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1662年2月1日,大明延平王郑成功正式接受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揆一的投降书。
——他不是天生英雄,而是一个在历史夹缝中挣扎的“遗民之子”。
公元1662年2月1日,大明延平王郑成功正式接受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揆一的投降书。
在热兰遮城(今台南安平)的炮声中,荷兰人降下蓝白红旗,退出盘踞38年的台湾。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从西方殖民者手中夺回领土的军事胜利。
而执剑立于城头的那个人,名叫郑成功——后世尊其为“民族英雄”“开台圣王”,画像供于庙堂,香火不绝。
但你是否想过:
郑成功,真是为了“光复中华”才打台湾的吗?
他真的是大明忠臣?还是乱世枭雄?
这场看似正义凛然的“收复之战”,背后又藏着多少无奈、算计与家族宿命?
今天,就让我们拨开神话光环,走进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重新审视这位既是忠烈之后,又是海上霸主;既抗清复明,又割据自立的复杂人物。
一,他是谁的儿子?血统决定命运
要理解郑成功,必须先回到他的父亲——郑芝龙。
郑芝龙是谁?
一个海盗?商人?军阀?降臣?
准确地说,他是明朝末年东南沿海的实际掌控者,拥有私人舰队千艘、兵力十余万,富可敌国,连荷兰人都得跟他谈生意。
而郑成功,原名郑森,生于1624年,母亲是日本人田川氏,幼年在日本长大,七岁才被接回福建南安。
他自小读书习武,二十二岁考中南明隆武帝的“赐姓恩贡”,得赐国姓“朱”,从此人称“国姓爷”(Koxinga,西方文献中的称呼即源于此)。
隆武帝曾抚其背曰:“惜朕无一女配卿,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
那一刻,郑成功仿佛成了大明最后的希望。
可仅仅两年后,清军入闽,隆武政权覆灭,父亲郑芝龙不顾劝阻,执意降清,最终被软禁北京十余年,后遭处决。
唯独郑成功,拒绝随父投降,焚儒服、起兵抗清,打出“忠孝未能两全”的旗号。
从此,他不再是郑森,而是“郑成功”——一个以反清复明为使命的孤勇者。
二、困局:抗清十年,寸土未进
从1646年起兵,到1661年出兵台湾,郑成功与清廷对抗长达十五年。
他曾一度北伐打到南京城下,震动清廷;也曾联合张煌言横扫长江流域,几乎动摇清朝根基。
但最终,屡战屡败,地盘越打越小。
原因何在?
1. 兵力有限:郑军主力不过数万人,且多为水师,难以深入内陆作战;
2. 后勤艰难:控制区仅限于厦门、金门等沿海岛屿,粮饷依赖海上贸易;
3. 内部不稳:部将离心,兄弟叛变(如其弟郑世袭一度夺权);
4. 清廷高压:实行“迁界令”,强迫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断绝郑氏补给线。
到了1660年,郑成功已陷入绝境:
士兵缺粮,士气低落
清军步步紧逼,厦门岌岌可危
复明大业遥遥无期
就在这个生死关头,一个人向他献上一策:
“台湾沃野千里,可资兵食。若得之,养兵练武,徐图恢复中原,岂非长久之计?”
此人,正是曾任荷兰通事的何斌。
于是,一个原本可能只是“退路”的计划,演变成了一场载入史册的远征。
三、收复台湾:是“民族大义”,还是“战略转移”?
1661年4月30日,郑成功率大军两万余人、战船数百艘,横渡台湾海峡,在鹿耳门水道登陆,直扑普罗民遮城(今赤崁楼)。
短短数月间,攻克赤崁,围困热兰遮城长达九个月,最终迫使荷兰人投降。
这一仗打得漂亮吗?当然。
战术上,他利用潮汐奇袭、切断水源、分化敌军,展现极高军事素养;
战略上,一举夺取战略要地,建立稳固根据地。
但从动机上看,这场战争真的纯粹出于“爱国情怀”吗?
我们不妨冷静分析:
✅ 第一,台湾并非“中国故土”
虽然早在三国时期孙吴就派船队到过“夷洲”,宋代也有渔民登岛,但直到明末,中央政府从未对台湾实施有效管辖。
荷兰人1624年占领台南,西班牙人同期占据北部,台湾长期处于“无主之地”状态。
所以严格来说,郑成功并非“收复失地”,而是武装拓殖。
✅ 第二,动机首先是生存需要
正如《台湾通史》所言:“成功欲取台湾为根本之地,以固将士之心。”
换言之,他需要一块能种粮、养兵、避清军锋芒的基地。台湾,正合适。
✅ 第三,经济利益驱动不可忽视
台湾地处东亚贸易枢纽,郑氏家族本就是靠海上走私发家。控制台湾,等于掌握东西洋商路咽喉,可继续从事香料、丝绸、瓷器贸易,支撑军费开支。
所以说,郑成功攻台,表面是“驱逐外虏”,实质是“另起炉灶”。
这不是贬低他,而是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历史逻辑: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选择了先活下来,再谈复兴。
四、胜利背后的代价:暴政、猜忌与早逝
然而,拿下台湾后,郑成功的日子并没有好过。
他对原住民采取高压政策,强征赋税,引发多次反抗;
对荷兰俘虏虽未大规模屠杀,但也监禁勒索赎金;
对内部则日益多疑,动辄诛杀将领,连亲叔父郑芝豹都被罢黜幽禁。
更令人唏嘘的是,当他终于站上人生巅峰时,噩耗传来:
父亲在北京被斩首
母亲因清军侵扰福建自杀身亡(一说自缢,一说被辱后投海)
儿子郑经在厦门私通乳母事发,丑闻传遍军中
内外交困之下,年仅39岁的郑成功突然病倒,仅数日便去世,死因众说纷纭——有说疟疾,有说急怒攻心,甚至有野史称其“愤恨嚼舌而亡”。
一代风云人物,终未能看到“反清复明”的曙光。
五、历史评价:英雄?军阀?还是悲剧理想主义者?
三百多年来,人们对郑成功的评价始终两极分化。
在中国大陆,他是“抗击西方殖民者的民族英雄”,教科书重点宣传;
在台湾,他曾被国民党奉为“开台始祖”,庙宇遍布城乡;
在日本,因出生长崎平户,被视为“中日混血传奇”;
在西方,他是“东方版拿破仑式冒险家”。
但如果我们跳出意识形态,客观审视:
他是一位失败的政治家,却是一位成功的军事家和组织者。
他没能实现恢复明朝的理想,但他建立了第一个汉人政权统治下的台湾,推动了汉族移民开发岛内,奠定了此后三百年的政治格局。
更重要的是,他代表了一类特殊群体——
明清易代之际的“遗民武士”:他们不愿臣服异族,却又无力扭转乾坤,只能在边缘地带苦苦支撑,用一生践行一种注定失败的忠诚。
这种精神,或许比胜利本身更值得铭记。
六、结语:他的名字,为何至今仍被两岸共同纪念?
2024年,正值郑成功收复台湾362周年。
无论大陆还是台湾,每年都有隆重祭祀活动。
为什么一个生活在17世纪的人,至今仍能跨越政治分歧,成为两岸共同的文化符号?
因为在他身上,凝聚着太多象征意义:
对外抵抗殖民的勇气
中华文化在边疆的传播者
海洋中国的早期探索者
家国破碎时代的个体挣扎
他曾说:“我之此举,非为土地,乃存大明一线之祀耳。”
哪怕这句话带着几分自我美化,但它揭示了一个永恒命题:
当国家沦陷时,一个人该如何选择?
是苟且偷生?是束手就擒?还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郑成功选择了后者。
最后一句:
历史不会记住所有失败者,但会永远尊敬那些在黑暗中不肯熄灭火焰的人。
郑成功或许不是完美的英雄,
但他确确实实,点燃了那束火。
#郑成功收复台湾 #民族英雄 #明末清初历史 #台湾历史 #历史人物解读 #延平王 #国姓爷 #今日头条历史 #史说风云原创 #历史真相 #两岸共同记忆
来源:在书里邂逅美好