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核聚变赛道彻底火了!国内“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进入总装阶段,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二期加速推进,中核集团牵头的38家企业创新联合体更是砸下真金白银,让这个曾被视为“遥远未来”的领域,正式迈入“造设备、备材料”的攻坚期。上海电气、永鼎股份、
2025年,核聚变赛道彻底火了!国内“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进入总装阶段,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二期加速推进,中核集团牵头的38家企业创新联合体更是砸下真金白银,让这个曾被视为“遥远未来”的领域,正式迈入“造设备、备材料”的攻坚期。上海电气、永鼎股份、精达股份这三家企业频繁被提及,但它们究竟是真金白银布局,还是蹭热点炒作?今天就从技术实力、订单落地、产能规划三个核心维度拆解,帮你看清真相,避免盲目跟风。
一、先懂赛道逻辑:2025年核聚变拼的是“硬实力”,而非“讲故事”
要判断企业布局真假,得先明白2025年核聚变赛道的核心逻辑。简单说,可控核聚变就像在地球上造“人造太阳”,用强磁场“捆住”1亿度以上的高温等离子体,让氢原子核聚变释放能量。当前行业已从“实验室研究”转向“工程化攻坚”,最缺的是三类企业:能提供核心材料的“基石玩家”、能制造关键设备的“工程巨头”、能批量供应配套部件的“产能先锋”。
全球数据更能说明赛道热度:截至2025年年中,全球聚变装置总数达172台,较去年增加13台,其中18台在建、53台处于规划阶段;私人聚变企业供应链支出达4.34亿美元,同比增长73%。这意味着,现在的核聚变赛道,拼的不是“概念好听”,而是“能不能拿出产品、接得住订单、跟得上产能”。
二、三家企业深度拆解:谁在“真布局”,谁在“蹭热点”?
1. 永鼎股份:核聚变“磁体心脏”供应商,确定性最强
永鼎股份的布局,精准踩中了核聚变最核心的“卡脖子”环节——高温超导带材,堪称赛道的“隐形冠军”。
核心布局:高端材料+订单+产能三重落地
核聚变要“捆住”高温等离子体,全靠超导磁体,而超导带材就是磁体的“骨架”,占磁体成本的40%-50%,没有它再强的磁场也建不起来。永鼎通过子公司东部超导,早已突破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REBCO)技术,产品能在-181℃的低温下稳定工作,临界电流密度跻身全球第一梯队,磁通钉扎强度是国际标准的3倍。
更实在的是“实打实的进展”:
• 产能放量:2025年产能从1000公里扩至5000公里,远期目标达2万公里,良品率超90%,成本比国际同行低60%,能覆盖国内35%的市场需求;
• 订单落地:2025年核聚变领域订单超2亿元,潜在合同规模超20亿元,产品已应用于“环流四号”“BEST”等国家级装置,还是ITER二期的核心供应商;
• 技术壁垒:国内唯一实现百米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量产的企业,打破国外垄断,国产化率超90%。
优势与短板
• 优势:技术卡位稀缺,订单确定性强,还有光模块业务托底(供货特斯拉、微软,订单排至2026年),抗风险能力强;
• 短板:核聚变业务占总营收比例仍较小,短期对业绩拉动有限,高温超导技术路线存在潜在替代风险。
2. 精达股份:基础材料“产能先锋”,不确定性最高
精达股份的布局走“产能先行”路线,聚焦核聚变磁体的配套材料,是赛道的“基础后盾”,但公开信息的模糊性也让其布局真实性存疑。
核心布局:绑定磁体制造商,产能卡位待验证
精达通过子公司上海超导切入核聚变领域,主打磁体配套的超导材料组件——这类材料虽不是高端核心,但用量大、需求稳定,工程阶段采购量会从“吨级”跃升至“千吨级”,谁有产能谁就能先拿订单。
从现有信息看,其布局有两个关键点:
• 技术合作:已与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美国MIT、能量奇点等国内外机构建立合作,产品应用于“洪荒70”等装置的磁体系统;
• 产能规划:当前产能超1000公里/年,未来五年计划扩产至5万公里,首期1万公里扩产已启动;
• 间接绑定核心项目:客户多为国内磁体制造商,而这些制造商直接给国家级装置供货,相当于精达材料间接流入产业链核心环节。
优势与短板
• 优势:提前布局基础材料产能,契合行业“量产化”需求,估值尚未充分反映核聚变布局;
• 短板:公开信息中缺乏明确的大额订单数据,核聚变相关收入仍在“百万到千万级”爬坡,技术壁垒低于永鼎,且无其他强业绩支撑业务,对赛道依赖度高。
3. 上海电气:工程集成“全能冠军”,稳定性最强
上海电气与前两家不同,不聚焦单一材料或部件,而是做核聚变装置的“系统总装师”,提供从设计到安装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是产业链中游的“压舱石”。
核心布局:工程硬实力+大额订单,长期确定性高
核聚变装置要扛住高温、高压、强辐射,对工程能力要求极高,上海电气作为国内装备制造龙头,早已积累了实打实的经验:
• 研发投入:组建200人的专业研发团队,2025年核聚变领域研发投入达3.2亿元,占总研发费用的8%,申请相关专利超50项;
• 订单规模:累计承接核聚变领域订单超400亿元,负责BEST装置磁体系统与真空室的集成制造,2025年聚变业务收入同比激增4倍,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 项目经验:参与国内“东方超环”“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建设,为ITER项目提供“真空室下偏滤器”等核心部件,是国内少数能做系统级设备的企业。
优势与短板
• 优势:工程技术壁垒高,绑定国家级重大项目,订单规模大且稳定,风险承受能力强;
• 短板:体量过大(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543亿元),400亿订单分摊后短期业绩弹性不足,传统电力设备业务可能拖累整体估值。
三、三家企业核心指标对比:一目了然看差距
维度 永鼎股份 精达股份 上海电气
核心业务 高温超导带材(磁体核心材料) 磁体配套超导材料组件 核聚变装置系统解决方案+核心设备
技术壁垒 高(国内垄断级量产能力) 中(基础材料,竞争相对充分) 高(工程集成能力,稀缺性强)
2025订单 超2亿元,潜在合同20亿元 未公开大额订单,收入千万级爬坡 累计超400亿元,持续交付中
产能规划 5000公里/年,远期2万公里 当前1000公里/年,远期5万公里 无明确材料产能,设备产能匹配项目进度
业绩弹性 中高(订单放量+光模块业务托底) 高(依赖赛道爆发,但不确定性大) 低(体量太大,短期拉动有限)
风险程度 低(技术+订单+业务多元化) 高(信息模糊+业务单一) 低(订单+工程能力双保障)
四、投资提醒:别踩这些误区,理性布局不跟风
核聚变赛道虽热,但商业化仍需10-15年周期,当前布局本质是“提前卡位”,盲目跟风容易踩坑,这三个误区一定要避开:
1. 只看概念不看业务占比
就算企业有核聚变订单,也要看其占总营收的比例。比如永鼎2025年核聚变订单超2亿,但公司全年营收达百亿级,占比仍小;上海电气400亿订单分摊到千亿营收中,短期业绩影响有限。
2. 迷信产能忽略订单验证
精达的产能规划看似激进,但没有明确的大额订单支撑,可能存在“产能过剩”风险。对这类企业,一定要跟踪子公司营收变化,只有从“百万级”跃升至“千万级”,才能证明布局落地。
3. 忽视技术路线风险
核聚变有磁约束、惯性约束等多条技术路线,材料和设备需求会随路线迭代变化。比如永鼎的高温超导带材虽当前热门,但传统低温超导仍是部分装置的选择,技术替代风险需警惕。
五、总结:三家企业怎么选?看你的风险偏好
2025年的核聚变赛道,已从“讲故事”进入“拼实力”阶段,上海电气、永鼎、精达的布局各有侧重,适合不同需求的投资者:
• 想找“确定性+弹性”兼顾:选永鼎股份。超导带材是刚需中的刚需,订单、产能、技术均落地,还有光模块业务托底,风险低且成长空间明确;
• 能接受高风险博长期爆发:可关注精达股份。基础材料需求确定放量,但需持续跟踪订单和产能验证,避免“只讲故事没业绩”;
• 偏好低风险求稳健增长:上海电气更合适。大额订单提供强安全边际,工程能力壁垒高,能稳稳分享行业增长红利,适合长期持有。
核聚变是未来能源革命的核心方向,但它的成长需要时间。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与其追逐短期热点,不如聚焦企业的核心实力,理性判断布局真实性,才能在长期赛道中赚到“确定性收益”。
最后想问大家:你更看好哪家企业的核聚变布局?需要我帮你整理其中某家公司的详细订单和产能进展数据吗?
我是快乐的海浪,我每天会分享关于社保和其它方面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快乐的海浪一点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