年仍在研读《相对论》的老人。
他终其一生都在跟知识打交道。
而他留下的手稿、著作、文物鉴定经验,比任何“初中”“大学”的学历标签都更有分量,也更能体现他的真实文化水平。
这么一圈看下来,溥仪户口上的“初中”学历,更像是一个带着时代印记的小玩笑。
背后藏着的却是他学贯中西的知识体系,和一辈子不曾放弃的求知欲。
用现代标准化的学历标准去套他那特殊的教育经历,本身就不现实,也没什么意义。
毕竟,真正的文化水平,从来不是户口本上的铅字、毕业证上的印章能界定的!
来源:乐见Talk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