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厂清点仓库,铁盒中找出伪满时期档案,揭秘劳工血泪往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23:37 1

摘要:纸箱早已被岁月侵蚀得脆化,里面静静躺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盒盖上“满铁株式会社昭和十九年”的字样虽已模糊,却在手电筒光束下透着刺骨的寒意。

2025年深秋,东北某重型机械厂的仓库清点现场,退休老工人王德山的铁钩意外勾住了一个嵌在货架底层的牛皮纸箱。

纸箱早已被岁月侵蚀得脆化,里面静静躺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盒盖上“满铁株式会社昭和十九年”的字样虽已模糊,却在手电筒光束下透着刺骨的寒意。

当档案管理员用软毛刷扫去盒内的积尘,一沓泛黄的文件、几本破损的账簿和数十张老照片显露出来,将一段被尘封的劳工血泪史重新拉回世人眼前。

“这不是普通的工厂档案,是日本侵略者掠夺劳动力的罪证。”该厂党史办主任李敏抚摸着文件边缘的磨损痕迹,指尖传来的粗糙触感仿佛还残留着当年劳工的体温。

铁盒内最完整的一份文件,是伪满洲国敕令第86号《军需征发法》的抄本,上面清晰记载着日军拥有最高劳工征发权,对反抗者可“采取必要镇压措施”的冷酷条文 。与之相伴的《第二次满洲开发五年计划劳工需求表》显示,仅1944年,该厂前身。

满洲机械制作所就“配给”劳工1200余人,工种涵盖锻造、采矿、基建等多个领域,而备注栏里“供出地”“浮浪收容”等字样,揭开了这些劳工的悲惨来源。

档案中一本蓝色封皮的账簿,用日文详细记录了劳工的“日常消耗”。

1944年3月12日的条目写道:“劳工1187人,口粮橡子面237斤,盐3斤,冻伤药12支”,而同日“监工伙食”则标注着“大米50斤,猪肉10斤,清酒3桶”。

这种悬殊的待遇在另一张《劳工身体状况登记册》中得到印证:

短短一个月内,就有37人因“冻伤”“营养不良”“事故重伤”被列入“处理名单”,其中21人的备注栏写着“废弃”二字。

李敏发现,这些记录与黑龙江省档案馆公布的专题档案完全吻合,共同印证了日军系统性奴役劳工的暴行 。

最令人揪心的是铁盒底层的一沓个人档案卡,每张卡片都记录着一个劳工的生死轨迹。18岁的哈尔滨青年张守业的卡片上,“入所原因”写着“浮浪罪”,与幸存者口述中的遭遇如出一辙。

1944年2月,他在新京办事时被伪警察抓捕,先关在更生训练所70多天,每天遭受打骂冻饿,夜里两人铐一副手铐睡觉,稍有动静就会遭到毒打 。

卡片背面的记录更显残酷:“3月下井锻造,砸伤头部;11月冻伤双脚,入病号房;12月除名”。

旁边附着的一张收条显示,他的家人曾寄来棉衣,却被“仓库保管”私吞。

档案中的老照片将文字记录转化为直观的震撼。

一张标注“锻造车间作业”的照片里,十几名劳工穿着单薄的麻袋片工装,在零下几十度的车间里赤手操作铁器,每人背后都站着持棍的监工。

另一张“宿舍内部”照片显示,几十人挤在铺着稻草的水泥地上,墙角堆着发霉的橡子面,而墙上贴着的“作业不力者罚饿三天”的告示格外刺眼。

最令人痛心的是一张“万人坑处理”的远景照,几名劳工正被强迫拖拽尸体,背景中白骨累累的土坡与东山万人坑遗址的考古发现完全一致 。

在这些冰冷的档案中,一张残缺的工票格外引人注目,上面的字迹虽已褪色,却清晰记录着矿工牛世清的遭遇:

1942年11月连续工作30天,工资32元3角4分,扣除欠费、伙食费、“工具损耗费”后,不仅分文未得,反而倒欠矿方4元2角4分 。这张工票与辽源矿工墓陈列馆的馆藏文物如出一辙,成为日军敲骨吸髓剥削劳工的铁证。档案中还有一份《事故处理报告》,记载了1943年5月的瓦斯爆炸事件:“泰信车间爆炸,死亡98人,设备轻微损坏,已封锁井口恢复生产”,对人命的漠视令人发指。

铁盒里的一本监工日记,更直白地暴露了侵略者的残忍本性。

日记主人佐藤清一在1944年冬写道:“满洲苦力大大的多,死了死了的没关系”“今日逃亡3人,抓回后示众,其余人效率提高”。

在另一页,他记录了镇压反抗的过程:“矿工罢工,用高压水枪驱散,打死5人,其余复工”。

这些文字与辽宁省档案馆解密的满铁档案相互印证,揭示了满铁作为殖民侵略机构,通过强征劳工、掠夺资源助力侵华战争的罪恶本质 。

“这些档案不是故纸堆,是1200多条人命的呐喊。”

王德山老人看着照片中熟悉的车间场景,红了眼眶。他的父亲当年就是这家工厂的劳工,1945年日军投降前失踪,至今杳无音信。

档案中一份《终战处理名单》显示,1945年8月,该厂尚有劳工412人,而解放后接收时仅余137人,其余275人的去向标注为“失踪”,他们中的大多数,恐怕早已沦为万人坑中的无名白骨。

档案中同样记载着黑暗中的反抗微光。

一张《异常事件记录》提到,1944年7月,“17名劳工破坏锻造设备,3人被当场打死,其余送矫正辅导院”。

另一张《警戒加强令》显示,因“劳工多次放哑炮抵制生产”,工厂不得不增加岗楼和电网。

这些零星的记录,与东山矿工暴动、兴山工人水淹矿井等反抗事迹共同构成了劳工不屈的群像,印证了“中国人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的历史真相 。

当这些档案被整理展出时,92岁的幸存者李大爷专程赶来。

看到张守业的档案卡,老人颤抖着掏出随身携带的旧照片:“这是我同屋的兄弟,我们一起被抓来,他没挺过去。”

照片上两个年轻的面孔笑容青涩,与档案中“除名”的冰冷记录形成强烈对比。

李大爷指着自己变形的双脚说:“当年冻掉了两个脚趾,和档案里写的一模一样。”

黑龙江省档案馆档案整理处处长聂博馨在考察这些档案后表示,这批新发现的资料补充了伪满时期工厂劳工管理的细节,与已公布的62件专题档案形成完整证据链,无可辩驳地证实了日军强征、奴役劳工的反人类罪行 。

据统计,整个伪满时期,日军每年强征的劳工高达200万人,累计超过1000万,他们用血汗甚至生命为日本的战争机器提供动力,却遭受着非人的待遇。

如今,这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已被送入当地档案馆妥善保存,盒内的每一页档案都被制成电子副本,通过数字化手段永久留存。

在该厂改建的工业博物馆里,张守业的档案卡、牛世清的工票与那些老照片一起,成为常设展览的核心展品。

每天,都有参观者在这些文物前驻足沉思,有人擦拭眼角,有人握紧拳头,正如展厅墙上的文字所言:“白骨无言,档案为证;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铁盒被打开的那一刻,不仅是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往事,更是唤醒了一份沉重的记忆。

那些在档案中留下姓名或连姓名都没有的劳工,他们的苦难不应被遗忘,他们的抗争值得被铭记。

正如当年从病号房逃生、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劳工幸存者所说,唯有记住那些在黑暗中逝去的生命,才能更加珍惜如今的和平岁月。

这些档案告诉我们:和平从来不是历史的常态,而是需要捍卫的权利;民族的尊严,从来都建立在国家的强盛之上。

来源:集美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